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端午时节,家乡的大街小巷都会飘荡起浓浓的粽香,激荡的小河里也会举行龙舟比赛。为了避邪,家家户户的门楣上更是会悬挂起长长的菖蒲,人们还会喝雄黄酒。但最美的则是边吃着飘香的粽子,边站在小河边,看着河道里一条条龙舟欢快地你争我夺。端午的风情,以及蕴含其间的千年文化底蕴,止不住地就会从家乡的每一寸土地,弥漫开来。
儿时最喜欢过端午节。这是一个充满了温情的日子,在这一天,既有香甜可口的粽子可吃,又有扣人心弦的龙舟赛可看。记得有一年端午,为了看龙舟赛,我竟不顾学校的规定,乘着中午午休之际,私自翻墙到小河边去看划龙舟,结果被全校通报。后来,学校换了个新校长,他兼我们的语文老师,非常敬佩爱国诗人屈原。在他的推动下,每到端午这天,只要是上语文课,他都会给我们讲屈原的故事,讲悠久的端午文化。在他声情并茂的讲解中,屈原的形象变得愈发高大,我们对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也发自内心地崇敬起来。有意思的是,记得有一年端午,正逢星期天,为了避免我们这些学生趁观龙舟赛之际,私自下河游泳,他把星期一的课提前调到了星期天,并以学校的名义,组织高中部各年级前五名同学到江边观赏了半个小时的龙舟赛,创见性地把观龙舟赛当成了一种正向激励的方式。而其余同学,虽然那天都待在教室里继续上课,但为了让大家一同感受节日的氛围,学校还破例给每个同学都发了两个米棕,那一年,在皆大欢喜中,全校师生共同度过了一个欢乐祥和的端午节。
说起端午节,自然最惬意的莫过于吃粽子了。彼时,家家户户包完了粽子,团聚在餐桌旁,一起品尝着香甜绵软的粽子,别提有多高兴了。往往父母一边勉励我们好好读书,一边不停地给我们怀里递粽子,一再让我们多吃点。在我家过端午节,同样充满了浓郁的温情。犹记得节日这天,母亲总习惯性在吃完了一个米粽之后,老爱以“胃不好”为由,早早离开餐桌,去拾掇家务。有一次,我吃了四个粽子后,实在吃不下了,就把吃剩的半个粽子放到碗里,然后出门玩去了。晚上回来时,母亲弄了一桌好菜,当我们一家正吃着香甜可口的饭菜时,她却一个人躲在厨房吃着我中午剩下的半个粽子。我发现后,问母亲:“妈,你不是说胃不好吗?大热的天,也放了那么久,丢了吧。”母亲却笑笑地对我说:“丢了怪可惜的,粽里有碱,不会馊,不碍事的。”
沐浴着家乡端午文化的阳光,我一天天茁壮成长。随着阅历的不断丰富和思想的逐步成熟,在众多的古诗词中,我渐渐也开始喜欢起屈原的诗歌来。《离骚》《天问》《橘颂》那华丽的辞藻,优美的意境,诗里行间洋溢出的爱国情怀,每一次品读,都深深让我感佩。此后,每到端午时节,我除了观看家乡的龙舟比赛外,还会特意赶到故乡的屈子祠,为屈大夫磕上一个头,然后燃上一炷香,以示敬意。
时光流转,岁月穿梭,不觉又到了一年的端午时节,不期然间,一封同学聚会的短信,把离乡多年的我,重又唤回了家乡。再聚首,昔日的校长、学子团坐在一起,吃着粽子,喝着美酒,回味着当年的青葱岁月,惊异于家乡的巨变,睹物思人,不禁感慨万千。聚会结束,我一个人来到江边,闻着暖暖的河风,望着江面上百舸争流的动人场景,我一下明白过来:家乡之所以能从昔日的小渔村,一跃为如今的富裕村,一是靠党的好政策,二是受敢为人先、不甘人后的龙舟文化的影响,才有了今天的巨变。
美好的时光难忘怀。尽管,这么些年远离故土,但每到端午时节,家乡的挂菖蒲、吃糯粽、赛龙舟的画面,情不自禁地就会浮现于眼前。那些笑语欢歌中漾起的亲情和友情,依然是那么温暖如昨,溢满着心房,纵使远在他乡,仍令我一遍遍怀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