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远从台北到京都,只单纯为了听一听寺庙里的辞岁之钟。据说,子夜一到,遍山寺院的钟声就要一同响起,彻夜不息。
下午特地睡了一觉,醒来时已是十时许,用了餐,从客栈出来,便往东山的寺庙区走去。丘陵绵亘,古老的寺院-一毗连建筑在山坡上。
清水寺据位最高,依陡崖而建,用巨大的柱梁架构支撑着,那临崖悬空的一面便可见谨严耸峻的结构之美。寺后又有“羽音泷”,引山泉涓滴入石槽下注如瀑,来拜观的游客用长柄的锡勺凌空接水而饮,也有祈愿纳福的意思吧。京都大部分的寺庙年代久远,漆饰落尽,只剩原木的朴质。斗拱屋檐下常用铁丝作网罩护,防乌雀筑巢。然而鸟雀还是常在梁柱间穿飞,使人想起杜甫游长安大云寺时诗中的句子:“黄鹂度结构,紫鸽下果思”。“罘见”指的是建筑中镂空的木雕装饰,在京都看到的寺庙大多日风绘画保持唐宋的风格,“结构”与“果夏”都粗壮结实,给人力学上厚重谨严的感动。
京都不少地方使人缅想起长安,街道的规格、建筑式样、地名、节日风俗,都使人隐约回味着唐诗与绘画中的景象。石板路间行走,仿佛一照面就要碰见骑驴而来的李贺,正苦吟着一句将要惊动世人的新诗:“天若有情天亦老…”天上只是密蓄着浓厚雪意的灰云,我一路往更清水寺走去,心想,那里钟声清亮,而且可以俯瞰京都夜里的灯火。
街道上挤满了人。从各处赶来的百姓,都拥向东山的各寺庙去,等,待一敲那既是告别又是祈愿的辞岁巨之钟。空女子们都刻意打扮过,穿颜色鲜丽的和服,腰间缠扎橘红色或紫色醒目的带饰。高高的发髻上满插成串的小花、铃铛、羽毛的各色饰物。
雪刚融化,地面上还潮湿,女子们搂着衣裙的下摆,在滑泞的石板上款款而行。她们躬身屈膝行走,仿佛手中楼着珍贵之物,怕弄伤了,那种谨慎,便使仅仅是行走也有了舞姿似的婀娜。清水寺的钟在入寺的山门附近。
山门是独立的一幢如汉阙的建筑,檐字飞张,使人感觉着意气风发的气势,而这里,地势颇高,已可以眺看京都市灿烂如花的夜之灯火了。钟颜大,有一人高,钟壁沉厚,用极粗的绳索缠缚悬吊在钟亭的木梁上。钟旁另外悬垂着一根横置的木柱,有腿肚粗细,可以拉动,那就是撞钟发声的木杵了。一路蜿蜒的山道上全布满了人,排队静候子夜来临。我看了一会儿那安静等候的众人的面容,有年轻结伴来的女春,有老年夫妇,有凄苦的、美丽的少年·····原为了敲辞岁之钟来的,我此刻却只想细看那虔诚守候辞岁之夜的世人的面容。山脚下京都的繁华和石苔上一籁未融残雪的晶莹,都可赞叹,我又绕到寺后,听夜静无人时“引音论”滑细的水声。
陡地,那第一声的辞岁之钟轰然响起。啊!告别原来是这样郑重。我绕回寺前,在一块凸起的盘石上俯瞰钟亭。
撞钟的人在钟前一击掌,那清脆的掌声是宣告、是信诺、是岁月交关的时刻许给这天地的一愿。他合十深深一拜,拜完,才上前一步,用力拉动木杵,全力在钟上撞出惊动天地的一响。
南禅寺、银阁寺那边也传来了钟声。
四山都是钟声了,远远近近,此起彼落,那么多已逝去的和未逝去的眷爱、忧苦、祈愿与祝祷,化作这在天地间连绵不断的钟声与钟声的回响。
我在磐石上深深一拜,这钟声中众人的悲苦与喜乐,我也都有一份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