蜻蜓[qīng tíng]差翅亚目昆虫
蜻蜓是无脊椎动物,昆虫纲,蜻蜓目,差翅亚目昆虫的通称。[1]后翅基部比前翅基部稍大,翅脉也稍有不同。休息时四翅展开,平放于两侧。稚虫短粗,具直肠鳃,无尾鳃。包括蜓总科Aeshnoidea、大蜓总科Cordulegastroidea、蜻总科Libelluloidea等3总科,共11科。蜓科和蜻科最为常见,广布于我国各地。[2]蜻蜓是食肉性昆虫。它们捕食苍蝇、蚊子、叶蝉、虻蠓类和小型蝶蛾类等多种农林牧业害虫。蜻蜓是有益于人类的一类重要天敌昆虫。“蜻蜓点水”是蜻蜓将卵产在水中的生物学特征。其幼虫(稚虫)生活在水中,生活期因种类而异,蜓类一般为2年,有的长达了3至5年。[3]可以用来监测环境污染,有药用、食用、观赏价值。[4]
中文名蜻蜓
外文名dragonfly
别名丁丁、点灯儿、蚂螂、负劳、诸乘、纱羊、山咪、光光听
拉丁学名Dragonfly
界动物界
无脊椎动物
种类特征蜻蜓是一类比较原始且种类较少的昆虫。全世界约有5000种。[3]中国蜻蜓的种类:Needham(1930-1932)在《中国蜻蜓手册》及其后增订共记录我国蜻蜓目种类283种。胡经甫(1935)在《中国蜻蜓名录》中,辑录中国蜻蜓目计87属308种。隋敬之、孙洪国(1986)《中国习见蜻蜓》一书,以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当时收藏的中国蜻蜓标本,记述了中国蜻蜓208种。Davies等(1984--1985)的《世界蜻蜓种类名录》被认为是现今有关全世界蜻蜓种类最完备的名录,共收录全世界已知蜻蜓5600余种。其中,中国的己知种类仅有250多种。赵修复(1990)《中国春蜓分类》记述中国春蜓科22属145种。[3]蜓总科 Aeshnoidea蜓科 Aeshnidae体大型至甚大型。头部在背观,两眼互相接触呈一条很长直线。下唇端缘纵裂;雌性产卵器粗大。翅的中室有或无横脉;前后翅三角室形状相似,距离弓脉也一样远;在翅痣内端常有1条支持脉,有1条径增脉。体蓝色、绿色或褐色,飞行很快。有的种类单眼很大,多在黄昏飞出,捕吃蚊子;有的种类趋光性颇强。本科在中国有30余种。[5]春蜓科(箭蜓科)Gomphidae体中等大小至大型,体黑色,具黄色花纹;两眼距离甚远,下唇中叶完整,不纵裂;前后翅三角室形状相同,并且距离弓脉一样远;雄性后翅臀角呈一个角度(甚少数圆形);基中室无横脉;臀圈缺如,甚少具少数翅室。雌性无产卵器。幼虫触角只有4节,第3节最大,第4节细小,前足和中足的跗节只有2节。常见于溪边及池塘边。早春最为常见。一个甚大的科,广布全世界。我国有春蜓亚科Gomphinae、钩尾春蜓亚科Onychogomphinae、林春蜓亚科Lindeniinae等亚科。[5]
小团扇春蜓(粗钩春蜓)Ictinogomphus rapax蜓总科Cordulegastroidea大蜓科(勾蜓科) Cordulegastridae体大型至甚大型。头部在背观,两眼互相接触呈一条很长直线。下唇端缘纵裂;雌性产卵器粗大。翅的中室有或无横脉;前后翅三角室形状相似,距离弓脉也一样远;在翅痣内端常有1条支持脉,有1条径增脉。体蓝色、绿色或褐色,飞行很快。有的种类单眼很大,多在黄昏飞出,捕吃蚊子;有的种类趋光性颇强。本科在中国有30余种。[5]
巨圆臀大蜓(无霸勾蜓)Anotogaster sieboldii裂唇蜓科(臀套大蜓科)Chlorogomphidae原隶属于大蜓科。我国分布有华裂唇蜓属Sinorogomphus等。[5]蜻总科 Libelluloidea伪蜻科 Corduliidae身体中等大小至大型,常具金属蓝色或绿色,头部在背面观两眼互相接触一段较长的距离;眼的后缘中央常有一个小型波状突起;臀圈明显,四边形或六边形,或稍为长形;足常较长。我国不及10种。[5]
伪蜻 Cordulia aenea大蜻科 Macromiidae体大型,褐色,合胸在前翅与后翅之间有一圈黄带。后翅三角室比前翅三角室距弓脉稍为更近;臀圈不呈足状,它的长度差不多比宽度稍长,无中肋。足特别长。我中国有十几种。国外的研究学者将大蜻科Macromiidae的全部种类放至伪蜻科Corduliidae中,并作为蜻科Corduliidae的一亚种。[5]蜻科 Libellulidae体型中等大小。侏红小蜻Nannophya pygmea是差翅亚目中身体最小者,后翅长约13-15mm。前缘室与亚缘室的横脉常联成直线;翅痣无支持脉;前后翅三角室所朝方向不同,前翅三角室与翅的长轴垂直,距离弓脉甚远;后翅三角室与翅的长轴同向,通常它的基边与弓脉联成直线。臀圈足形,趾突出,具中肋。 稚虫多在静水下爬行觅食,它具有匙形下唇,其上有侧刚毛和颏刚毛,这是取食的利器。所谓“蜻蜓点水”,在本科甚为常见。本科是一个大科,我国有70余种,不少的种类是人们习见蜻蜓。经常栖息于旷野、池塘、河流等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