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民国时期贵州省的一个地方军阀,黔是贵州省的简称,位于桂、湘、川、滇四省包围之中。在中国近代史上,黔军也是西南军阀中一支重要的力量。由于贵州是一个贫瘠、弱小的省份,经济基础薄弱,因而它具有依附性和掠夺性两个突出的特点。所谓依附性,是指黔系军阀在其形式和发展过程中,常常要依附邻省如滇系军阀等大势力;所谓掠夺性,是指黔军在对外发展过程中,矛头常指向四川、湖南等比较富庶的地区。中文名黔军外文名GuizhouWarlords别名草鞋兵首领刘显世主要将领袁祖铭、周西成、王家烈势力范围贵州省参与战争护国战争、抗日战争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后,贵州革命组织自治学社和陆军小学首先发动起义,新军第1标和巡防营部分队伍也相继起义,贵州靖边团营管带刘显世奉命带兵前往镇压,途中转向革命,所部编为新军第4标,刘任标统;参加起义的新军和巡防营编为新军第1标,叶占标任标统。起义成功后,为支援邻省反正,第1标主力在杨树青率领下赴川;一部组成北伐黔军,由都督杨荩诚率领出兵湖南。次年2月,刘显世发动政变,掌握贵州军政实权。3月,与入黔滇军首领唐继尧勾结推翻军政府,杀害革命志士,实行唐继尧为都督、刘显世为军政部长的联合军事统治。入川的第1标主力回黔失败,进入湖南的北伐黔军被南京临时政府编为陆军第83团和第84团。唐、刘夺取政权后,投靠袁世凯,北洋政府又将黔军编为陆军第42旅,辖第83团和第84团。1913年11月唐调任云南都督,刘显世以护军使(袁世凯以贵州省小不设都督)正式接替唐统治贵州,刘重建贵州陆军,相继编成陆军第1~第6团,不设师、旅编制。护国战争爆发后,黔军第1~第3团编为护国军东路支队,王文华任司令,出兵湘西;第5团和第6团合编为混成旅,熊其勋任旅长,与滇军一部合编为护国军右翼军,戴戡任司令,进军四川。护国战争结束后,黔军进行改组并扩充为贵州陆军第1师和混成旅、独立团,王文华任第1师师长,形成以刘显世、王文华为首领的贵州兴义派军事集团。1917年混成旅在刘(存厚)戴(戡)之战中全军覆没。同年9月,王文华任黔军总司令,袁祖铭任纵队长兼前敌总指挥,率黔军主力又一次入川,以护法为名,配合滇军同川军混战。其间,入川黔军编为第1~5混成旅,卢焘、胡瑛、谷正伦、张春圃、何应钦分任各旅旅长。不久,又成立贵州陆军第2师,袁祖铭为第2师师长,旋即,王文华又自兼第2师师长。此后,在与川、滇军混战中,兴义派军事集团分化,形成以王文华为核心的新派和以刘显世为首的旧派。1920年卢焘为代理黔军总司令,胡瑛为总指挥,谷正伦为副总指挥兼参谋长,率主力回黔,发动“民九事变”,推翻刘显世的统治,卢焘以黔军总司令部行使贵州军政大权。1921~1925年,黔军第1~第5旅旅长兼第1~第5防区司令,实行分区统治。其后,内部不断发生混战,各旅之间纷争不息,在相互火并中5个旅瓦解。一度被排挤的袁祖铭先后两次组织“定黔军”,自任总指挥,重新整编成一支拥有4个混成旅、1个混成团的新黔军军事集团。后被北洋政府正式编为北洋陆军第34师,又逐渐分化形成以周西成为首的桐梓系军事集团。1926年北伐战争开始后,黔军先后接受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9军、第10军、第12军和第25军,彭汉章、王天培、袁祖铭、周西成分任军长,袁兼北伐军左翼军总指挥。北伐战争结束后保留第25军和第43军编制。1928年第25军同第43军发生混战,第43军战败,南京国民政府将黔军缩编为第25军。1929~1931年,毛光翔、王家烈先后任军长兼贵州省政府主席,先后参加蒋桂战争和“围剿”红军。1934年,黔军奉命围追堵截长征中进入贵州的中央红军。1935年2~3月在与中央红军的娄山关和遵义战役中损失惨重。4月,黔军按国民党中央军编制缩编为5个师,贵州军阀统治从此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