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月初十,这天就是林含选的黄道吉日,宜出行。
当然,作为光禄大夫去拜访当朝丞相得低调,所以他一没有备礼,二没有说要去拜访丞相,他穿着一身书生的装束徒步去往丞相府。
街上的人很多,都是选在今天出行,因为时日不错吧。林含心想。
丞相府位于城西,是新建的,王安把他昔日的小宅邸改成丞相府了,不同于老丞相的府邸那般大气,他的丞相府相当简陋,只有牌匾上的三个字证明这是丞相府,再也没有别的能够证明了,王安怕别人的流言蜚语,毕竟当年任命他为丞相时老丞相很不满意,老人离开时的目光好像要刺穿他,所以他这一年来一直谨慎小心,不敢得罪任何人。
不是他失去初心,而是如今朝中局势复杂,如若处事不当势必会引起更大的矛盾。
丞相府的大门紧闭着,门前的大道也没有多少行人,门可罗雀,与老丞相比真是天差地别。
见有人前来拜访门前的侍卫就走到来者身前问明身份。
“告诉林丞相,说林含求见。”林含对丞相府门前的侍卫说到,他没有加上自己的官衔,丞相府的侍卫和丞相一样谨慎,如果说了自己的官职今日就无功而返,仅说自己名字王安或许还会愿意见面。
林含在外面等了片刻,侍卫走到他身前说:“林公子,请吧。”
说完他就把大门推开一条缝让林含进去,然后大门再度紧闭。
王丞相还真是谨慎过头。林含心想。
走进丞相府林含发现这里的装潢风格与自己府上颇为相似,极其低调,不带有一点奢华富贵的气息,唯一不同是仆人相当多,当然这点林含理解,这是拜相后由皇帝赐予的,王安自然不能拒绝。
王安在大堂处候着,当朝光禄大夫如此低调来拜访自己,不知他是何用意。
林含走过屏风就看见了王安,林含微微一笑朝他走去,王安就站在原地等候着。
等到林含走到他身前王安才开口:“林大人无事不登三宝殿,今日来所谓何事?”
“今日运势不错,宜出行,宜谋事,”林含笑了一下说道,“所以我来拜访您,想结个忘年交。”
这番话让王安仔细琢磨了一下,但时间没有太长,很快他就说:“老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他们也比我直接结交吧,林大人的目的今日怕是完成不了。”
林含从袖中拿出一份文书说:“丞相大人果然也是要收礼的,今日我带来一份礼,您过目吧。”
王安看着那份文书,这不是和什么房契地契,也不是什么交子,就是一份文书,看来有些年头,他拿了过来仔细一看,正面写着“建安二十三年”。
建安二十三可以说是从发生到现在最大的事情,程度甚至超过那年的兵败,如今人们谈起那年更多人会说太尉被刺杀而不是帝国对外用兵失败。
“你从哪来的?”王安谨慎的看着林含,这个谏官给他的感觉一点都不简单。
“珏律有这么一条,官修正史,民记野史,这份就是野史,地摊上很多的,当然,其中记载的内容也不一样。”
“所以林大人随便选了一份给我?”
“当然不是随便选的,这份是曾经的一个廷尉写的,他赋闲在家后写的。”
“无人追究?”王安不相信一个廷尉能对那年发生的事情知根知底,他觉得那年发生的两件大事一件难以查明,另外一件则是机密。
“那名廷尉是在下的叔父,在下曾有一位兄长,您也曾有一个儿子,他们都在那支被全歼的军队中。”林含缓缓说道,一句话直击了王安心里的痛点。
一句话就证明了这份文书的可信度,王安已经翻阅完了,其中的内容大多是皮毛,偶尔有鲜为人知的东西,但整篇看下来完全是不知所云,至少没有说明这起事件是怎么回事,看起来就像在刻意避免那些。
“叔父曾受到威胁,他们要求修改这份野史,最后叔父修改了,原本也焚了。”林含继续说。
王安匠文书还给了林含,他问:“林大人今日来找我想必不会什么都不知道吧。”
“确实,”林含说,“丞相大人曾经是廷尉的时候也负责调查过这件事吧,太尉被刺杀。”
王安点头,这是他拜相前处理的最棘手的案子,也是唯一没有成功的案子,他现在还在调查的原因就是因为自家的儿子死在了战场上。
“如今一切都随玄安事变有了眉目,我们很快就知道当年那些事情到底是谁做的,因为什么而做的。”林含说。
当年的事情说白了就是派系斗争以太尉为首的一派输了,被全歼的十万精兵就是牺牲品,太尉也成了牺牲品,遗老派和丞相派做事真绝,他们从来不屑于将斗争带来的损失放大,那一次的损失就是全军覆没,先帝直到驾崩也再没有对外用兵。
一次彻头彻尾的失败是整个帝国的伤疤,没人愿意提起,但不代表人们会将它遗忘,林含记得,王安也记得,新帝也记得,这些总要有个交代。
“那么……要等多久?”王安问。
林含听到这句话笑了笑,现在他们不仅是忘年交,还是统一战线上的人。
“不用多久,陛下已经亲自去了玄安,接下来他会迫于朝中压力回京都,那些大人应该会限制陛下的出行,玄安的事最后应该会托付于我。”林含说到。
新帝擅自离京自然是轰动帝国的消息,没人想到一个娃娃皇帝居然敢挑战前朝老臣的威严,所幸先帝没有立遗诏替新帝安排所谓的左右手,不然新帝的权利将会受到更大的限制。
此次新帝离京是震惊朝堂,此后他们必定会限制新帝的动向,玄安的事情也不会让新帝插手,但是新帝已经表明了要彻查此事,君与臣的冲突已经浮出水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