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时期,《山海经·西山经》记载:又西三百五十里,曰天山,多金、玉,有青、雄黄。英水出焉,而西南流注于汤谷。有神焉,其状如黄囊,赤如丹火,六足四翼,浑敦无面目,是识歌舞,实为帝江也。(再往西三百五十里有座山,名叫天山,山上有很多金和玉,还有石青和雄黄。英水发源于天山,向西南流入汤谷。山中有一位神,他的形状像黄色的皮囊,红如火焰,长着六只脚、四只翅膀,脑袋部位浑沌一团,分不清面目,却会唱歌跳舞,它其实就是帝江 )[1]。春秋,《左传·文公十八年》:“昔帝鸿氏有不才子,掩义隐贼,好行凶德,丑类恶物,顽嚚不友,是与比周。天下之民谓之浑敦。”南齐《文选<三月三日曲水诗序>》记载:“发参差于王子,传妙靡于帝江。”李周翰注:“天山有鸟,状赤如丹,是识歌舞,至于妙靡,名帝江[2]。”晋代,《山海经图赞》:质则混沌,神则旁通。自然灵照,听不以聪。强为名,号曰(一做日惟、曰在)帝江[3]。唐代,《酉阳杂俎·诺皋记上》:“天山有神,是名浑潡,状如橐而光,其光如火,六足重翼,无面目,是识(一曰嗜音)歌舞,实为帝江。”清代,《校正》云:“江,读如鸿。此云帝江,犹言帝江氏子也[4]。”现代《朝花夕拾·阿长与山海经》:“但那是我最为心爱的宝书,看起来,确是人面的兽;九头的蛇;一脚的牛;袋子似的帝江[14]。“
帝江,是中国远古神话中的神鸟。《山海经》第二卷《西山经·西次三经》云:“又西三百五十里曰天山,多金玉,有青雄黄,英水出焉,而西南流注于汤谷。有神焉,其状如黄囊,赤如丹火,六足四翼,浑敦无面目,是识歌舞,实惟帝江也。”白话译文:“西方的天山上,有一只神鸟,形状像个黄布口袋,红得像一团红火,六只脚四只翅膀,耳目口鼻都没有,但却懂得歌舞,名字叫做‘帝江’。”除此之外,《神异经》记载的怪兽也叫此名。黄帝、共工氏首领在一些记载当中也被称为“帝江”。
首先帝江神兽的出处是来源于古书,而古书中“江”读为“鸿”,也就是帝鸿。所以说,帝江也被称之为是帝鸿。
但是,在其他的古书上记载,帝江神兽又有着另外的名字,叫做是“混沌”。关于混沌,是四凶之一的神话生物。根据在《左转》中的记载,四凶分别是指形象如同巨大的狗的“混沌”、人头羊身并且在腋下长眼睛的“饕餮”、长着翅膀的大虎“穷奇”以及人头虎腿长有野猪獠牙的“梼杌”。
关于混沌也就是帝江神兽的描述,曾在古书《神异经》说过,混沌的的外表很像是犬,有四个脚却没有爪,有目而不见,行走也是不方便,有一双翅膀。它生平喜欢欺负善良,还喜欢一些残暴的人,因此才会将有些是非不分的人称作是“混沌”。
可是在《山海经》中,帝江又被称作是浑沌,浑沌的形象是一只识歌舞的神鸟。有的本子为“有神焉”,繁体的“鸟”与“焉”写法相近,即便是传抄中有可能可能出错,但从各方面来讲都是讲得通的。其大致的原意就是:像太阳一样平坦浑圆,耳目口鼻都没有,但却懂得歌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