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以曲理而加之,子弟尤当顺受而不当辩。为父兄者又当自省。
人贵能处忍
人言:“居家久和者,本于能忍。”然知忍而不知处忍之道,其失尤多。盖忍或有藏蓄之意,人之犯我,藏蓄而不发,不过一再而已。积之既多,其发也,如洪流之决,不可遏矣。不若随而解之,不置
胸次,曰:此其不思尔。曰:此其无知
尔。曰:此其失误尔。曰:此其所见者小
尔。曰:此其利害宁几何?不使之入于吾心,虽日犯我者十数,亦不至形于言而见于色,然后见忍之功效为甚大。此所谓善处忍者。
亲戚不可失欢
骨肉之失欢,有本于至微而终至不可解者。止由失欢之后,各自负气,不肯先下尔。朝夕群居,不能无相失。相失之后,有一人能先下气,与之话言,则彼此酬复,遂如平时矣。宜深思之。
家长尤当奉承
兴盛之家,长幼多和协,盖所求皆遂,无所争也。破荡之家,妻孥未尝有
司马迁的少年时代“耕牧河山之
阳”,在龙门的乡间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耕生活。司马迁在这“山环水带,嵌镶蜿蜒”的自然环境里成长,既被山川的清淑之气所陶冶,又对民间生活有一定的体验。
司马迁十岁随父亲至京师长安,得向老博士伏生、儒学大师孔安国学习;家学渊源既深,复从名师受业,启发诱导,获益匪浅。这个时候,正当汉王朝国势强大,经济繁荣,文化兴盛——张骞奉命出使西域,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汉武帝设立乐府······也是司马迁在京城里丰富见闻、热情迸发的时候。
大约二十岁,司马迁开始外出游历—-“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窥九疑,浮于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乡射邹、峰,厄困鄱、薛、彭城,过梁楚以归。”回到长安以后,他做了皇帝的近侍郎中,随汉武帝到过平凉、崆峒,又奉使巴蜀,到的最南边是昆明。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汉武帝举行大规模的巡行封禅,步骑十八万,旌旗千余里,浩浩荡荡。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是史官,本应从行,但病死在洛阳。司马迁接受了父亲的遗志,赶到泰山,参加封禅,随后沿着东海,绕道长城塞外回到长安。
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司马迁三十八岁时,正式做了太史令,有机会阅览汉朝宫廷所收藏的一切图书、档案以及各种史料。他一边整理史料,一边参加改历。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完成我国第一部历书《太初历》,他便又动手编写《史记》。
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汉将李陵出塞攻打匈奴战败被俘,司马迁替李陵说了几句解释的话,因而触怒了汉武帝,把他投下监狱。第二年汉武帝杀了李陵全家,处司马迁以宫刑。宫刑是个大辱,污及先人,见笑亲友。司马迁在狱中,又备受凌辱,“交手足,受木索,暴肌肤,受榜極,幽于圈墙之中,当此之时,见狱吏则头抢地,视徒隶则心惕息”,几乎断送
了性命。他本想一死,但想到自己多年搜集资料,要写部有关历史书的夙愿未了,因此忍辱负重,苟且偷生,在狱中坚持写作《史记》。
太始元年(公元前96年),汉武帝改元大赦天下,司马迁也获得赦免。这时司马迁已经五十岁,出狱后当了中书令,使他能够专心致志完成《史记》,直到征和二年(公元前91年),全书完成,共得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余言,成为流传百世的史学经典著作。征和三年(公元前90年)前后,司马迁退出了历史舞台。
选自:《我所知道的司马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