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沈钧之取得了别人从未取到的成绩,无论皇帝乐不乐意,这个嘉奖是必须要给的。一是不能寒了百姓的心,二是要赏罚分明给诸位大臣一个定心丸,三是要彰显皇帝的仁慈。所以首级送到不久后,沈钧之也收到了朝廷的调令——回京,直任户部尚书。
临走前,乡亲们与他依依惜别。大家都很喜欢这个年轻的小县令,感谢他帮助他们的生活越来越好。
还有就是大家依然对小县令的婚事感兴趣,他上马那日,乡亲们自发送他千里之外,最后一个长亭那里,乡亲们拿出了一件百衲衣。
那是每家每户拿出孩子最好的一件衣服,从上面各剪下一块缝制的。不是百衲,而是千衲。大家记得沈钧之那个“回京就娶”的承诺,也由衷地为他开心。
“沈县令,早生贵子啊。”乡亲们脸上是笑容,眼眶里是眼泪。“大家没有什么好东西可送,想来您这样富贵人家的公子大概什么都见过。就按照当地风俗给孩子缝了一脸百衲衣,愿小公子健康平安一生。”
最后一里的长亭下,午后的阳光里,沈钧之下马给乡亲们拜了一拜。
“钧之感激不尽。”
沈钧之的户部尚书其实不是皇上的嘉奖,而是另一个圈套。沈钧之回京后差点发生了一个意外,就是这个意外,延后了到顾家提亲的议程。
这件事情从官职的授予上说起。皇帝得到捷报不是不开心,开心之余也产生了担心。问题就在于沈家这小子竟然真的把事情办成了。本来以为这是个烫手的山芋,有了它,沈钧之的结局要不是被免官要么就是在穷乡僻壤孤苦一生,最好的结局也不过是多年后皇帝放下戒备,给他换一个别处的小官当当,这样既解决了沈钧之的入仕问题,又不至于使沈家在朝堂的权势过大,可是他居然成功了,而且成功的名正言顺,证据确凿。这就很难办了。
有人建议,当务之急是无论如何都要先召回沈钧之并给予高官厚禄,以此激励士兵。至于官位嘛,
“户部尚书。”出主意的那个人是沈老爷在朝堂上的政敌,张安正。“第一,显示出了陛下赏罚分明,可以掩住天下悠悠之口,第二,”他拱手而立,遮掩住那一抹算计,“户部每年流进流出的银子这么多,他会不动心?一旦查账时有吻合不上的,当即免官且永世不得录用。”
这样确实可以达到制约沈家的目的。皇帝听了觉得十分在理,当即采纳。
回京路上的沈钧之虽然心中有权疑惑——因为这晋升的也太快了,但是他也没有细想,那时侯的他想着赶快回京娶她的姑娘。
飞来横祸从天而降,如果不是沈钧之多年对工作认真的严谨的好习惯,恐怕此时的他早已成为了政治斗争的牺牲品。
他拿生命换来的那场战争的胜利,成为了张安正拿来对付他的砝码。因为这个,顾家献出了小半个家底,沈家几乎捐出了大半家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