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女士讲完了这段小故事,她下意识地看了看天空。我笑着问她,今天那个天文爱好者来不来呢?她也无奈地笑了笑,说故事中最后的这位天文爱好者早就离开了本市,定居到其他城市了。
我内心的遗憾之感油然而生,我真希望能够与故事中的人物有更加深入地交流!
与王女士开始往回走,前往相约的茶室。
宾馆一楼的中式古典风格茶室的环境简约而典雅,很适合等会儿开始的“故事会”。
已经有两位中年“老克勒”坐在了靠近窗边的卡座上喝茶聊天。
王女士赶忙上前亲切地与他们打了招呼,旧日的邻里之间进行了一些略带感人的重聚寒暄后,一下使得周遭的氛围开始变得有些不太适合讲述“怪谈传说”,在齐乐乐融融的笑声中,大家都害羞的相视一笑。
为此呢,我特意拿出了之前羊毛狐狸的三篇故事的打印件给了在座的邻里一阅。并顺便概括了一下关于王女士第一个小故事的情节内容。
逐渐的,大家都开始进入了状态……
我们四个人首先对“水獭猫”怪谈中所涉及的该生物的“异能”的分歧点展开了讨论。从目前已知的故事里,我们先是对“水獭猫幻化人形”的问题表达了各自的想法与见解。
坐在我对过左手边的“孙大伯”提出了颇具科学性的推理。他并不认为存在“幻化术”这种于奇幻文学作品中存在的“魔法技能”。
孙大伯今年58岁,早些年从事养殖与畜牧行业,根据他对生物演化的理解,他觉得,所谓的“幻化术”,更应该称之为“拟态”。
所谓的生物“拟态”,是指某些生物在演化过程中形成的外表形状或色泽斑纹与其它生物或非生物异常相似的现象,是生物适应环境的最为典型的例子之一。随着生态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发现动物甚至植物拟态的现象是十分普遍的,拟态在许多生态系统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种生物能够模拟另一种生物以便欺骗敌人,逃避敌害,甚至以此狩猎。这种观点在一个多世纪以来一直吸引着生物学家们。此种特殊的生存策略是由英国博物学家“亨利.彼得”在1862年首先描述的。他观察到南美蝴蝶中某些鲜艳色彩的种类从外形上看几乎完全相同,但有些是有毒的,而另外一些却是完全无毒的,他由此推测这些无毒的生物伪装成有毒的,以便逃避被捕食的厄运。
由以上的逻辑继续推理,那是否存在着一种生物,经过漫长的演化,为了适应庞大的人类族群的发展,而特地形成了针对人类社会活动的“拟态行为”呢?
在其他物种中,非常著名的一个案例——就是“蚁客”了!在蚁巢内,常可见栖息着其他种类的昆虫。一般以甲虫类为主,如埋藏虫属、伪步行虫属的种类,这些共同生活在蚁群内的昆虫被称为蚁客。共栖的蚁客,还常以蚂蚁的卵、和已孵化出的幼虫为食;蚁客还学习掌握了蚁群内化学信息系统,作为蚁群一个成员长期存在与潜伏着。
对此推论,坐在我对过的“李叔”,也颇为赞同,并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补充了他的观点。
李叔年龄在50岁左右,目前从事着中学语文、社会课教学工作。
他补充道,如果一个生物需要长期以拟态的方法“寄宿”在人类社会活动中以确保种群的繁衍,那这个生物的智力、以及情商、学习力等等,理应会随着寄宿物种进行同等的演化。
如果假设水獭猫是真实存在的物种,那“它们”应当具有不亚于人类的智能,并对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中的文化、艺术、经济、社交等等有着“它们”自行的理解与共情。
但问题是,这些捕风捉影的神秘物种的行为与人类的根本差别,我认为在于他们的“立场”,即——是“狩猎者”还是“被狩猎者”。
李叔对此的看法又耐人寻味起来——他说呢,在西方文学中,就有深受人们喜爱的、并反复改编成各类影视作品的“吸血鬼”、“狼人”等这种怪物形象,细细品味,除了一些有趣的、夸张的、甚至可笑与幼稚的怪力乱神外,它的生物特性否很契合以上我们的推理呢?
与此同时,李叔也开始饶有兴致地讲述起了他所听闻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