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柔则的进宫还办了一场庆典,甚至让后宫诸妃对朱柔则行妾礼。庆典之后太后宴请群臣,后毒杀摄政王,这件本来喜庆的事也蒙上了一层血色。此事后,太后心力交瘁,还政皇帝。令人意外的是,不少宗室开始暗中接触兴国公府。
清宁也才明白为何原著中皇帝无人可用却从来没有考虑过远支宗室,为何皇后太后除了晋康翁主也没接见过别的旁支宗室贵妇。
本朝太祖开国后,有感于历代皇朝末年多是宦官/外戚/权臣把控皇帝打压宗室,致使皇族血脉凋零再无起复之机,曾有明旨“刑不加皇族,祸不及子孙”。自此之后太宗、先帝两朝无论夺嫡斗得多凶,都不曾杀过皇子王孙,最严重也不过除宗籍贬为庶人并且终身囚禁。罪人子孙起复的更比比皆是。
太后终究是眼界受限于出身,没想到还有这种潜规则。再则“康熙擒鳌拜”能被勉强认可是因为执行人是皇帝,鳌拜是外臣。现在换了主角身份,就是也来一出“太后擒摄政王”都要被嘲讽一句手段上不得台面,更何况下毒暗杀这种真的下三滥的行径?
宗室们其实也不想和太后掰手腕,但是如果什么都不做是不是就意味着任由这条规则被彻底打破?原著中两任皇后都是太后侄女,接触皇后和对太后服软没有差别。现在有了清宁,而且因为皇贵妃之事,清宁顺从太后的概率几乎为零,他们自然要和皇后拉关系。
清宁其实也觉得太祖的理论过于天真,真这么干只会让宗室肆无忌惮,不过到手的好处清宁也不会往外推。清宁非常痛快的接下了橄榄枝,并且开始整合资源。这些人曾经也是皇宫的主人,说不定就在哪留下了暗手,清宁进宫后最缺的就是人手,有了这些人的帮忙,安排自己的人手就方便太多了。
乾元三年,太后隐隐发现了清宁和宗室关系密切,以迎接皇后为名,在皇后入宫前又办了一场选秀。
说实在的,这场选秀的秀女水平颇为一般。也能理解,这个时候皇后马上就要进宫,宫里还有位盛宠的皇贵妃,脑子稍微聪明些的都不想进宫当炮灰。
九月十五,皇后册封大典。朱柔则几次在皇帝面前暗自神伤,不想这次典礼太过张扬。但是典礼一定程度代表了皇室的脸面,皇帝也可不能让典礼办的寒酸。太后一则为了消除之前对于她偏宠侄女的流言,二则刚以迎接皇后为由办了选秀,现在单为了不打脸也不能节俭,故大方的赏赐。宗室们和兴国府的姻亲们更是尽可能的给清宁做脸,故比起册封皇贵妃可盛大多了。
清宁进宫后也没有做大的变动,对外到是积极履行皇后义务,对内宫权却只让娴贵妃每逢十日来汇报一下,娴贵妃依旧总理宫务。皇帝问起也虚心表示自己还不熟悉宫务,为了防止出问题还是先按照原来的来。如此静静等待时机。
最要紧的从来都不是宫权,而是皇帝的心思。没人权的封建社会,皇帝高兴了,什么慢慢的都会有,皇帝不满了,原有的也会慢慢被收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