元至正四年(1344)到来了。这一年刚开始,元帝国的头头脑脑们就收到了两个消息。
首先是黄河泛滥了,沿岸山东河南几十万人沦为难民。
即使不把老百姓当人,但还要防着他们造反,所以修黄河河堤就成为了必须要做的事情。
可是令人意外的是,在元政府中竟然出现了两种不同的意见,一种认为一定要修,另一种认为不能修。
在现在看来,这似乎是不可思议的事情,黄河泛滥竟然不去修,难道要任黄河改道淹死那么多人?
在中国历史上有着太多不可思议的事,这个也不例外。
客观的讲,在这样一件事上,就维护元朝的统治而言,主张修的不一定是忠臣,反对修的也未必就是奸臣。
其中奥妙何在?要等七年后才会见分晓。
极力主张修的是元朝的著名宰相脱脱。
他可以说是元朝的最后一个名臣,实行了很多改革政策,为政清廉,而且十分能干。
《宋史》就是他主持修的,可是他没有想到的是,他的极力主张,已经给元朝埋下了一个大大的炸药包,拉好了引线,只等那微弱的火光。
另一个是淮西沿岸遭遇严重瘟疫和旱灾。
对于元政府来说,这个比较简单一点,反正饿死了病死了就没麻烦了。
当然,表面功夫还是要做的,元顺帝要下诏赈灾,中书省的高级官员们要联系粮食和银两,当然了,自己趁机拿一点也是可以理解的。
赈灾物品拨到各路(元朝地方行政单位),地方长官们在留下一点,之后是州、县,一层一层下来,到老百姓手里就剩谷壳了。
然后地方上的各级官员们上书向皇帝表示感谢,照例要说些感谢天恩的话,并把历史上的尧舜禹汤与皇上比较一下。
皇帝看到了报告,深感自己做了大好事,于是就在心里给自己记上一笔。
皆大欢喜,皆大欢喜,大家都很满意
但老百姓不满意,很多人还极其不满意。
————————————
作者本章完
作者大家支持一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