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古代小说 > 中华历史五千年
本书标签: 古代  原创之王 

2.人祖女娲

中华历史五千年

女娲,凤姓,生于成纪,一说她的名字为风里希(或为凤里牺),拥有人类女性的上半身,和蛇类的下半身。女娲为华夏之初的三皇之一。她是传说中的人类始祖,人类为她和其兄伏羲的后代。传说曰「炼石补天,捏土造人,立极造物,别男女,通婚姻,造笙簧」。神话中说伏羲和女娲是兄妹,同时也是夫妻。在中国的图腾上更有女娲和伏羲交合的图像。

伏羲、女娲图

伏羲、女娲为中国神话中人类的始祖。图中伏羲、女娲分别呈男女形象侧身相对。伏羲持矩,女娲执规,另一手各抱对方腰部,下半身做蛇形交绕。周围日月星宿的布置,既有空间的高远空旷之感,又显示了伏羲、女娲作为人类始祖的崇高意味。

女娲的故事:

1.女娲造人

天地开辟以后,天上有了太阳、月亮和星星,地上有了山川草木,甚至有了鸟兽虫鱼了,可是单单没有人类。这世间,无论怎样说,总不免显得有些荒凉寂寞。

  不知道什么时候,出现了一个神通广大的女神,叫做女娲。据说,她一天当中能够变化七十次。有一天,大神女娲行走在这片莽莽榛榛的原野上,看看周围的景象,感到非常孤独。她觉得在这天地之间,应该添一点什么东西进去,让它生气蓬勃起来才好。

  添一点什么东西进去呢?

  走啊走啊,她走得有些疲倦了,偶然在一个池子旁边蹲下来。澄澈的池水照见了她的面容和身影;她笑,池水里的影子也向着她笑;她假装生气,池水里的影子也向着她生气。她忽然灵机一动:“虽然,世间各种各样的生物都有了,可单单没有像自己一样的生物,那为什么不创造一种像自己一样的生物加入到世间呢?”

  想着,她就顺手从池边掘起一团黄泥,掺和了水,在手里揉团着,揉团着,揉团成了第一个娃娃模样的小东西。

  她把这个小东西放到地面上。说也奇怪,这个泥捏的小家伙,刚一接触地面,就活了起来,并且开口就喊:

  “妈妈!”

  接着一阵兴高采烈的跳跃和欢呼,表示他获得生命的欢乐。

  女娲看着她亲手创造的这个聪明美丽的生物,又听见“妈妈”的喊声,不由得满心欢喜,眉开眼笑。

  她给她心爱的孩子取了一个名字,叫做“人”。

  人的身体虽然小,但据说因为是神创造的,相貌和举动也有些像神,和飞的鸟、爬的兽都不同。这样,看起来似乎有一种管理宇宙的非凡的气概。

  女娲对于她的作品,感到很满意。于是,她又继续动手做她的工作,她用黄泥做了许多能说会走的可爱的小人儿。这些小人儿在她的周围跳跃欢呼,使她精神

  上有说不出的高兴和安慰。从此,她再也不感到孤独、寂寞了。

  她工作着,工作着,一直工作到晚霞布满天空,星星和月亮射出幽光。夜深了,她只把头枕在山崖上,略睡一睡,第二天,天刚微明,她又赶紧起来继续工作。

  她一心要让这些灵敏的小生物布满大地。但是,大地毕竟太大了,她工作了许久,还没有达到她的意愿,而她本人已经疲倦不堪了。

  最后,她想出了一个绝妙的创造人类的方法。她从崖壁上拉下一条枯藤,伸入一个泥潭里,搅成了浑黄的泥浆,向地面这么一挥洒,泥点溅落的地方,就出现了许多小小的叫着跳着的人儿,和先前用黄泥捏成的小人儿,模样一般无二。“妈妈”“妈妈”的喊声,震响在周围。

用这种方法来进行工作,果然简单省事。藤条一挥,就有好些活人出现,不久,大地上就布满了人类的踪迹。

  大地上虽然有了人类,女娲的工作却并没有终止。她又考虑着:人是要死亡的,死亡了一批再创造一批吗?这未免太麻烦了。怎样才能使他们继续生存下去呢?这可是一个难题。

  后来她终于想出了一个办法,就是把那些小人儿分为男女,让男人和女人配合起来,叫他们自己去创造后代。这样,人类就世世代代地传承了下去。

2.兄妹相配的故事

西南少数民族古老的神话中说:某年天降大雨,有位英雄趁机捉住了雷公,想要用香料腌制了作为食物。他把雷公关在铁笼子里,嘱咐一对小儿女说:“千万不要给他水喝。”说完就出门去了。

