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徐坤如此蹿升的流量,得益于《偶像练习生》惊人的聚焦效应。《偶像练习生》是由爱奇艺打造的中国首档偶像竟演养成类真人秀节目,2018 年 1 月 19日上线,共播出了 12 期,平均播放量达到 2.5 亿次。
每期节目播出必上新浪热搜,甚至出现了霸占热搜的景象,俨然成为了现象级的综艺节目。
《偶像练习生》是一款纯线上播出的综艺节目,作为网络视听节目服务提供商的爱奇艺对于《偶像练习生》的受众定位非常明确,那就是频繁使用网络及手机视听应用的年轻人,而不是传统的电视观众。其主要的营销传播平台,是新浪微博,而微博自带的去中心化、日常化交流的特点,使其得以形成一个互动性极强的粉丝社交圈。
通过新媒体营销传播的方式显然更符合当前网络用户碎片化、社交化的服务需求,而其自带的 6 亿用户更是奠定了良好的用户基础及社区氛围。
《偶像练习生》创新了传统的明星选秀模式,过往选秀节目中的专业评委设置更换为全民制作人代表及导师制,练习生的晋级与出道也全由现场观众及节目观众决定,通过设置多轮的节目表演及评价环节,将练习生们上台表演、台下苦练以及日常训练中的一举一动、心路历程都通过真人秀的形式呈现给了节目的观众,既完成了偶像形象的立体化塑造,也激发了观众的代入感。
在节目中,蔡徐坤温柔、善良的品性,勤奋的品格为他圈粉无数。然而要想从百名练习生中脱颖而出,除了要打造良好的偶像人设之外,实力更是必不可少的。蔡徐坤 14 岁就进入娱乐圈,在参加《偶像练习生》之前,早已参与多次演艺活动,并拍摄了两部影视作品,小有名气。
与其他的练习生相比,蔡徐坤的演艺水平显得成熟许多,甚至还有练习生就是他个人的粉丝。而在第一次练习生等级评选中,他就拿下了全员中的第一个最高评价“A”,成为节目中喻示的风云人物。此后他的表现也一直与优秀挂钩。可以说,蔡徐坤凭借自己的实力从众多练习生中分割出最大的一块流量“蛋糕”,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偶像练习生》的门面,在微博上掀起了巨大的崇拜热潮。
与此同时,蔡徐坤的“黑粉”在社交媒体上也广泛存在,并且与蔡徐坤的粉丝展开了激烈的网络群体冲突。作为明星,存在“黑粉”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但这种现象通常只是粉丝群体同一般个别“黑粉”间的冲突或同一圈层内不同偶像粉丝群体之间的冲突,难以上升到不同文化圈层冲突的阶段,以至于蔡徐坤的“黑粉”现象本身也成为了一种奇观。
蔡徐坤在最初被公众知晓时即已贴上了“明星偶像”的标签,在经过《偶像练习生》对其的不断“赋值”后,蔡徐坤更是成为一时无二的“当红炸子鸡”。文化工业有效地将“蔡徐坤”这个符号摆在了公众面前,不论是对于他本人积极的或消极的讨论,都是其流量热度的一部分,蔡徐坤虽是一个出道不久的歌舞明星,却因为担任了 NBA 的中国形象大使而“家喻户晓”
一时间,蔡徐坤成为网络热议的话题,只要与互联网产生连接,总会或主动或被动地获取他的相关信息,其可能出现在微博的热搜、热门微博中,也可能出现在微信朋友圈里,让人无可规避。在社交平台上,对他的不知悉仿佛成了一种落伍的行为,不讨论蔡徐坤就会脱离网络的社交圈。其结果是,文化工业为公众制造讨论的欲望,而公众也迎合了这股欲望并且在其内部社群中产生各种内爆
最近,有网友分析,蔡徐坤的热度正在渐渐下滑,大家也很少在热搜里看到蔡徐坤,于是有人总结其原因和蔡徐坤缺少专业的经纪团队有关,没有经纪公司的加持,蔡徐坤的个人行程几乎都是自己决定的,包括综艺和做音乐,当然还有拍戏的打算也是自己说得算,虽然蔡徐坤如今比较自由,但是在外人看来,蔡徐坤目前只打开一部分路人盘,要一直保持在顶流的路还是不好走的。
众所周知,蔡徐坤在早期被公司坑过,那时候的蔡徐坤还是未成年,《偶像练习生》时期,蔡徐坤也是背着官司来参加的。据网友爆料,蔡徐坤的前经纪公司是个皮包公司,本身没有好的资源,开见面会也是自掏腰包。这家公司赚的是练习生的解约费。
在《偶像练习生》时期,有很多大公司想签蔡徐坤,但是他一直拒绝。之后蔡徐坤成立了个人工作室,自己百分百控股,最初只有三四个人。粉丝们一致认为:蔡徐坤是一个对自己有清晰规划的人,目光长远,他很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么。
而那些资本家则是想方设法地把蔡徐坤的流量变现,由于蔡徐坤坚定自己要走音乐道路,他认为自己更需要的是沉淀,所以他选择成立自己的工作室,哪怕没有好的资源,哪怕完全没有公关经验,哪怕是像个创业者一样在鱼龙混杂的娱乐圈独自打拼
试想一下,如果蔡徐坤签了公司,公司会让他去演戏,上综艺,留给自己练习,创作的时间又有多少呢?蔡徐坤还可以像现在一样出道两年完成15首个人原创单曲吗?其实大概率是不可能的。
自出道的这两年来,蔡徐坤一直在成长。从《偶像练习生》唱歌有时会气息不稳,到现在江苏跨年连唱3首也完全不虚。自己的音乐质量也在逐步提升,有自己的风格,出道两年完成几百个舞台。
或许,蔡徐坤的观念和资本家们的观念是完全不同的,甚至是两个极端。资本家会尽可能榨干艺人身上的所有油水,捞更多的钱,必定不会让蔡徐坤神隐沉淀自己,研究创作,他们看上的只是蔡徐坤的流量。但当所有人都对“流量”这个标签避之不提时,蔡徐坤说:“流量是一种社会责任。
当然,蔡徐坤坚持自己所热爱的,不为讨好大众而改变自己,会收回触角,但从不怕展露锋芒,这才是蔡徐坤迷人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