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1年,俄国第一次大革命的前一晚,高尔基参加了彼得堡的示威游行,他亲身感受到了工人、学生运动的磅礴气势,也亲眼目睹了沙皇政府镇压工人和学生的残暴罪行。
此情此景下,一篇歌颂无产阶级革命先驱,揭露沙皇发动政府,抨击机会主义和资产阶级自由派丑恶嘴脸的著名散文诗《海燕》问世。
这被列宁称为一篇无产阶级革命战斗的檄文与颂歌。
同列宁的结识让高尔基选择加入布尔什维克,开始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服务。
十月革命成功后,高尔基却和列宁分道扬镳,甚至在报纸上公然指责这位革命导师并与1921年负气离国,俨然如同一只不屈的海燕。
然而七年后,这只不屈的海燕却依附于斯大林,成了宫廷御用夜莺。

负气离国
十月革命之后,虽然苏维埃政权建立,但俄国国内还是一片混乱,铺天盖地而来的各种敌人,叛乱此起彼伏,内战在全国范围内爆发了。
以契卡(克格勃前身)为首的暗黑组织,为了消灭反革命分子,随意抓人,凌驾于法律之上,发生了很多不人道行为,这种混乱场景让高尔基十分痛心,于是政治不成熟的他在报纸撰文指责布党和列宁。
“布尔什维克这是在毁坏、断送我的祖国,列宁为了自己的试验让我们的人民受苦,他在十月革命中煽动的仇恨、恶意以及现在不负责任、肆意妄为的逮捕行动,都让我们的民族变得不幸,会消灭俄国文化的幼苗”
高尔基此举无疑会给列宁和布党带来十分消极的负面影响,这一度让布党人怀疑高尔基是不是自己人。
列宁念及多年的交情并没有为难他。
真理报却刊登了一封“工人”来信反驳高尔基:
高尔基同志身为“人民作家”却脱离了群众,为资产阶级自由派和贵族老爷们感到痛苦,这真是我们的悲哀。
看到这一消息的高尔基内心充满愤慨,直接写信给列宁:
你们不就是喜欢搞“群众来信”这一套吗?事实怎样你最清楚的,想骂我就骂我,想逮捕我就逮捕我。
列宁仍旧没有回复他。

1919年苏俄内战到了最高潮阶段,苏维埃政令所及之处只剩圣彼得堡和莫斯科了。
契卡一口气逮捕了数十名关键时刻捣乱的俄国知名学者和公知,此举让高尔基怒不可遏,又给列宁写了一封言辞激烈的信,摆明了要么放人,要么决裂的姿态。
收到信的列宁,出乎意料地微微一笑,对身边的人说:
“高尔基以前就是一个政治上不成熟的人,现在依然如此,他过于神经质了,毕竟他是一个作家,我们先忙我们的,等事情都过去了,再来邀请我们的作家朋友。”
列宁作为一个睿智的革命家,已经看穿了高尔基这个单纯的知识分子在残酷的政治斗争中的天真,革命成果危在旦夕,而他在乎的确实这“一小撮”知识分子的死活,这就是一种“无病呻吟”。
1921年,同列宁进行了四年单方面抗争而得不到回应的高尔基负气里走,以出国养病的名义开始了长达7年的意大利寄居生活。
但列宁知道,高尔基必将无处可去。

憋屈无助的寄居生活
远走意大利的高尔基,初衷大概是眼不见心不烦,远离俄国那个混乱的名利场。
但当年他既然选择了加入布党,就是和其他沙俄旧贵族、旧知识分子的决裂。
因此同样是旅居意大利或欧洲其他国家的俄国知识分子都把他当作异类,拒绝了他的好友申请。
即便他痛骂了列宁,批判了布党还是得不到认可。
加上高尔基又不懂外语,这让他更加难以融入西方主流的文化圈
1922年,法西斯主义创始人墨索里尼发动暴乱,夺取了政权,担任意大利总理。
墨索里尼没有小看高尔基这位“人民作家”,指派了两名厨师给高尔基,美其名曰照顾他的起居,实则是监视高尔基的眼线。
老乡的排挤、同行的抵制、他国的怀疑,种种因素下让年老的高尔基愈发思念自己的祖国,他渴望回去。
斯大林的橄榄枝
正如列宁之前的预言:高尔基必将无处可去。
同样按照他的说法,忙完我们的事情,再邀请我们的作家朋友们回来。
斯大林就是这样想的。
此时,他已经取得了最高权力,成为列宁后苏联的第二任统帅,是时候邀请作家朋友们回来看看,为他的帝国歌功颂德了。