雷公在笼子里痛苦地呻吟,引发了那对小兄妹的恻隐之心,他们用灶上的刷子蘸了几滴水给他。雷公一得到水,立刻暴发出无穷的威力来,挣开铁笼,冲上天穹。临走前他从嘴里拔出一颗牙齿,交给两个孩子,说:“赶紧拿去种在土里,如果遇到灾难,就藏身在它所结的果实中。”孩子们照做了,那颗牙齿也果真发芽生长,结了一个巨大的葫芦。

雷公为了复仇,降下暴雨来,地上洪水泛滥,所有人全都被怒涛卷走,小兄妹躲在葫芦里,才幸免于难。

人类进化过程示意图

无论是中国的女娲造人,还是西方流传的上帝造人等说法,归根结底都是出自先民们丰富的想象力。关于人类的起源,现代大家普遍认同的说法便是由古猿进化而来。这幅示意图便展现出了古猿到人逐步进化的过程。

3.女娲高媒

女娲造了女人和男人,女娲想它们是人,总会有死的一天。死了怎么办再做一批太麻烦了。于是女娲去求上苍,安排男婚女嫁,并使人们结合,于是有了婚姻,故又被视为主职姻缘与情爱的皋禖之神。

4.女娲制乐

女娲创造了瑟、笙簧、埙等中国的传统乐器。

瑟(古代弦乐器,像琴。现在所用的瑟有两种,一种有二十五根弦。另一种有十六根弦。)

女娲制作笙簧背景图片(簧,笙中之簧片,指笙的乐音。)经过了女娲的一番努力之后,人间大地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六畜已经被人们驯服,和人类成为了朋友,心甘情愿地为人类服务;人们与自然和谐相处,努力地耕作,快乐地生活……女娲看到自己创造的孩子们安居乐业,心里感到非常高兴。但她还是不满足,她想让人类过得更快乐一些,于是,她又造了一些乐器,如笙簧。

女娲从昆仑山的脚下最温暖的溪水边取来竹子,用绳子或木框把一些发音不同的竹管编排在一起,还在竹管里面加了竹制簧片;选来上好的生长在黄河流域最平缓河段的葫芦,用葫芦制成笙斗;吹嘴由木头制成,木头是有名的楠木。十几根长短不等的竹管呈马蹄形状,排列在笙斗上面。笙的单色清凉甜美,高音清脆透明,中音柔和丰满,低音深厚低沉,音量较大。

女娲把这种乐器当作礼物送给了她的孩子们。她说:“孩子们,当你们不能用语言表达自己的喜悦的时候,可以用它吹曲调,那曲调就是你心情的表达。”人们感到好神奇,争先恐后地向女娲学习制作的方法,很快制作这种乐器的手艺就在人们中间传播开来。

在女娲的教导下,人们还发明了笙簧的其他许多种用法,比如说,用它表达快乐,庆祝丰收,男女之间的爱慕之情等等,只是曲调不同而已。

看着孩子们平安、欢乐地生活着,女娲觉得自己的工作完成了。至于其他的,她希望人类用自己的智慧去开拓,她相信人类会在以后的生活中不断地学习进步的。女娲感到很累了。

这时,一架白螭带路、黄云簇拥、飞龙驾驭的雷车降落在地面上。天帝派人来接女娲回天庭了。

女娲不想离开自己的孩子们,也不想离开生机勃勃的大地,但是天帝还等着她汇报人间的情况呢。在白螭的催促下,女娲登上雷车,乘云驾龙而去。

大地上的人类为了感激女娲的恩德,表达对她的怀念,就将女娲奉为女娲娘娘,以隆重的形式祭祀她。

埙(吹奏乐器。多用陶土烧制而成,也有木、骨或石制的,多为上小下大的鸡蛋形,有一至十几个音孔。)

5.女娲赐酒:

女娲抟黄土做人。初,日耕夜息,无欢。女娲悯,化甘露为酒,赐凡间。饮之醇美,解劳顿、舒筋血。聚则饮,愈欢。众念女娲之赐身,调之健,悦之心,感其恩,以酒敬之。后遂成礼,以酒敬天,自之始。

