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人之间有三种感情。
喜欢,喜欢与爱之间的产物,爱。
许多人都经常将喜欢与爱混为一谈,但是事实上两者之间区别显著。
他们并非分不清这两种感情,而是觉得两者差距不大。
不过是,喜欢浅于爱。
非也!
这两者是相似的,有很多相同之处,但有本质区别。
单用“喜欢浅于爱”下结论,过于片面了。
世界上的“爱”太少了!
(注意:我在此说的“爱”单指男女之爱。)
世界上的“喜欢”太多了!
而喜欢与爱之间还有一种产物,感情深度介于两者之间。
我们总是错把这种感情当做爱,因为它跟爱实在太像,即使仔细分辨也很难分辨的出来,而绝大部分我们认为非常令人感动的爱情,都是这种产物。
———
先说喜欢,喜欢是什么呢?
喜欢就是看见你,我就高兴。
和你在一起,我就高兴。
你给我带来了快乐喜悦。
重点在我。
那么
爱是什么呢?
爱是一样可怕的东西……
爱是一种疯狂的感情……
爱一个人,要同时具备很多。
说说吧:
爱一个人,应该是希望他好。
其实这个世界上,根本就没有“无私”的人,“无私”的事。
举个例子,一个孩子溺水了,我下去救他,最终孩子被救了上来,而我却因为溺水而死去了。
这个故事里,“我”是不是很无私?
确实,我为救孩子牺牲自我,但是我为什么要冒着生命危险救他?
因为我不救他,我心里不安,我想救他,以此让我内心舒服。
我本质上,还是为了满足我自己的内心需要。
而这个孩子,他只是一个因为我而间接受益的人。
我们所看到的,所做的,很多“无私”的事情,本质上,都是为了遵循自己内心的“道义”。
我们做的,是自己认为应该做的事情,为了满足我们的良心。
对于爱情,也是这样,爱一个人,就要希望他好。
“两害相权取其轻,两利相权取其重”的希望他好。
再说“双向奔赴”
双向奔赴从来都不是爱情的必要条件。
一个人的付出,也是爱情。
很多人认为这是不对的,可什么叫“不对”呢?
付出爱的人认为这是值得的,它就是值得的。
不求回报的希望他好,就是爱情的一种表现。
爱情在某种程度上来讲,是伟大的,是一件非常有勇气的事情。
所以,在大多数时候,喜欢,才是一种健康的恋爱方式。
——
爱一个人,就是无论他做了什么错事,你都可以原谅他。
就像是宋琳佳对徐明观。
她曾经跟孟萍诗说过:
“他是带给过我很多感情上的伤害……我可能当时怨过他,但是爱一个人,就是他做什么,你都会原谅他,无论他做什么,你当时再恨他,可是最后,你还是会原谅他。因为……你对他所有的恨,都源于你……你对他无望的爱,如果是这样因爱生恨,那么恨的本质还是爱,你当时的恨,只能证明你非常非常爱他,而最后,这种恨还是会重新化为爱的。”
爱一个人,你对他所有的感情,到最后都会化为爱的。
你根本不会真的舍得不原谅他,无论他如何伤害你。
孟萍诗在宋琳佳跟她聊完之后,难免带入自己和陈默玉,她非常恐慌的发现,她和陈默玉直接的感情,可能不是她一直以为的“爱”。
再联想孟文华跟她说过的话,她很恐慌。
那么孟萍诗到底爱不爱陈默玉呢?
爱,但不是在一九一四年到一九一八年陈默玉还活着的时光里。
而是在一九四九年之后,她彻底放下了尘世的追求执念,转而寻求精神寄托的时候。
……
从他们相遇的那一刻起,不,在他们见面之前,早在孟萍诗在孟修云嘴里听说陈默玉的时候,她的心里就对陈默玉很有好感。(划重点,好感。)
有研究证明,如果在正式认识之前,你就在别人的只字片语中听说过他,你在见到他时,对他的印象很可能会被那个在你面前说过他的人对他的评价所左右。
孟萍诗对陈默玉的喜欢是不断在加强的,在巴黎和檀香山的那些美好的岁月里,她对于陈默玉的感情一直是渐渐变深的,但是变深的很缓慢。(划重点,喜欢。)
反倒是在她回国之后,她父亲阻拦她和陈默玉在一起,逼她嫁给徐明观的时候,她对于陈默玉的感情,突然有了爆发式增长。
为什么呢?