铁骨铮铮的海燕,大名鼎鼎的文豪,在十月革命中仗义执言,批判布党、指责列宁,在国内外享有巨大声望的高尔基,无疑是最佳人选。
有高尔基这等人物背书,大家就可以毫无心理负担地相信,苏联神话的真实性。
因此斯大林向高尔基抛去了橄榄枝。
1928年是高尔基从事文学创作的36周年,正是这一年他在苏联国内的高度莫名其妙地被拔高了,各种抒发对这个“人民作家”思念之情的信像雪片一样飞往意大利。
苏联政府部门联合举办庆祝高尔基从业36周年的纪念活动,各个省都成立“高尔基纪念委员会”。
1928年5月28日,蜚声文坛的大作家高尔基同志,在苏共高层布哈林、伏罗希洛夫等人大佬的迎接下,荣归故里。

从这一年开始,旅居国外的高尔基每年都像候鸟一样,在意大利和苏联之间穿梭。
夏天来临的时候,他就飞回莫斯科,在那里住两个月,避避暑;寒冬来临前,又返回卡普里小岛,在地中海温柔的海风和阳光下度过冬天。
1931年高尔基决定定居苏联,斯大林为其安排了一栋让资产阶级作家罗曼罗兰都羡慕嫉妒的豪华别墅,40个佣人专门为他一个人服务。
回国后的高尔基开始了两次全国各地的旅行参观,准备目睹祖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蓬勃景象。
也正是从这一刻开始,这位曾经抨击沙皇俄国独裁暴行、资产阶级丑恶嘴脸的“革命海燕”,昔日良好的名誉和崇高的声望,已经笼罩上了一层阴霾,沾上了一滩抹不掉的污迹。

在两次国内旅行参观之后,高尔基不惜用自己的名誉为斯大林背书,热情高涨地写下了长篇报告文学《苏联游记》。
这是篇游记把新的苏维埃国家和过去的沙皇俄国进行对比、歌颂赞美了苏联神话。
在游记中,还写下了几篇洗地的随笔,其中一篇是他为强制劳改制度的辩护:
他们中大多数己经明白了重要的一点,即继续像以前那样生活是不可能的。通过观察这些社会危险分子的行为,我不得不指出,虽然改造工作对于他们是艰难的,但是他们明白他们必须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显而易见,这种良好效果得益于这些社会危险分子现在所处的环境。”
我们不知道高尔基写下这些文字,到底在多大程度上可以说服那些不明真相的群众。
但毋庸置疑的是,这个曾经高扬人道主义大旗的文豪,铁骨铮铮的海燕,已经半推半就地投入斯大林的怀抱,成为一只歌功颂德、为独裁者洗地的宫廷夜莺了。
1932年,高尔基在《真理报》上开始使用“列宁忠实、坚定的学生”“我们的领袖”描述斯大林;
1933年,这个称号变为“列宁的继承人,能力日益增长的、强有力的领袖”;
1934年,高尔基给斯大林戴上了“第二个列宁”“今日列宁”的王冠。
正是高尔基的抛砖引玉,“四大导师”应运而生。
斯大林面对高尔基的称赞自然要投桃报李,先是授予高尔基“列宁勋章”,又在1934年扶持他任苏联作协主席。
在斯大林创造的“干部阶层特权制度”下,“人民作家”高尔基有了一席之地。

曾经有人劝高尔基和苏联政权一刀两断,然而他却沉默良久,然后无奈地说:
“离开他们?那我投奔谁呢?”
正是某些多重而又复杂的原因之下,流亡海外的高尔基和斯大林的互动越来越多。
最终在斯大林的不断努力之下,回归到了他魂牵梦绕的祖国。
至于回去之后的事情,那就不是他可以控制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