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短篇小说 > 子渊读诗词
本书标签: 短篇 

唐诗VS宋诗(一)

子渊读诗词

今天我和大家讲一讲唐诗和宋诗的区别,我们总是说唐音、宋调。那到底什么是唐音、什么是宋调呢?唐诗和宋诗到底有哪些区别?老师说;“宋诗是老境美。”那么唐诗是处在旭日东升的时候,唐诗和宋诗到底有哪些区别呢?我们用唐朝和宋朝最伟大的诗人来进行PK,我们用同一种题材的诗歌来进行比较,我们看看唐人和宋人在写诗的时候感受方式是什么样的,他们的表达方式有哪些不同。

南宋学者严羽有一本著作叫《沧浪诗话》,在《沧浪诗话》中他有几个非常有名的判断。“诗有别材,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

“诗有别材,非关书也”

“写诗是有另外一种才华需要,不是你读了很多书,有很高的学问就能写好诗的。”

“诗有别趣,非关理也”

“写诗有种另外的趣味,这种趣味和道理是不一样的。”

书中还说“诗者,吟咏情性也。”意思是“诗歌就是抒发情感,抒写性情的。”

书中说“近代诸公乃作奇特,解会遂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

他说,“我们宋朝人对诗歌的理解都理解偏了,所以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

书中说“本朝人尚理而病于意兴。唐人尚意兴而理在其中。”

“本朝”就是宋朝,他说我们宋朝人写诗尚理,就是老在诗中说理而缺少意境。唐人写诗尚意兴。就是唐朝人诗中有意境、抒情,唐人写诗不光有意境、抒情,诗中也包含了理。

关于严羽这个判断其实是很准确的,钱钟书先生在《谈艺录》中间说“唐诗多以丰神情韵擅长。宋诗多以筋骨思理见胜。”

唐诗的特点是“丰神情韵”。宋诗的特点是“筋骨思理”。钱钟书先生也是说宋诗爱说理,那么我们来看两首诗,我们以李白和苏轼的诗歌来进行比较。这两首诗分别是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和苏轼的《题西林壁》,这两首诗都是写庐山的诗。

这两首诗都非常了不起,李白和苏轼都到庐山游玩过,而且都写下了特别有名的诗。我们一起看看唐人和宋人有哪些不同,我们在读唐诗的时候应该要怎样感受,我们在读宋诗的时候应该要怎样感受。

《望庐山瀑布》本来有两首,一首是很长的五言诗、一首是七言绝句。另一首五言诗写得也很漂亮但由于很长所以传播的不广,而这首七言绝句既漂亮又短所以家喻户晓——

《望庐山瀑布》

唐: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这是李白五十岁左右隐居庐山时写的一首风景诗。这首诗一般认为是唐玄宗开元十三年(725年)前后李白出游金陵途中初游庐山时所作。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香炉“就是香炉峰,庐山有一座山峰叫香炉峰。中国叫香炉的山峰一共有四座李白说的到底是哪一座学术界还有争论,大多数人认为李白说的香炉峰是属于南麓靠南边的香炉峰。香炉是什么东西?

古人爱点香把香插在香炉上,古人管香炉叫“玉雕”。古代的香炉上会雕刻各种各样的形象如盘龙、吞头等等……

李白诗中的香炉峰大概长得像香炉,为什么叫香炉呢?庐山上往往是云遮雾绕,由于烟雾缭绕就像在烧香一样,所以从很远的地方看去就像一个香炉。为什么是“紫烟”呢?

瀑布落下来以后,瀑布的周围会笼罩着一层很重的雾气,雾气随着空气流动而上升。那么太阳的光线一照使笼罩在瀑布周围的雾气变成紫色的,所以是“紫烟”。第一句为后面做了铺垫——

“遥看瀑布挂前川”

“遥看”就是远远的看,那么从远处看到的瀑布是“挂前川”。什么是“挂前川”?就是垂直着流下来,李白诗中的瀑布就像一匹白练在竿子上挂下来一样。

李白写瀑布不光雄伟而且写得像白练一样很轻盈,既轻盈又雄伟。还有这个“挂”很重要它为后面做了铺垫 ,“遥看瀑布挂前川”这几个字都很重要,由于是“挂前川”所以就有了第三、四句——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正因为有了“遥看瀑布挂前川”才有了后面的“飞流直下三千尺”这种壮观的景象。第三句是说瀑布非常地急,所以是“飞流”。读到第三句才知道为什么第二句是“挂前川“,因为是直下。“三千尺”是夸张就是说瀑布非常地高,古人的三和九都是虚数。