6.女娲补天:

自从女娲创造了人类,大地上到处是欢歌笑语,人们一直过着快乐幸福的生活。不知过了多少年,一天夜里,女娲突然被一阵“轰隆隆”的巨大的响声震醒了。她急忙起床,跑到外面一看,远远的天空塌下一大块,露出一个黑黑的大窟窿。地也被震裂了,出现了一道道深沟。山冈上燃烧着熊熊大火,许多人被火围困在山顶上。田野里到处是洪水,许多人在水里挣扎了许久。

看到这些,女娲难过极了。她立刻去找雨神,求他下一场雨,把天火熄灭。又造了许多小船,救出挣扎在洪水中的人们。

不久,天火熄灭了,洪水中的人们被救上来了。可是,天上的大窟窿还在冒火。女娲决定冒着生命危险,把天补上。于是,她跑到山上,寻找补天用的五彩石。她原以为这种石头很多,用不着费多大力气。可是,到山上一看,全是一些零零星星的小块。她忙了几天几夜,找到了红、黄、蓝、白四种颜色的石头,还缺少一种纯青石。于是,她又找啊找啊,终于在一眼清清的泉水中找到了。

五彩石找齐了。女娲先在地上挖个圆坑,把五彩石放在里面,用神火进行冶炼。炼了五天五夜,五彩石化成了很稠的液体。女娲把它装在一个大盆里,端到天边,对准那个大黑窟窿,往上一泼,只见金光四射,大窟窿立刻补好了。

人们常常看见天边五彩的云霞,传说那就是女娲补天的地方。

所以农历正月二十日是纪念远古时代女娲氏补天补地的节日,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古时,许多地方都过此节日,但如今只有极个别地方在过此节。

据《淮南子》等古籍记载,参考袁珂的《中国神话传说》以及西安地区的民间传说,在很古远的时代,撑天的柱子折断了,拉地的绳子也断了,于是天塌地陷——天上出现了巨大的窟窿,地上也裂开了大沟壑,并陷下许多大深坑。接着,山林燃起猛烈的熊熊大火,洪水汹涌、波浪滔天。从山林里窜出来的各种凶恶猛兽吃人,而水中的怪兽毒蛇也出来伤人,天上巨大的凶鸟则啄食老弱的人们。人类遭受着极大的灾难,几乎无法生存下去,眼看着地球就要全部毁灭了。这时,一位伟大的女性女娲氏挺身而出,她拣来五颜六色的石头,用烈火烧炼成闪光的星星,然后把这些石头扔到天上补好苍天。天空完好无缺之后,日月星辰又重新放出光芒;女娲氏又砍断了鳌鱼龙的巨腿,用来做四根天柱支撑天穹。接着,她烧芦苇填平洪水,杀死吃人的黑龙和各种害人猛兽,用带绳的弓箭射下了吃人的凶鸟。最终,女娲氏解除了人类的灭顶之灾,万众欢呼、歌颂这位伟大的英雄。

对于这个美丽的神话传说,许多人认为它荒诞、不可信。但是,通常神话传说能够映射出历史的影子。通过传说,我们可以认识当时的历史情况。传说中的天塌地陷,可能就是一次大规模的地震灾害。原始时代的人们不可能认识地震,他们误认为,天地塌陷是因为撑天的柱子折了,拉地的绳子断了。也有人认为,在这里把各种灾难都集中起来是绝不可能的。但实际上,这些灾难同时发生是有一定因果联系的。通常,大地震伴随气候异常,有可能出现降雨量升高。在古代,平地多数是水乡泽国,暴雨一旦出现必然会造成洪水滔滔。而伴随暴雨的霹雳雷电极易使森林发生火灾。古代时期,我国有大片的原始森林,而森林大火必然威胁人们的生存。火灾烧死了各种小动物,而食草动物也饿死了,以小动物、食草动物为食的大动物、食肉动物饥饿难耐,于是就窜出森林吃人。因此,各种灾难同时出现是完全可能的。

有人认为天不可补。实际上,女娲补天是一种原始的宗教仪式。原始人看到陨石流星落下来时是被烧红的,他们就认为天上的星星是石头烧炼形成的,于是,就认为烧炼的石头可以补天。而用这个方式补天以后,恰好地震灾难平息了,他们就误认为,将烧炼的石头扔上天是很灵验的补天方法。

