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甄嬛传》中,倚梅园的宫女余莺儿可谓是“成也甄嬛,败也甄嬛”。
除夕夜,甄嬛的一句“逆风如解意,容易莫摧残”让余莺儿如愿当上了官女子。
从此完成了身份的上最大的转变,要知道从宫女到官女子虽然只是一步之遥,两者的身份却是天渊之别。
随后余莺儿又凭着一个好嗓子,获得了“妙音娘子”的封号,晋升为了答应,可谓一时风光无二。
或者就是晋升之路走得太顺利,让她变得越发嚣张起来,甚至在被太后褫夺了“妙音娘子”的封号之后,依然不改其跋扈的本性。
御花园中,余莺儿对上了甄嬛这个“正主”却不自知,口出狂言的下场就是被降位和禁足。
假的终究敌不过真的,被禁足失宠的余莺儿却彻底恨上了甄嬛,和丽嫔一起密谋下毒。
就是这一举动让余莺儿走上了死路,毕竟甄嬛也不是打不还手的弱女子。
在知道下毒之人是余答应之后,甄嬛就已经在想着怎么样才能要了她的命了。
甄嬛知道单凭下毒这个罪名是没办法让皇帝赐死余莺儿的,唯有欺君之罪才是致命的。
所以她在皇帝召见的时候,假装无意说出了倚梅园中的真相,让皇帝恼羞成怒之下终于赐死了余答应。
然而,皇帝真的从来没有怀疑过余莺儿的身份吗?
原著中对余莺儿晋升只是一笔带过,可是电视剧中余莺儿初次面圣,对答如流却难免显得刻意。
就连果郡王都看出了端倪,身为皇帝又怎么会完全被蒙蔽过去?
不过是看着眼前娇俏的少女,又刻意逢迎,皇帝也心动了,反正宫中的女子原本就都是属于他的。
是不是那个正主又有什么关系呢?倚梅园中的相遇不过就是一段“艳遇”,这个余莺儿又会唱曲又能放得下身段讨好,宠上一段时日又不打紧。
像余莺儿这样的女子在皇帝的眼中不过就是一个玩物罢了,就算没有遇上甄嬛,她的失宠也是迟早的事。
只是与甄嬛的冲突,让这一切来得早了一点,可怜余莺儿就是看不透,这才是她最大的悲哀。
《甄嬛传》中,皇帝还是很念旧情的,很少会真的对后宫中的哪个女人下死手,除了瑛贵人这个倒霉蛋。
皇帝之所以处死瑛贵人,更多的还是为了保住三阿哥,他未必不知道瑛贵人是无辜的。
只是在女人和儿子之间,皇帝肯定是要选择儿子的,更何况他的儿子真的不多,成年的就更少了。
对余莺儿,皇帝也是念旧情的,在他看来,余莺儿所做的一切不过是为了倾慕自己,努力想要接近自己而已,在没有被拆穿之前,都是无伤大雅的。
果郡王或者就是看清楚了这一点,原本打算提醒苏培胜的,还是闭口不提了。
后宫的争宠,总是瞒不过皇帝本人的,只是有的行为是皇帝喜闻乐见的,所以皇帝就当做看不见了。
当这一点视而不见被人揭穿,皇帝也就只能从严处置了,而且在余莺儿和甄嬛之间,显然后者在皇帝的心目中地位更高一些。
不然为什么大家都知道欺君之罪是死罪,还是有那么多人要做出企图隐瞒皇帝的行为呢?
皇帝很多时候也并不是都能为所欲为的,就好比后半段,他未尝不怀疑甄嬛所生的龙凤胎,只是在找不到确切证据的时候,他也不能直接处死甄嬛。
余莺儿所犯的欺君之罪,如果放在另一个大女主的身上,恐怕还是对皇帝最真心的一种表现。
不幸的是,她在《甄嬛传》中连女配都算不上,最多只能算是炮灰一枚,所以注定了下场只能是悲剧。
甄嬛未必不知道这一点,所以她并不是直接揭穿真相,反倒是假装无意中说漏了嘴。
说到底,不过是赌皇帝对她的怜惜更胜过余莺儿,并且为皇帝的“识人不明”提供了最好的台阶。
皇帝在面对甄嬛这个“正主”的时候,自然是不能承认自己的那点小心思的,于是就只能恼羞成怒地发作余莺儿了。
当然,也是因为余莺儿惹出来的麻烦太多了,已经有点让皇帝厌烦了,自然就只能落到被彻底遗弃的下场。
所谓“欺君之罪”就是皇帝说了算的,他认为你欺君你的下场就只有一死。
而这大抵也是《甄嬛传》中大多数女人看不明白的一点,她们始终认为皇帝是被蒙蔽的,总是哭着喊着要告诉皇帝真相。
事实上,皇帝还真的没有那么容易被蒙蔽,不过是权衡利弊,另有取舍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