很简单,不知道列位看官知不知道“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
即“父母越是阻拦,青年男女越是相爱”。
她那个时候,不喜欢徐明观,喜欢陈默玉,而她父亲让她嫁给徐明观。
对于陈默玉的感情也被她在这种情况下放大了。
那么这段感情再次有爆发式上升是什么时候的事呢?
是在她被徐明观狠狠羞辱侵犯的那天晚上,她去了陈默玉那里,陈默玉安慰她,她不仅更加爱陈默玉了。还在那个时候对陈默玉产生了新的感情。
一种名为依赖的感情。
显著表现就是她更加黏着陈默玉了,她把陈默玉视为了精神肉体的双重寄托,她把陈默玉当做了避风的港湾,当做了保护伞。(划重点,介于喜欢与爱。)
而这种感情一直持续着,在陈默玉为孟萍诗而死之时再度被在感官上孟萍诗放大。(划重点,感官上放大,没有质的改变。)
她后来对于他们的感情产生怀疑是因为陈默玉死去带给她的打击并没有完全击垮她。
她认为她的痛苦伴随着时间的流逝渐渐减弱了。
她对于他的感情到这里都不能被称之为爱。
那么爱上他是在什么时间?
是在多年以后。
一九四九年左右,她其实已经完全接受了陈默玉死去这件事。
所以宋琳佳的话给她带来了怀疑。
在后来的很长一段时间内,她觉得自己对于陈默玉的感情被时间冲淡了,起码没有她所以为的那么深,她对此产生了怀疑,因而感到痛苦。
而这其实是蛮正常的现象。
她不是不再痛苦,而是适应了痛苦的感觉,痛苦着痛苦着,就渐渐感受不出来了而已。
而在她怀疑的同时,她渐渐爱上了陈默玉。(划重点,孟萍诗隐居在巴黎的三十二年的时光里,她才算是真正的爱上了陈默玉。)
她对陈默玉的感情是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增强的,原因有三:
①:陈默玉死在了孟萍诗对他感情非常深的时候,陈默玉像是一道流星一样惊艳了她的青春时光,又像是那“床前明月光”一样温柔了她的痛苦岁月。以至于她在潜意识里不停的告诉自己她是爱陈默玉的,她非常爱陈默玉,爱陈默玉对她来讲已经成为了一种习惯。
②:她失去陈默玉之后的生命里经历了太多的背叛,亏欠。
孟幸哲的伤害,孟文华的伤害,还有其他人给她的打击(例如她所信任的尹颂强在得知孟幸哲给她下毒时,没有第一时间选择阻止,而是经过了傅蕴楚的劝说才选择搭救孟萍诗的。)
这些令人寒心的事情让孟萍诗都想起了陈默玉的好,陈默玉可是愿意为她去死呀,这是多么珍贵的感情,多么令人感动啊。
她由此深切的感受到了“她和陈默玉这段感情的珍贵”。
③:其实很大程度上,她怀念的都不仅有陈默玉,还有陈默玉当年带给她的快乐,是她自己无忧无虑的青春时光,是她年轻时的花样年华,而在这段最美好的记忆里,陈默玉参与了绝大部分。
综上所述,孟萍诗爱陈默玉。
但不是在巴黎和檀香山的两年里。
而是在巴黎和檀香山的三十二年里。
——
而陈默玉是否爱孟萍诗?