一般的诗人写到第三句基本上就没有什么想象了,而李白还不过瘾,又来一句——

“疑是银河落九天”

李白说,天上的银河破了,银河突然缺口从天上“哗啦哗啦——”不断地流下水来。这首诗充满了奇特的想象、充满了激情,大气磅礴。想象之奇特、气势之宏伟、情感之奔放。这就是李白。

他是写瀑布的同时也充分的展示了他旺盛的生命力、博大的胸怀、雄强的力量。李白的这首诗中什么都没有议论,直接展示宏伟壮观瀑布的形象,这首诗写得活灵活现。我们再来看苏轼的《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首诗是元丰七年写的,也就是公元1084年。这首诗作于什么时候呢?就是苏轼从黄州团练副使,后来又改为汝州他在汝州也是一个很小的官。苏轼赴汝州时经过九江,顺便和他的朋友,他这个朋友是个和尚叫参寥。

苏轼和朋友参寥一起去庐山游玩,“西林”就是庐山旁边的一个寺庙,“西林壁”就是西林寺的墙壁。什么叫“题西林壁”呢?古代的诗人一游山或者到哪个景点去玩,一高兴了就拿着毛笔在墙壁上写下自己的诗。

比如杜牧在乌江亭游玩,马上就在墙上写了《题乌江亭》——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题西林壁》就是在西林寺的墙壁上写的,西林寺是当时最宏伟的寺庙。古人直接写在墙上,当然我们现在不提倡乱写乱画。我们来看看这首诗写的什么意思——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苏轼说;“庐山到底是什么样子,我搞不清楚。”

为什么搞不清楚呢?如果横着看庐山是一座很辽远的山岭,如果侧着看庐山又是一座高耸入云的山峰。第一句是横着看和侧着看,那么庐山到底是岭还是峰呢——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仅横着看、侧着看不一样。远、近、高、低,各不同。不管是从远处看、从近处看,俯瞰还是仰望,从不同的角度看到的庐山是完全不一样的。

苏轼边游庐山边想这些道理,他不是抒情,苏轼在游庐山的过程中突然想到了一个道理,什么道理呢——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你没去庐山只是听别人说庐山多么壮观、多么雄伟,如果没有身临其境你是无法体会的。只有当你真正来了庐山走进了庐山,庐山到底是什么样子还真的搞不清楚。“不识庐山真面目”原因在什么地方——

“只缘身在此山中”

正是因为我们在庐山,所以看不清庐山。苏轼和李白天差地别,李白是激动“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而苏轼非常清醒他在游庐山的过程中突然想到一个道理“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我们从苏轼的这首诗中得出了什么东西?无论是做人还是做事;无论是做学问还是搞政治。我们既要入乎其内,同时也要出乎其外应该跳出你的视野,站在更高的角度来看问题。

人生也是一样我们要不断地自我反省,同时也要站在更高的角度来重新审视自己是什么样的人。对朋友、对自己既要入乎其内也要出乎其外,要是光入乎其内你也搞不清楚自己是怎样的人,我们既要入乎其内也要跳出三界之外,只有这样你才能看清事物的本来面目。

还有一点我们读了苏轼的这首诗,除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以外,我们还得出什么结论?对待任何一件事情都不要固执己见,别人提出的意见一定要虚心听取。你看到的事物不一定都是真的,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是站在不同的角度来看问题,如果是这样你可能会得出很多完全不同的结论。

还有一点这首诗提醒我们要站在另外的角度来思考问题,而且在和别人相处的时候一定要学会将心比心,要学会站在别人的角度来思考问题。苏轼给我们的是智慧,他的诗是说理。他把突然想到的道理上升到人生的哲理、上升到事物的哲理。

宋朝人诗中尚理,唐朝人诗中尚情。这是唐诗和宋诗的一个很重要的区别,两者到底哪个好呢?理有理的趣味,那么李白的这首诗没有说理,那它给我们带来什么东西呢?李白这首诗可以拓展我们的胸襟,丰富我们的想象。古人说读唐诗“养气”,读李白的诗可以丰富我们的想象力,读苏轼你会得到很多的人生道理。

读盛唐的诗就知道那时候的人们血气方刚,读宋诗你就感觉到他们老在思考问题。通过这两首诗的比较大家有没有对唐音、宋调有了一些认识。唐诗与宋诗的较量仍在继续,请大家拭目以待!

本篇内容,如有遗漏处,请多海涵!

本篇内容,如有不详处,请多指教!

上一章 李白天下第一快诗 子渊读诗词最新章节 下一章 唐诗VS宋诗(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