女娲氏应是原始社会母系氏族部落女娲氏部落的女首领、女酋长。女娲氏的活动区域在哪里呢?虽然有各种不同的说法,但多数人认为她应当活动于骊山一带,即骊山南麓的蓝田县和骊山北麓的临潼区。北宋宋敏求的《长安志》记载:“灞水之源出蓝田谷西,又西有尊卢氏冢,次北有女娲氏谷,则知此地是三皇旧居之所。”清朝末年、民国初年,关中大学者牛兆濂(即小说《白鹿原》中朱先生的原型)主修的《蓝田县续志》中考证说:华胥氏生下女娲氏和伏羲氏,称为三皇,而蓝田就是三皇旧居之地。由于三皇对人类有卓越的贡献,人们将他们曾经活动的地方以他们的名字命名,用以象征和纪念。因此,蓝田县西北部骊山南麓有华胥乡镇,女娲氏庄、女娲氏谷、羲皇岭、风王沟等,有些古地名现在还在使用。《帝王世纪》说:“女娲氏亦风姓也,风王者,女娲也。”现在蓝田县城北口圆盘中有女娲补天的塑像,作为本县标志性雕塑;而近年来,祭祀华胥氏的活动也是隆重而盛大。

在骊山及其北麓也有女娲氏遗迹。据新编《临潼县志》载:老母殿,在骊山西绣岭第二峰山顶。据《王嶼传》记述,此殿建于唐代宗广德元年(公元763年),距今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明万历时重建,清顺治时扩建,“建层阁殿后,北瞰城邑如画,遂称巨观。”传此处即女娲治处。《路史》云:“女娲氏立治于中皇山之原,继兴于丽。”丽即骊,古籍云:“临潼东二十四里有故丽城,商丽国。”《长安志》:“骊山有女娲治处,为临潼肇始,立祠于骊山祀之。”骊山老母殿现在规模仍不小(按:骊山老母据说就是女娲氏。有方志学者研究民俗文化后认为,女娲氏是在骊山山顶将烧炼的五色石抛向天空去补天的)。

传说,远古的大灾难使人类大量死亡,所以人口稀少。女娲就用黄土和泥捏泥人,而捏人极费时间,于是,她就将草绳从浑泥水中拉出向外甩出泥点子,这些泥点子就变成了许多小人儿。又传说,当时世界上只有女娲、伏羲兄妹(一说姐弟)二人,他们想做夫妻,又感到羞耻,于是分别站在两个山头上,向天神祷告,并最终让天神裁决:他们分别推下两个磨盘石,上天若让他们成亲,则两个磨盘合在一起;若不许结合,则让两个磨盘远远分开。结果,他们推下的两个磨盘石滚到山沟,阴扇和阳扇紧紧地合在了一起。他们当即成婚,繁衍了人类。后世将那个地方称为磨子沟。如今,在人迹罕至的地方,仍有类似磨盘石的石头。古时,人们在此地修庙祭祀,此类庙被称为人祖庙、人宗庙、仁宗庙,即人类祖宗的庙宇。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日,四面八方的民众,会集于此,举行祭祀。比如在骊山上就有临潼区仁宗庙乡。

后世为了纪念女娲氏补天的功绩,将农历正月二十作为女娲补天补地节,一说,正月二十日是女娲氏的生日。届时,家家户户都要焚香燃烛、叩头礼拜以敬奉女娲娘娘,而且此项祭祀活动必须由家族里的中老年主妇来主持,以象征女娲在氏族中的地位和作用。这一天人们还要烙很薄的煎饼,饼的直径约一尺,或者是蒸饼、烙厚饼等。饼做好之后,要撕一片扔到房顶,以表示补天;撕一片扔到井中或低处的地上,以表示补地,然后全家才能吃饭。此项仪式隆重且人心虔诚。据古籍资料可知,古时,许多地方都过这一节日。我曾经专门走访过许多老人,他们说,解放以前,关中好多个县都过此节日,连西安城中的居民商户也过此节。我的老家原属长安县,小的时候,就听祖母和母亲说,正月二十是女娲补天补地节。然而,随着时代变迁,尤其是经过解放初的破旧立新,西安城中已不再过此节日了;再经过*****的“破四旧”,许多县市的农村也不过此节了。如今,只有极个别地方的农村还保留此节日,如蓝田县和临潼区骊山北麓、渭河以南地区;近二十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现代化步伐的加快,连上述地区的人们对此节日也渐渐地淡化了,照这样下去,真担心这个历史悠久、意义重大的传统民俗节日在不久的将来会消亡。