当然啦。
不过,他前期对于孟萍诗的感情大部分时间是介于喜欢与爱之间,直到孟萍诗失去孩子之后因为脑干受损而高烧昏迷的时候,他才真正的爱上了孟萍诗。
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他有一定的精神疾病,他的感情非常复杂。
他在心里也夸大了他对孟萍诗的感情,他给这段感情下了一个刻板的定义。
而世界上没有一模一样的感情,自然不会有可以套进去的定义,你只能说出大概,就像我说的也只是朦胧的整体一样,因为每个人的经历不同,有一些细枝末节并不适用。
他下的定义就是:他爱孟萍诗,他对孟萍诗的感情就是爱。
反复告诉自己他爱孟萍诗,这也是他的一种习惯。
这种习惯持续始终,但是在他觉得自己会失去孟萍诗的时候,他的感情得到了升华。
他已经习惯去爱孟萍诗了。
很多时候,他只是在感动自己,这一点直到他死也没有改变。
他行为的重点就在于感动自己。
他不会去全面的考虑,细致的分析他的这一行为对于孟萍诗到底是有利无害,还是有利有害。
他会在一定程度上忽略掉他可能造成的,对孟萍诗的伤害。
比如他自杀这件事,看起来他爱孟萍诗爱的要死,事实上也确实如此,但这一切都建立在他的臆想上。
他的死确实会解救孟萍诗,但是他死了,孟萍诗会遭受更大的痛苦。
他没有想过这个,他只是知道这样可以让孟萍诗活下去,这是他认为的,希望孟萍诗好。
那么是不是他们的爱情就不值得歌颂了?
不是。
千万不要误会。
我在说陈默玉父母的爱情时,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
“少年时代的爱情从不怕水火摧残,因为一切的艰难险阻只会使这段感情更加惊天动地,怕的就是岁月如温水煮青蛙一般,将当初的疯狂热爱一丝丝抽离。”
而在他们的感情里,则永远也不会有“岁月把感情冲淡”的可能,因为其中一方的早逝……
使得那些美好的回忆……
那些青春的岁月……
连同他们的爱情一起,
——永远被定格在上世纪一十年代的老照片里。
——
爱一个人,常常会患得患失。
正如孟萍诗怀疑自己对陈默玉的爱情。
正如盛煜直到尹颂强死去也没明白尹颂强是否爱他。
正如尹颂强在理智与情感之间挣扎摇摆。
尹颂强最后一次见盛煜是在一九六一年的夏天。
他告诉盛煜:
“萍诗沉湎于过去,你和蕴楚着眼在当下,而我……我正幻想着未来。”
什么意思?
首先要关注一件事情,尹颂强和孟萍诗在这个时候都皈依了基督教。
他们都在为自己的来生做打算。
尹颂强是想开了,看开了,他清楚的意识到自己人到暮年,时日无多。
傅蕴楚和盛煜都在告诫他要好好吃饭,按时喝药,他却不照做,因为在他心里,他今生的身体如何已经不再重要。
他期盼着死亡,准确来说,他期盼着前往来世。
至于来世什么样,不重要。
有没有他想见的人,不重要。
他只是在期盼一个新的开始,他认为自己这一生没有什么遗憾,有也不重要了。
都这把年纪了,这辈子就这样了,他在展望未来,展望全新的来世。
这是他皈依基督教的原因。
而孟萍诗皈依基督教也是为了来世。
那为什么她是沉湎于过去,而不是幻想着未来?
因为她的未来就是过去呀!
尹颂强对于来世,是期待着新的开始,新的人生。
她对于来世,是盼望着可以和陈默玉再续前缘。
抓重点!再续“前”缘。
还是先“前”的事。
她期盼来生,是因为今生已然是无望,只能盼望来世重逢相守,延续他们在巴黎和檀香山度过的那些美好时光,相守一生。
那么这种想法本质上,还是沉湎于过去。
对不对?
