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善良的老巫师,想给铁石心肠的儿子一个教训,让他尝尝当地麻瓜们的苦难。年轻巫师的良知觉醒了,他同意利用自己的魔法去帮助那些不会魔法的邻居。读者会认为这是一个简单而温馨的寓言故事——在这种情况下,读者会暴露自己是一个天真的傻瓜。这是一个亲麻瓜的故事,表明爱麻瓜的父亲在魔法上比恨麻瓜的儿子高明,是不是?因此,这个故事的原版书没有一本能够逃脱火焰而保存下来,也就毫不令人吃惊了,这样的书是经常会被丢进火里焚烧的。
彼豆宣传对麻瓜要怀有手足之情,这跟他的时代有点格格不入。十五世纪早期,迫害巫师的行径在欧洲愈演愈烈。魔法界的许多人觉得,向隔壁麻瓜邻居的瘟猪施咒语,就等于是在主动往焚烧自己的火堆上添加柴火(当然,真正的巫师确实不费吹灰之力就能逃脱火堆、石块和绞索。然而,许多死亡事件还是发生了:尼古拉斯·德·敏西—波平顿爵士生前是皇宫里一位巫师,死后是格兰芬多塔楼的常驻幽灵。他被夺走魔杖后关进了地牢,因而无法用魔法让自己逃脱被处死的命运。巫师家庭特别容易失去他们的孩子,因为孩子没有能力控制自己的魔法,经常会引起追捕巫师的麻瓜们的注意,而且无力反抗。),这么想也是有道理的。他们的口号是:“让麻瓜们自生自灭吧!”巫师跟他们的非魔法兄弟的距离越来越远,最后于一六八九年颁布了《国际巫师保密法》,从此巫师界便自动转入地下。
然而,孩子就是孩子,古怪滑稽的跳跳埚占据了他们的想象。解决的办法是抛弃亲麻瓜的寓意,保留长满肉瘤的坩埚形象,于是到了十六世纪中期,一个不同的故事版本在巫师家庭中广泛流传。
在改编过的故事里,跳跳埚保护一个无辜的巫师摆脱那些举着火把、拿着草耙的邻居,把他们从巫师的屋子周围赶走,并且抓住他们,连头带脚地囫囵吞下。故事的最后,坩埚已经把巫师的大部分邻居都吃掉了,仅存的那几个村民保证,以后再也不干涉巫师实展魔法。作为回报,巫师吩咐坩埚交出那些受害者,于是坩埚打着嗝儿,把肚里的东西都吐了出来,那些人都有点不成人样儿了。直到今天,有些巫师家庭的孩子仍然只听他们的父母(一般都是反麻瓜的)讲过改编的故事,因此,当他们有机会读到原版的故事时,便会大吃一惊。
不过,正如我已经暗示过的,《巫师和跳跳埚》里的亲麻瓜倾向,并不是它引起愤怒的唯一原因。随着抓捕巫师的行为越来越残酷,巫师家庭开始过着一种双重生活,用隐藏咒来保护自己以及家人。到了十七世纪,任何选择与麻瓜亲善的巫师都会被自己的社团怀疑甚至抛弃。许多侮辱性的言辞掷向亲麻瓜的巫师(如流传至今的“泥巴种”、“吃屎货”、“食渣鬼”之类的粗俗绰号),指责他们魔法软弱,技不如人。
当今一些很有影响的巫师,如反麻瓜杂志《战争中的巫师》的编辑布鲁图斯·马尔福,把一种固定的程序保存了下来:喜欢麻瓜的人在魔法上都是哑炮。布鲁图斯与一六七五年写到:
我们可以肯定地说:任何一个对麻瓜社会表示喜欢的巫师,都是智力低下的人,其魔法软弱可怜,不堪一击,只能在麻瓜废物中找到一点优越感。
看某人的魔法是否蹩脚最确切的一个迹象就是看他是否表现出对非魔法人群的喜好。
但是许多世界最杰出的巫师(比如我本人)都是——用一句通俗的话说——“喜欢麻瓜的人”,面对这一确凿无疑的证据,这种偏见逐渐销声匿迹了。
今天,某些地方仍然存在着对《巫师和跳跳埚》的最后一个反对意见。也许比阿特丽克斯·布洛克萨姆女士(1794—1910)概括得最好。布洛克萨姆女士是臭名昭著的《毒菌故事集》的作者。她相信,《诗翁彼豆故事集》对孩子有害无益,因为如她所说:“这些故事病态地专注于最为可怕的主题,如死亡、疾病、流血、邪恶的魔法、不健康的性格以及最为恶心的身体的喷射和爆发。”布洛克萨姆女士将一大批各种各样的老故事——其中就有彼豆的几个故事——拿过来,根据自己的想法加以改写。她自己声称她的理想是“用健康、快乐的念头充斥我们的小天使纯洁的大脑,让他们甜蜜的睡眠不受噩梦的侵扰,保护鲜花的纯洁无暇。”
布洛克萨姆女士改写的纯洁而可贵的《巫师和跳跳埚》,最后一段是这样的:
然后,小金埚儿高兴地跳着——蹦蹦跳跳,蹦蹦跳跳!——踮着玫瑰色的脚趾尖儿!小威利肯把所有的洋娃娃的小肚肚都治好了,小埚儿高兴极了,埚里满满的都是糖果,让小威利肯和洋娃娃们吃了个够!
“别忘记刷刷你们的小牙牙!”小埚儿大声说。
小威利肯搂着跳跳埚亲了亲,保证要永远帮助洋娃娃们,再也不做一个坏脾气的倔老头了。
在一代又一代的巫师家庭的孩子们当中,布洛克萨姆女士的故事得到的反应都是一样的:不可遏制的干呕,接着是要求赶紧把书从他们身边拿走,立刻化为纸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