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接上回。自贾后乱政被诛,八位诸侯王起兵后,兵戈四起,天下涂炭。朝政先被赵王司马伦把持,后又被淮南王司马允击败,朝政又被司马允掌握。司马衷又做了几年有名无实的皇帝,如此便至了永康元年。癸亥朔,为庆改元,大赦天下。
张轨自托病不出已几月余,之前亦是断断续续的于散骑常侍任上处理政务。因其对时政之黑暗不满,遂渐渐称病居家,朋友同僚亦是难以与其见面。不久之前,清河康王司马遐以病卒,年仅二十八岁。其为人懦弱,无所是非,性格内向,不好与士大夫往来。元康元年,楚王玮内乱,令司马遐收太保卫瓘,而瓘先被其故吏荣晦所杀,遐未能阻止,为世人所尤。后传瓘之余党寻觅机会将其诛杀,以厨子身份混入王府,将剧毒之物置于饭菜中,遂得以鸩杀之。
后几月余,司马允被诛,孙秀把持朝政,因宿怨而借口石崇、潘岳、欧阳建等人参与叛乱,将三人以及牵连者尽皆诛杀,朝野震动。
张轨于家中听闻这些消息,心痛之余又感慨自己空有一身抱负却对时局无能为力。为缓解焦虑之情绪,便纵马独自来到京师洛阳城郊,将马拴住,自己背着手慢慢踱步起来。
深秋时节,纷纷飘落的红叶,给朴素的黄土地铺上了一层厚厚的装饰;不远处,一条小河波澜不惊地蜿蜒经过,悄无声息地,似乎不愿破坏这副唯美的旷野秋景图。漫步其中,让人顿生“秋日胜春朝”之感,也似乎让张轨敏感的神经和憔悴的身心得到了短暂的休息。
不知不觉,张轨漫步走到了一处道观前,他仰起头端详着道观上挂着的匾额,上面赫然写着三个大字“遇泰观”。想那遇泰观,后汉及曹魏时本为京都香火圣地,皇帝多前来此地供奉香火。后司马氏篡魏,又兼战乱频繁,遂不复往时之盛,现在已门可罗雀。
张轨居于京城多年,早听过遇泰观之名号,却因政务缠身以及诸侯混战,而不得前来瞻拜。今日不想竟一路走到了门前。张轨心想既是走到此处,不如前去道观中瞻拜一番,毕竟自己师出崆峒,虽是俗家弟子,但对于道观还是有着特殊的亲近之感。
张轨遂轻轻推门,缓缓走进观中。只见几棵苍天古木扎根于观中,枝桠似乎能把整个庭院覆盖。若是夏天时令,繁茂的树叶必然能将大半个庭院遮住;坑坑洼洼的青石板上一尘不染,落叶被规整的扫到院墙一边;亦有几只鹧鸪鸟,正站在庭院中叽叽喳喳,看到有人进来,便一哄而散;正殿及左右配殿静静的伫立着,似乎在无声诉说着过往的繁荣。虽然道观中冷清的再不能复往昔香火之旺盛,却处处透露着道观的大气肃穆。
不觉张轨已走到正殿三清殿门口,他轻抬脚踏入殿中,迎面便是肃立着的三清塑像,旁有两个道童正在诵经。张轨虔诚地跪于地上,对着三清像行叩首之礼。起身后,又看到供台旁立着一桶筮签,心想如今晋室多难,诸侯攻伐不断,边境又有匈奴、鲜卑等异族虎视眈眈,国家社稷前途未卜。又想起皇甫谧临终所言,不免心中暗暗祝道:“凉州张轨为道家俗家弟子,习得本领本欲报国,却不想国家多难,社稷堪忧。欲回凉州,成霸业,上报国家,下安黎民。若三清老祖认为此举妥当,吾当回凉州,即为上签;若回凉不妥,当为下签,吾愿居洛阳与国家共存亡。”想完,便伸手从里面取出一只签来。
张轨将那只签紧握放于胸前,深吸了一口气,便拿出来看,只见上书“天开地辟作良缘,日吉时良万物全;若得此签非小可,公行忠正帝王宣。”
张轨遂大喜,将签放回去,又对着三清像三叩首拜谢老祖保佑。便急急出门,骑马回城。
入了城,张轨匆匆回到府中,便直入书房,写下一道奏折,等待第二天上朝时呈给圣上。
转眼到了第二天,大臣集合宫门外,等待上朝。众臣正闲聊之时,看到许久未见的张轨正神采奕奕的走来。其中几个与张轨相熟的大臣便拱手道:“许久未见士彦兄了,身体康健了?”“借兄吉言,某已无恙。”张轨拱手道。忽见得宫门大开,众臣见时辰已到,便排成队列,前往殿中。
入了大殿,众臣高呼万岁后,司礼太监道:“有事启奏,无事退朝!”“臣有本启奏!”张轨出班道。司礼大太监将奏折呈给司马衷后,司马衷只是翻了翻,就交给了大太监道:“念给寡人及众卿听。”
司礼大太监不敢怠慢,接过便打开念道:“臣张轨伏乞出为凉州刺史,以防羌人、匈奴、鲜卑,愿陛下圣鉴。”
众臣听完,议论纷纷,忽有人出班道:“张大人文物双全,可堪大任。”“张大人才堪担此重任。”又有人附议道。接着逐渐又有大臣附议。司马衷听得如此,便点点头:“朕悉知矣,收拾妥当即前去赴任!”“谢陛下隆恩!”张轨跪地高呼道。
退了朝,回到家中,张轨便召集家人宣布要回家乡凉州任刺史。此时张轨之父张温及母辛氏皆已故去,因此张轨只与妻儿三人,及家中奴役十几人回乡。众人收拾妥当,当即骑马驾车西去凉州。
不觉过了几月,一行十几人到达了乌氏城,张轨直奔老府邸。里面只剩两个小厮,如今也已成家立业,见到主人回来,悲喜交加。张轨问起老冯,两个小厮不免哭泣起来,原来在张轨全家搬去洛阳的第二年便因病去世。听完所述,张轨不免唏嘘感慨一番。又吩咐二人好生看守府邸,停留了几日,便又急急赶往凉州刺史之治所——姑臧。
不觉又过了十几日光景,终于到达姑臧城中。张轨从车马上下来,看着“凉州刺史府”五个大字露出了欣喜的笑容。
正是“蛟龙此去似入海,圣主枭雄进姑臧”!
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