再说盛煜和傅蕴楚等人的“着眼在当下”。
很简单啦,就是和你我一样,一步一步往前走,享受当下。
那么一定有人想问我:尹颂强到底爱不爱盛煜?
emmmmmmmmmmm
他爱,至少曾经爱。
但是在生命最后的那段时光里,他释怀了,他对于今生今世所拥有过的所有的情感都释怀了。
对于最后的他来讲,今生所经历的一切都已经不再重要。
年少时,他和盛煜惺惺相惜,在友情中延伸出了一些不为世俗接受的感情。
再过几年,他不情不愿的从他美好的爱情中醒来,他知道,他必须醒来了,再不醒来是会出事的。
他开始逐渐冷淡盛煜,后来娶了傅蕴楚,他对于傅蕴楚一定是有喜欢这种感情在的,但是从当时他和孟萍诗的对峙状态说也好,从盛煜这个角度说也好,他娶傅蕴楚确实目的不纯。
那么关于他和傅蕴楚的婚姻,盛煜问过他两次。
第一次在第一百四十四章,旧年风月债(中),时间是一九三七年。
盛煜在得知了尹颂强打算和傅蕴楚结婚之后,怒气冲冲的去质问他。
原话是:
“我来恭贺你和傅蕴楚小姐好事将近!”盛煜的声音因为愤怒而扭曲了,他把书拍在沙发扶手上,说,“呵!我真是想不到,你居然会和她在一起?你疯了吗?她是大小姐的人!她是孟萍诗派来制衡你的人!”
而尹颂强看出来了他真正生气的原因:
哦……你来找我原来是为了说这个……”尹颂强顿了顿,又说,“你这样激动,真的是因为觉得我们的婚事不妥当吗?如果是这样,我可以负责任的告诉你,我觉得和她结婚是相当明智的决定,虽说她是大小姐派来的人,但是把你的敌人变成朋友,是这个世界上最完美的战胜……况且,傅小姐是一位好姑娘,未来也会是一位好妻子,你也看见了,她把大小姐身边的事打理的井井有条,我很是欣赏爱慕她。”
注意看:
你这样激动,真的是因为觉得我们的婚事不妥当吗?
说的已经很明显了。
而接下来盛煜的反应:
“欣赏爱慕?好啊好啊,这是你的心里话吗?你欣赏爱慕她……”盛煜提高了音调,“那我问你?这件事我为什么是最后一个知道的?我以为我们之间是无话不谈的!她是不是已经取代了我在你心中的位置?我们相识了十多年!”
他在尹颂强先前说的话中感受到了慌乱。
他最开始关注的重点是尹颂强说他对傅蕴楚欣赏爱慕,然后对于尹颂强说的“你这样激动,真的是因为觉得我们的婚事不妥当吗?”而感到紧张,人紧张的时候,就喜欢通过“提高音调”来缓解,他接下来问了自己最担心的问题,而且是把心里话直白的问出来了。
对此,尹颂强说:
“寂泽!你注意你的言辞!没人取代你的位置,我们永远是最好的朋友。”尹颂强猛然抬头,严厉的对他说,“而傅小姐,她是会陪伴我一生的爱人。”
话说到这份上,盛煜终于洞悉了尹颂强的真正意图,并且无可奈何了。
第二次是在第一百一十六章,休息室密谈(下),时间也是在一九三七年。
这是盛煜不死心的再一次试探,尹颂强说出的话可谓“假作真时真亦假”,他所说的:
“诚然,她嫁给我是因为爱我不假,我也确实喜欢她,但喜欢就是喜欢而已,我不介意娶她,也会好好对她,可我从一开始追求她和后来娶她的原因就是为了松缓大小姐的控制,不是摆脱,我要是敢摆脱,大小姐和小少爷都不会放过我的……还有,我刚才说错了一句话,她或许并不是因为爱情嫁给我的,或许也有她自己的考量,谁知道呢,但我们心知肚明的只有一点,我们大约不会伤害彼此……”尹颂强顿了顿,又补充道:“就算以后有变故,此时此刻,我们对于对方并没有任何不利的心思。”
如果你是尹颂强,你在眼看着要结婚,并且盛煜已经无可奈何的接受的时候,对盛煜说这些话,是为什么?
或者说的再清楚些,尹颂强觉得盛煜听完这些话会有什么反应?
