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和大家聊李白的一首诗,大家对李白再熟悉不过了。
李白(701年—762年12月),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北京大学教授李志敏老师评价:“李白之诗呼吸宇宙,出乎道;杜甫之诗德参天地,源于儒,皆至天人合一境界,故能出神入化。”
《旧唐书》记载李白为山东人《新唐书》记载,李白是兴圣皇帝李暠九世孙,与李唐诸王同宗。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欢交友。
长安元年李白出生(701年)其出生地一般认为是唐剑南道绵州(巴西郡)昌隆(后避玄宗讳改为昌明)青莲乡。祖籍为甘肃天水。其家世、家族皆不详。
李白的出生地历来众说纷纭现在有很多人说李白是来自吉尔吉斯斯坦的外国人,为什么这么说呢?原来有的说法是,李白出生于碎叶城,那么这个碎叶城是什么地方,跟吉尔吉斯斯坦又有何关系呢?
据说在隋朝末期,兵家斗争太多,家族斗争阴险,为保全自身,李白的家族逃窜于碎叶城,并在当地生下了小李白,而碎叶城就是今天吉尔吉斯斯坦的托克马克市,位于我国西藏的再往西,本来这个说法也只是讲李白的家族逃窜到了碎叶城,但后来继续以讹传讹下去,李白就被说成是外国人了。
当然了,历史过去了这么久,想要去寻找到真实的资料,实在是太困难了,所以李白到底是出生于四川甘肃还是碎叶城这真不能确定,关于李白出生地咱们暂且不提。
我要和大家讲的这首诗是李白很著名的一首诗
《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
唐:李白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这首诗大约作于安史之乱前不久的天宝十二载(753年)。李白于天宝元年(742年)怀着远大的政治理想来到长安,任职于翰林院。天宝三载(744年),因被谗言击中而离开朝廷,内心十分愤慨地重新开始了漫游生活。
大约是在天宝十二载(753年)的秋天,李白来到宣州,客居宣州不久,他的一位故人“李云”至此,很快又要离开,李白陪他登谢朓楼,设宴送行。
李白要送行的李云,又名李华(此诗《文苑英华》题作《陪侍御叔华登楼歌》),是当时著名的古文家,任秘书省校书郎,专门负责校对图书。两人的关系非常好李白称李云为叔,但两人并非族亲关系。
天宝十一载(752年)李云任监察御史,独孤及《检校尚书吏部员外郎赵郡李公中集序》中记载:“(天宝)十一年拜监察御史。会权臣窃柄,贪猾当路,公入司方书,出按二千石,持斧所向,列郡为肃。”
可见李云为官的刚直、清正和不畏权贵。这首诗是在李云行至宣城与李白相遇并同登谢朓楼时,李白为之饯行而作。
李白的这首诗真是好的没办法,这是一首送别诗,但是在这首诗中间丝毫看不出送别友人的那种伤心的情绪你看李白一起笔……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他本来应该安慰他的叔叔,但现在不仅不安慰他的叔叔。反而想要别人来安慰安慰他自己。
“今日之日多烦忧。”
一般的诗人接下来肯定要写有哪些烦忧,可你看李白怎么写他很突然地就写。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他有没有烦忧呢?没有,而且快活的要死。李白诗歌的变换超乎想象令人不可琢磨,刚才的多烦忧结果到了这一句什么烦恼都没有了,然后他越写越高兴……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这两句一句是写他的叔叔,一句是在恭维他自己。古代的秘书省里面储藏了很多道家的神仙秘籍的书,讲什么蓬莱国啊,方丈、瀛洲等等,这些书里记载了很多神仙、鬼怪的故事,所以古人就把秘书省叫“蓬莱国”
我也说了他的叔叔就是秘书省的校书郎,诗中的“蓬莱文章”是指谁的文章呢?是指李云的文章,唐朝人的“文章”既指诗,又指文。
他说;“叔叔啊,你的诗文写得真好有建安风骨。”
我对李白的感觉,我觉得李白这么狂放的人应该不会夸人,但是没想到他不仅会夸人而且夸的又诗意又文雅。
“中间小谢又清发。”
他以侄自居他说;“叔叔,你的诗写的是好,但我的也不错!”