女娲补天背景图片。

后事

根据《山海经》,女娲在肉身死后,她的肠化作了十个神人,到了西方的大荒广粟之野守护去了。另据传说,女娲死后埋葬在今中原河南省西华县。故西华县又名娲城。

另有传说女娲灵魂后来升天,由神兽白螭和腾蛇保护着去了天宫,成为天神。

女娲是中国古代的一个复姓。

中国古代有个著名的部落女首领名字为女娲,是伏羲的妹妹,埋葬在今中原河南省西华县。

双系性

女娲神话具有双系性。第一系就是作为创世女神的「女娲」,就是伏羲的妹妹,这个跟「女娲」是词源有关,女娲的娲字,在远古时代本意就是女神的意思。女娲是巫神教的主神。

第二系是古代英灵女娲,需要指出的是,远古时期叫女娲的女人并不是只有一个,只不过有个比较有名。就如后羿,古代也有两个比较有名的,一个是帝尧时代的人,一个是夏朝的其中一代天子。双系女娲神不是同一个神,有如下证据。

词源,娲字作为象形字,本身就是女神的意思,这个字在第二系女娲出生前就存在,并且其形象是人首,龙身(或蛇身)。

时代,女娲作为巫神教主神,从古代就是如此,而第二系女娲的时代,巫神教已经是盛行时期了,一个教派的主神不可能是在其存在的好几百年后出生的。

女娲作为复姓在现代还存在,并且族系能追索到古代,这个证据说明,远古时期,古人拿主神的神名为自己的孩子取名是很正常的。

双系女神形成的可能性:

第一系

女娲作为创始神之地位是无须质疑的,因为「娲」字本身就是女神之意。远古时代的人创造了一个象形字来描述他们心目中的主神。意即「女娲」这两个字在远古来说,相当于当代汉字「女神」之意。

第二系

女娲作为英灵神的地位也是符合逻辑的。伏羲的妹妹女娲出生的年代对古代来说,是传说时代,既然类似时代的黄帝,炎帝都已被神化了,因此伏羲与女娲被神话也是合理的。

创作中的女娲:

封神演义

在小说《封神演义》中,纣王因对女娲不敬,女娲便在盛怒之下命令三妖(其中狐精假装成妲己)迷魅纣王,加速商朝的毁灭。法宝为招妖幡。

仙剑奇侠传

在单机游戏《仙剑奇侠传系列》中有女娲后裔的设定,她们皆为女性,代代单传,秉承女娲遗志,世代守护着苍生。

相关媒体报导

2012年6月2日到5日,大陆一批考古、历史、神话与民俗等专家出席山西吉县人祖山考古文化旅游鉴评听证会,鉴定了在山西省吉县人祖山娲皇宫女娲塑像下所发现人骨,经北京大学碳14(C14)同位素测定,人骨的年代距今约6200年前,与神话传说中女娲所出现的年代近似,也有可能是作为祭司的某一代女娲的遗骨。

奇妙冷知识:

1.三生石传说:

相传女娲每造一人,取一粒沙作计,终而成一硕石,女娲将其立于西天灵河畔。此石因其始于天地初开,受日月精华,灵性渐通。不知过了几载春秋,只听天际一声巨响,一石直插宵,顶于天洞,似有破天而出之意。女娲放眼望去,大惊失色,只见此

  石吸收日月精华以后,头重脚轻,直立不倒,大可顶天,长相奇幻,竟生出两条神纹,将石隔成三段,纵有吞噬天、地、人三界之意。女娲急施魄灵符,将石封住,心想自造人后,独缺姻缘轮回神位,便封它为三生石,赐它法力三生决,将其三段命名为前世、今生、来世,并在其身添上一笔姻缘线,从今生一直延续到来世。为了更好的约束其邪性,女娲思虑再三,最终将其放于鬼门关忘川河边,掌管三世姻缘轮回。当此石直立后,神力大照天下,跪求姻缘轮回者更是络绎不绝。

2.母系映射:

  女娲造人的神话,并非空穴来风的纯粹杜撰,而正是早期血缘时代之母系社会中女性占据人口生产主导地位的反映。

  对于女性而言,男性在一开始处于劣势。

  男性对于自己在人口生产中作用的认识,来得较晚。

  但是,父系社会的确立,主要并不是因为男性终于认识了自己在人口生产中不可或缺的地位;而是因为当物资生产(包括生活资料的生产和生产工具的生产)

  取代人口生产而逐渐占据主导地位的历史过程中,男性比之女性,具有特殊的有利条件。

  在血缘时代之母系社会的公社生活中,土地、房屋、森林、水源等生活、生产资料实行公有制,食品、衣服和其它生活必需品实行公有、分配制。

  而在此同时,外出作战、渔猎、放牧的男性,则率先开始了诸如弓箭、鱼叉、抛石索、独木舟等武器以及小型劳动工具的私有化进程,并在以物易物的交换过程中,开始了对牲畜等生活资料的私人占有。

  女性在这个过程中,表现得不太重视。

  男性在私有制建立初期所具有的历史有利条件,以及男性在物资生产过程中所具有的天生体能优势,使得男性很快成为新的社会主角。

  人类历史之父系社会取代母系社会的进程,乃是以人口生产为其主导的血缘社会向以物资生产为其主导的物缘社会的转变。

  此一转变一旦完成,社会的主要意识形态,便不再是血缘情结,而转变成为物缘情结以至金钱情结。

  物缘关系即物质的依赖关系,成为此时人类社会群体的主要人际关系,功能要素。

  在此“物缘时代之父系社会”中,即使是“血缘关系”,也逐渐由女为中心转变成为以男性为中心。

  出土的文物说明,在突出女性性征的女神塑像之后,世界各地都开始制造突出男性性征的男神塑像。

  女性生殖器崇拜向男性生殖器崇拜的转变,以及产翁制(一种在孩子出生之后,立即让母亲离开,而让父亲上床怀抱婴儿,卧床坐月子的风俗)的发生,都说明:在物缘时代,女性不仅没有掌握物质生产的控制权利,而且也失去了人口生产的主导地位。女性因之而由女神沦落为女奴,甚至沦落为神女即妓女。黄帝曾向之问道的素女一类人物,成为男性发泄性欲的工具。

  所有这些女性性地位的低落,其实不过是一种非本质的表象。就其实质而言,女性性地位的低落,主要是因为她们没有掌握物资生产过程中的物资所有权、生产控制权以及产品分配权。即使是在物缘社会之中,一旦女性由于某种历史的机缘掌握了这些权利,她们的性奴役状态就会顷刻瓦解,她们的性关系地位就会随之提高。武则天的故事,可以使人们对此产生深刻的印象。近代一些妇女解放运动的女权主义先驱,之所以把目光注视着妇女经济地位的提高和改善,正是基于对此实质的深切认识。

  正如女人不会永远甘心女奴的地位。随着信缘时代(亦称信息时代)的到来,女性真正开始成为女人。在这个全新的信缘时代,女性、男性已经无须白白耗费精力再去争执人口生产的牛耳。两性在物资生产过程中由于自然造物而形成的体能差异,也已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而变得无足轻重。

  当今时代,信息生产占据主导地位。在此领域之中,就其自然本性而言的男性、女性,都不再具有天生的优势。在超越两性差别之信息生产过程中,女性和男性开始分有真正平等竞争的机会。尽管由于历史的原因,这种真正平等竞争的机会,尚未完全由两性均分。不仅如此,超越两性差别之资讯的优势,正在成为拥有生活资料和生产工具、控制物资生产和商品分配的重要条件。

  在这个以信缘关系即信息的依赖关系为人类社会群体主要人际关系、人类社会结构主要功能要素的全新的信缘时代,女性和男性的畸形发展(诸如神女和面首、吃青春饭之类)正在逐渐失去实际的意义;从而,女性和男性的本真状态才有可能真正得以展示和显现。正是在这个基础之上,两性才有可能形成真正和谐的互补关系。

  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人口生产、物资生产、信息生产这三种社会生产,不断地变换着主导与被控的地位;随着三种社会生产之主导与被控地位的变换,女性社会地位,也在不断地变换。女性因此,由血缘时代之女神,到物缘时代之女奴,再到信缘时代之女人,逐渐完成了自己的历史生成。女神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再复返;女奴的时代,正在一去不再复返;女人的时代,业已揭开历史帷幕。

