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村里有个戏班。也不起眼,就在杂货铺旁边。没太多人,拉二胡的都已经上了年纪。只有那个唱曲的女人,风华绝代,眉目带笑的样子,叫我不敢忘。
当我还在啃糖葫芦的年纪,那个看起来年岁不大的姐姐,已经唱了几年的戏了。我路过小店的时候,朝那戏班里头看了一眼,正好对上了她的眼神。“嗨,你好?”她笑着朝我打招呼,脸上还带着妆。于是我也朝她挥手。
这就算认识了。
我隔三差五跑去跟她聊天。她单名一个娟,姓孙。五官不是特别端正,但是骨相很美。狭长的丹凤眼,眼尾有颗痣,眨起眼睛来勾着人的魂。她很喜欢大红的胭脂,涂在她嘴上,没有一点俗气的样子。她唱戏的时候最好看,水袖轻扬,歌声婉转,我坐在台下都迷了眼。她也很固执,就算在寒冬腊月,也坚持穿着单薄的戏服在台上舞。她下场的时候,我问她,没观众的戏有什么好唱的。她指向台下稀稀拉拉的几个观众,说:“喏,这不都是人嘛。”末了,她又点点我的鼻子,严肃的说:“老祖宗立下的规矩,戏一开腔,必须唱完。”我背过身笑,笑她老派,也笑她庸俗。
不唱戏的时候,她会给我织衣服或者织围巾。我没找到毛线签,就去厨房里抽了几根筷子。大人们忙,也不管我。她接过筷子,纤长的手指翻飞,毛线在她的手指下柔软又乖顺。她好像经常做这个活,手法娴熟又干脆,隐隐约约间还能看见她手指上的薄茧。“织好啦。”她停下手,把围巾提起来给我看。“有点小。”我如是评价。她撇撇嘴,把它套在我脖子上,“保暖就行。”我摸着她有些凉的手指,小声说,“你也是。”
年底我去找她的时候,碰见一个醉醺醺的老头,拿着酒坛子在门口发疯。“臭婆子,你他妈给脸不要脸,再不从了老子,你这些衣服就别他妈想要了!”他笑得疯癫,伸出了手,想要触碰那些戏服,却被娟一下子拍开。“滚!”她眼睛发红,从墙角抽了根扫帚柄。她拔高了音调,恶狠狠的说:“别打它们的主意!滚!”男人切了一声,嘲弄道:“不就是唱歌卖艺的,又不是什么正经工作,你妈就是这样被你气死的,现在装什么清高。”他吐了口唾沫,转身走了。我在墙角看着她,看着她垂下了手,丢了扫帚。她什么也没说,但我就是觉得她很难过。娟蹲了下来,轻轻地抚摸着那坠了流苏的戏服。
“我为你们而活。”我听见她说。
后来我去城市读书,再没空回老家一趟。听说那边翻修,挖掘机推平了红瓦的房子,也埋没了那间戏房。
我跟她很早就已经断了联系,没有书信,没有联系方式,只能从亲戚朋友那知道一些零碎的,关于她的事情。
不过,娟,她经常出现在我的梦里,穿着她最爱的戏服,哼唱着她最喜欢的曲儿。
“窗外海棠垂红,鸭暖春江时....”“有琳琅心思,问君--知、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