那个“中间”是什么意思呢?从建安风骨一直到唐朝谢朓(南北朝诗人,出身陈郡谢氏,与“大谢”谢灵运同族,世称“小谢”。)刚好在两者之间,我要说一句谢朓是李白的偶像。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三杯酒下肚他们越来越亢奋,两个男人高兴的没办法,他们两个都想到天上去把月亮捉下来玩一玩。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这首诗真是陡起陡落刚才还在欲上青天揽明月,到了这两句突然一下子从最高处向最低处坠落。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第一句是说;“老子不干了!!”
第二句唐朝男性的头发长到披肩还有可能更长,但这么长的头发一般都整理的很好很仔细。
为什么古代男性的头发都那么长呢?就像那句谚语说的“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那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才会散发呢?
一种是在家里没有人的时候,一种是杜甫笔下的“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就是已经没有几根头发了。
这句话的意思李白是说;“老子不想装模作样了!老子不想绾发髻了!也不想戴帽子了!”
这是他解决痛苦的方式,这首诗陡起陡落、大开大合,我们平时的章法是没有办法理解李白的。
此诗共九十二字,并不直言离别,而是重笔抒发诗人自己怀才不遇的激烈愤懑,灌注了慷慨豪迈的情怀,表达了对黑暗社会的强烈不满和对光明世界的执著追求。
我还要告诉大家如果有喜欢写诗的朋友,尤其是喜欢写旧体诗的朋友。记住我们要想把诗写好首先要模仿古人的诗作,但我不建议模仿李白的诗作 为什么呢?
因为李白 才华之大,豪情之大,想象之丰富,手法之巧妙,内容之大胆。李白的豪情是骨子里的豪情学是学不来的,而且李白的诗句有一些完全是脱口而出的。
比如说“李白乘舟将欲行。”这一句你怎么模仿用你的名字试一下,我用了我的名字结果读起来非常拗口非常别扭。所以他的诗句经常是脱口而出,苏轼也一样他们的才学太大,所以我们不容易模仿。
而且我觉得李白不仅是他的诗还是他个人,我觉得李白这个人确实有“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的感觉。
那我们应该模仿谁的诗呢?应该模仿杜甫的诗
杜甫的诗歌在语言上,普遍认为具有“沉郁”的特点,语言和篇章结构又富于变化,讲求炼字炼句。
杜诗对意象选择的个性化,是杜诗语言的基础。常在杜诗中出现的意象,例如古塞、秋云、猿啸、残炬、急峡、危城、孤舟、落花、落日等自然景观,以及织女、老妇、老农、嫠(li)妇等普通百姓,还有官吏、将军、恶少等权贵势力,都表现了杜甫对“中兴济世的热切。
对淆乱乾坤的指斥;对横行霸道的愤慨,对漂泊流离的悲伤,对生灵涂炭的悲悯,对物力衰竭的惋惜,对博施济众的赞美”,而正是这些沉重情感的表达,使得杜诗的语言趋于“沉郁顿挫”。
杜甫的诗歌在格律上,具有炼字精到,对仗工整的特点,符合中国诗歌的“建筑美”。另外,在体裁上杜甫有许多创新,例如他在五七律上的创造性也是他文学创作的独到之处。
杜甫的诗歌的内容上,作品大多是反映当时的社会面貌,题材广泛,寄意深远,尤其描述民间疾苦,多抒发他悲天悯人的仁民爱物、忧国忧民情怀,杜诗有诗史之称。
另外我个人觉得杜甫的诗更加真实更加写实,所以我们要多背杜甫的诗多学杜甫的诗。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读好诗、学好诗、写好诗。
本篇内容,如有遗漏处,请多海涵!
本篇内容,如有不详处,请多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