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后的日子,许三少红袖访花,带茹萍去看戏。为讨茹萍欢心,许三少叫了照相楼的人来红袖,替自己与茹萍拍照。过不几天又一同去看电影。
她曾捧住他的脸,凝望他,问:“你不怕我是逢场作戏?”
他温柔回应:“我以真心换真心。”
茹萍记得,那日乞巧节,与姊妹同聚红袖高阁,这一天照旧例是闭门谢客,由姑娘们歇息一日,也算应节。
乞巧项目众多,对月穿针、剪纸、绣花,列举不尽。但“乞巧”之后,姑娘们便捉得一只蜘蛛放在盒内,次日开盒若已结网,则曰“得巧”。对烟花地的女子而言,“得巧”更是“得良人”“得郎君”,是以珍之重之,不敢怠慢。
红袖临水而造,高阁之下便是一弯碧水,此夜月好,星子也不疲倦。天上光华照映入水,画舫来去,掠开细细惊波。阁上姑娘的说谈嬉笑之声,因了水的潋滟,更显娇俏活泼。
倏尔一阵笛声悠悠地,自远而近,绕梁不绝。是一曲《梁祝》。
多缠绵的古老故事,因了久远,被尘土掩埋,说书人说起这段故事来,无端多了怅惘。连爱情也变得沧桑难言。
茹萍手里打着纨扇,细细听去。呀,这令人艳羡的眷侣。
“茹萍你看!”身边的姊妹一手挽过她的手臂,一手朝湖心驶来的一艘画舫指去,“那不是许三少吗!”
驶近了,才看得真切,果真是他。
他立于船头,见茹萍看着他,便朝她挥挥手,另一手执笛背过,好一个倜傥少年郎。
许三少却突然进了舱内,也不知做什么,过不多久便有人从舱内搬出一台大烟花置于船尾。
三少回到船头,那边厢引火燃放,乍见箭簇一样的火花射上晚空,起初两炮是序幕,陡然连着“嗖嗖嗖”好几声上天,在空中齐齐爆裂,炸开金花,中间却是两行字,写道: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茹萍感动于他的用心,但自幼受教,喜怒不形于色,是以她只是微笑,但却从未如此灿烂,如此由衷。
她将发髻上的头花取下,那是杏色绢花,以玛瑙作蕊,是茹萍心爱之物。她将那头花一抛,连她自己也不知道,头花的前世兴许是一只绣球,抛向了谁,谁便成了她的夫君。
这一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头花落在他怀中,他住进了她心中。
从此更知相思为何物。
但“红袖虽是长三书寓,终究也是卖笑营生,哪有清白人家会容儿子娶回一个烟花女子?”何况许家世代经营药材,招牌是悬壶济世,怎甘后辈折堕至此。
许家三少从此禁足家中,不让外出。
但明珅仍秘密着人遣送书信告知困境,茹萍回复甚简:青鸟殷勤为探看。千言万语尽在其中。
那日茹萍郑而重之作素净打扮,月白宽身长旗袍,绀色小碎花,只细细描了眉、浅浅抿红片,出落大方,如出水芙蓉,天然去雕饰。
接待她的是许家主母,一个在深院大宅里生活了几十年,富态尽显,举手投足不减风韵的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