  这将是真正女人诞生的时代。

3.女娲,即女阴,是生育之神的化名。

女娲是中国历史神话传说中的一位女神。女娲人首蛇身,相传曾炼五色石以补天,并抟土造人,制嫁娶之礼,延续人类生命,造化世上生灵万物。 女娲是中华民族伟大的母亲,她慈祥地创造了我们,又勇敢的照顾我们免受天灾。是被民间广泛而又长久崇拜的创世神和始祖神。她神通广大化生万物,每天至少能创造出七十样东西。

在中国上古神话中,女娲是人类的创造者,是补天的女神,她的由来由以下产生:

一、源于原始人对蛙的崇拜。母系氏族中以“蛙”为图腾的民族,那时蛙被看成为繁殖力旺盛的象征。

二、源于原始人对水产生物贝类的崇拜。古时,娲与赢字义相通,赢属蚌类,蚌分两扇,被作为女性某一器官隐密象征。

三、源于原始人对石头的崇拜。石为土精,蛇又是土地的象征,因此,女娲被描绘成人面蛇身,具有抟土造人的神奇本领。

4.女娲政权:女娲是一个真实存在过的历史人物,主要活动于黄土高原,她的陵寝位于山西洪洞县赵城镇东的侯村。女娲陵的存在时间可能在三四千年以上,同黄帝陵一样,也是中国古代皇帝祭奠的庙宇。当地在每年农历三月初十前后,均举行长达7天的大型庙会和祭祀活动。

女娲政权

在位起讫:前7707—前7653年。

生卒年:前7759—前7653年。

出生地:凤州(今陕西宝鸡市凤县)。

立都:凤城(令河南济源市西北)。

年号:女皇元年(乙未,前7706年)。

  

女娲是伏羲氏族凤姓部落一位大酋长的女儿,于壬寅年(公元前7759年)出生在凤州。她16岁时,伏羲以一双精致的狐皮为聘礼向她求婚,二人结成了夫妻。此后他们便住在了凤州,先后生下了四个儿子,长曰羲仲,次曰羲叔,三曰和仲,四曰和叔。

罗奉元年(前7724年)伏羲在榆中称帝,女娲仍留守凤州。

罗奉六年(前7719年)夏天,凤州发生了大洪水。当时伏羲、女娲都住在凤州,他们组织族人乘葫芦舟逃亡到秦岭的太白山下。后来,他们在太白族人的帮助下又重建家园。

罗奉十二年(前7713年),她与伏羲带部分族人迁居于中原的王屋山(今河南济源市城区西北约90公里),在那里开辟新的领地。

罗奉十五年(前7710年),伏羲封女娲于汝阳(今河南洛阳市汝阳县),统领中州。

罗奉十八年(前7707年)伏羲去世,女娲被氏族联盟推举为帝,建都于汝阳,帝号女皇,以乙未年(前7706年)为女皇元年。这一年女娲53岁。

女娲即位后对执政的一些官员进行了部分调整。

封上相中央氏于沁水流域,居沁阳(今河南焦作市西南)。

封下相柏皇氏于王屋,居柏香(今河南济源市东南)。

命共工氏为地官,居太行山,主管治水。

命朱襄氏为史官,居襄城(今河南许昌市西南),主造书契。

命昊英氏为历官,居伊水鸣皋(今河南洛阳市嵩县东北),主修甲历。

命栗陆氏居于西华及栗广之野(今河南夏邑县),负责水利建设。

命骊连氏于骊山(今陕西西安市临潼区)、葛天氏于长葛(今河南许昌长葛市)、阴康氏于太康(今河南周口市太康县),共同主管农业生产。

命金提氏于桐柏太白顶(今河南南阳市桐柏县),主管化俗。

命乌明氏于东明(今山东菏泽市东明县),主管建福。

命视默氏于犬丘(今陕西兴平市东南),主管灾恶。

命纪通氏、仲起氏、阳侯氏、宿沙氏四族为中官土正。纪通氏居王屋(今河南济源市西),主管中表;仲起氏居嵎番(今山东日照市),主管海陆;阳侯氏居阳谷(今山东聊城市南),主管江湖;宿沙氏居东平(今山东泰安市西),主管海盐。