他一定是高兴的。
尹颂强出于感情也好,出于利益也罢,他自然是不想和盛煜闹掰的。
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
他说的这话,绝非全真,也绝非全假,至于哪句是真哪句是假?
尹颂强自己都说不明白。
如果让我用一句诗为他们的感情作结,我想我会选李商隐《锦瑟》的最后两句: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这首诗很有意思,你能读出它的美,却读不懂它的意思,毕竟李商隐自己还“已惘然”呢。
一本讲唐宋诗人的诗酒趁年华的书中写李商隐的时候,说过这首诗,那本书的作者文笔风趣幽默,作者说:对于这首诗唯一能确定的就是锦瑟这种乐器有五十根弦,而如果你也不明白,那么不要怀疑,你心里第一个想到的场景,就是对的。
——
爱一个人,绝非占有和控制,而是放手和成全。
比如女儿国女王对唐僧。
与许多人不同,我小时候最爱看的就是“趣经女儿国”,翻来覆去的听里面的两个插曲。
对于这段故事百度百科是怎么说的呢?
[唐僧师徒四人途径女儿国时,女儿国国王对唐僧一见倾心,产生了爱意,对唐僧情意缠绵。面对温柔貌美的女儿国国王,唐僧内心中也为之一动,闪现过动摇和恍惚,曾经坚定的唐僧也说出了“若有来生”的话句,但是普度众生的决心还是战胜了个人的儿女感情,唐僧最终说服了女儿国国王,继续踏上了西去取经的路程。]
这归根结底还要归结到“希望他好”,唐僧坚定了取经的心,放弃了女儿国女王的“托国之富,倾国之容”,证明了他是一位“圣僧”。
在唐僧的九九八十一难中,只有女儿国这一难让人会深思:唐僧到底是去取经好,还是留下好?”
唐僧是圣僧,而我们是凡人。
依我之见,唐僧在驾着白龙马转头离开的那一瞬间,他才是真正克服了人的七情六欲,从心中变成了佛。
而女儿国女王呢?
她没有强留唐僧,面对“我柔情万种,他去志更坚”这个“只怨今生无缘”的结局,她选择了“道不尽声声珍重,默默地祝福平安”。
当初孟萍诗为着与徐明观的婚事和孟老先生抗争的时候,陈默玉不忍孟萍诗艰难,也选择了放手和成全。
即使万般不舍,即使心如刀割,他也选择了成全,这才是爱。
——
而名人们是如何谈“爱”的呢?
马克思说:在我看来,真正的爱情是表现在恋人对他的偶像采取含蓄·谦薛甚至羞涩的态度,而 绝不是表现在随意流露热情和过早的亲昵。
高尔基说:没有爱的生活不是生活,而是生存。
歌德说:爱情,你的话是我的粮食,你的气息是我的醇酒。
罗兰说:爱情是美丽的。当你坚强的时候,她会更加美丽。
莎士比亚说:真诚的爱情永远不是一条平坦大道。爱情就像是一朵生长在悬崖边缘的花,想要采撷它,就要有勇气。
雨果说:把宇宙缩减到唯一的一个人,把唯一的一个人扩张到上帝,这才是爱。
尼彩说:人类的生命不能以时间的长短来衡量,心中充满爱时,刹那即永恒。
泰戈尔说:爱是理解的别名。
狄更斯说:爱情高出一切尘世的考虑。
托尔斯泰说:只有经得起别离的痛苦才是真正的爱情。爱情不是一种尘世的感情,乃是一种天上的感情。
……
所以谁说的对呢?
他们说的都不对,我说的也不对。
说一千道一万,你心中是如何想爱情的,它就是如何的,而我写这篇文章,只是希望读者们可以通过此看出自己的内心,希望读者们心中所想的爱情,能与我所写的重合,或多或少。
如果情侣之间的爱情观差异过大,那你们很难幸福,如果你们之间注定没有姻缘之分,那爱也无可奈何。
无论如何,我都希望大家且行且珍惜,你心中如何想爱情,不要怀疑,那就是正确答案。
人生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几千年前屈原就说过: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所以这篇文章,永不定稿,随时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