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60年,赵匡胤率一众精兵攻进宫殿。偶然间,他发现在一片人群中有一声婴儿的啼哭特别的刺耳。赵匡胤仔细地一看,两个长相不错的宫女正跪在地上,她们的怀中还有两名被吓哭的两名幼童.............
陈桥兵变后,赵匡胤第一个攻进了皇宫。却意外发现两名长相不错的宫女怀中各抱着一个孩子,正在哇哇大哭。于是命人将他们带过来。走进了赵匡胤才发现,这两个孩子穿的是皇家的衣服,可见不是一般人。
赵匡胤立马来了兴趣,对宫女说道:“这是谁家的孩子”。宫女哪见过这阵仗,于是哆哆嗦嗦地说道:“这两个都是先帝的孩子”。赵匡胤呆住了,思考片刻便明白了事情的由来。
原来,这两个孩子是柴荣的小儿子,一个叫纪王柴熙谨,一个叫蕲王柴熙诲。赵匡胤见这么小的孩子,又是先帝的儿子。于是怎么处理他们就成了当下最为头痛的事情。所以,便问了一下身边的随从赵普。
可赵普见状,直接淡淡说了两个字“去之”。赵匡胤听完直翻白眼,我知道斩草要除根,这还要你教,可除了杀人,就没别的办法了吗
当时,随赵匡胤进入皇宫的人都赞同“去之”。可在人群之中有一个不起眼的人,感觉赵匡胤并不想杀人。这个人就是潘美。
赵匡胤也注意到了这个人,于是把潘美叫到身边,指了指这两个孩子说道:“潘将军,你认为“去之”有什么问题吗?”。
可潘美这时候低着头,不敢说话,杀了吧,赵匡胤问他肯定是犹豫了。不杀吧,怕留虎为患。所以这说话不管说什么都不合适,所以,一直不说话。潘美不说话,这时候赵匡胤却说话了“我继承了别人的皇位,还要把人家仅存的儿子杀了,我不同意”。可这话一说出,身边的人都露出大吃一惊的表情。
这时候,低着头的潘美见赵匡胤已经表态,也大胆了起来,说道“陛下,想必此时心中早已定夺,臣不敢妄加推断。只是臣担心,世宗皇帝,陛下和我这三人,当初一起在北面共事,现在劝陛下杀他的两个儿子,肯定会辜负世宗皇帝的期待。可臣要是说不杀,可对陛下来说,有不公平。”所以臣也不知,该如何是好。
赵匡胤听到潘美的解释,满意地点了点头,于是把一个孩子带到潘美面前,对他说道:“世宗皇帝的儿子,做你的儿子怕是不行,但做你的侄子可以。”这一举动,让旁边的人大吃一惊。就连当事者潘美,也是久久不能忘怀。
赵匡胤见潘美这种表情,于是说道:“怎么?不愿意?”。可潘美这时候回过神来,立马对赵匡胤说道:“不不不,臣谢陛下隆恩。”于是潘美将其中一名孩子带回自己家中,并且为他改名为潘惟吉祥。从此之后,这俩人好像商量好了一般,从来没听过这件事一样。
另一个孩子,赵匡胤把他交给卢琰,并且将它收为义子,最后改名为卢旋。结果就是,赵匡胤并没对两个孩子下手,而是采用这种方式,保全了两个孩子。
赵匡胤处理两个孩子的方式,对得起周宗室,而且后世也因为他的缘故,变得更加仁慈。而且柴氏的子孙后代,都会记住赵匡胤。但说了这件事,就不得不提“太祖誓碑”。
当年,赵匡胤私下秘密找人刻了一个石碑,存放于一间密室中。这个石碑一般人见不着,只有祭祀,或者皇帝继位的时候,必须进入密室。
所以,除了皇帝以外,别人根本不知道石碑的存在,更不知道石碑的内容是什么。直到靖康之变发生后,金兵攻破皇城,这件石碑才被大众所熟知。
石碑上的内容并不是多特殊,而是赵氏的祖训,上面写着:
对柴式的后代,即便是有罪,也不能杀,即便是谋反,也不能在市曹中斩杀,而是要在牢中让其自杀。也不能连累其家属。
不能杀士大夫和上书言事人
后代的子孙要是有违背此内容,天必杀之。
石碑上的短短三条文字,其中一条是关于周氏的,可见赵匡胤对周家皇室很上心。
在古代,新朝建立后,前朝的一些人员都被屠杀殆尽,更不用说这种直系亲属。新朝建立,为杜绝后患,必须将前朝之人杀之,以免养虎为患。可赵匡胤的处理方式,展现出他的仁慈,和对人情世事上的理解。而且,为后世新朝建立,如何处理前朝的问题上,留下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