命春官羲仲为木正,居青丘(今河北沧州市青县)。夏官羲叔为火正,居陈留(今河南开封市开封县东南);秋官和仲为金正,居秦岭太白山(今陕西宝鸡市太白县东南);冬官和叔为水正,居龟蒙山(今山东临沂市平邑县东)。

另外封尊卢氏于鸿卢水(今河南三门峡市卢氏县);混沌氏于昆吾屯留(今山西长治市西北);大庭氏于具茨山(今河南新郑市);有巢氏于朝城(今陕西渭南市大荔县朝邑镇);无怀氏于裴城(今河南驻马店市遂平县)。

女皇二年(丙申,前7705年),共工氏不肯听命于女娲,欲自立为帝,女娲怒而命火正祝融率南方部族北伐共工氏。这是中国远古史上最早的一次大规模群体战争。

双方大战的结局是共工氏失败,率部族西奔,怒而袭击祭天圣地不周山(今甘肃兰州市榆中县),共工率部族攻上山顶,砍倒了天齐建木,割断了八索准绳,定表向东南倾斜,表绳断绝,八维失准,象征王权的祭天中心遭到了严重破坏。女娲又命骊连氏率族人与祝融氏族联合攻打共工氏,将共工氏一族赶往祁连山以北。

由于天齐表木遭到破坏,天象观察和天气变化的预测都不能正常进行;结果这年夏天大洪水来临,人们在毫无知觉的情况下被突然而来的洪水吞没,许多族人都葬身于大洪水中。

当时女娲等人居住在高地得以幸免。她立刻组织族人砍伐树木,绑制简易木排,下水迎救被困的人。他们奋战了三天三夜,救出了数百名青年男女,这些获救的青年都向她磕头致谢,尊称她为圣母。

女娲率族人与洪水搏斗的这段历史,后来在民间广为流传,逐渐被神化了,被演绎成了神话故事。

5.古籍记载:

《楚辞·天问》:“女娲有体,孰制匠之?”王逸注:“女娲人头蛇身。”

《说文解字》 :“娲,古之神圣女,化万物者也。”

《山海经·大荒西经》郭璞注:“女娲,古神女而帝者,人面蛇身,一日中七十变。”

《山海经·大荒西经》:“有神十人,名曰女娲之肠,化为神,处栗广之野,横道而处。”

《淮南子·说林篇》:“黄帝生阴阳,上骈生耳目,桑林生臂手,此娲所以七十化也。”

《太平御览》卷七八引《风俗通》:“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黄土作人,剧务力不暇供,乃引绳于泥中,举以为人。”

《绎史》卷三引《风俗通》 :“女娲祷神祠祈而为女媒,因置婚姻。”

《淮南子·览冥篇》:“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炎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斩鳖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

6.女娲归属:

1.陕西平利县:多部史书中记录的女娲的故里,生态县。当地也保留大量关于女娲的传说和足迹,有女娲山和女娲庙。出士了大量的远古时期的陶片。

2.河北省涉县:宣传起步早。

3.甘肃天水秦安:传统说法上的“女娲故里”

4.山西晋城泽州:宣传较弱,建有“华夏女娲文化园”

5.河南周口西华:有个女娲捏土造人的女娲城

7.女娲山:

平利女娲文化是在特殊的历史地理条件下产生的。平利县位于秦岭南坡,巴山北麓,北纬31″37″-32″39″,东经

109°区间,这里气候温和,山不甚险,水流平缓,土地肥美,旱涝有收,非常适合于人类的生存繁衍。女娲山属巴山余脉,位于平利县中北部,方圆60余平方公里,山系庞杂,千沟万壑,四周环山,植被丰富,是一座多样性的生物宝库。关于女娲山, 《华阳国志》 、 《十道要录》 、 《新唐书》 、 《路史》 、 《九域志》等历史地理著作均有记录:平利史女娲抟土造人之处,上有祠曰:女娲圣后,此唐宋旧祠;历代庙祀不绝。女娲山西北有伏羲山,两山之间,有女娲庙、高皇庙、三皇庙、万佛寺、三台寺等古代遗址,“金房古道”经过女娲山。当地民间有大量的“女娲造人”、“补天”、“斗猛兽”、“治洪水”、“女娲伏羲兄妹成婚繁衍人类”的神话故事和民歌流传,而且百姓还在农历正月初七(女娲生日)、十月初四(伏羲生日)、腊月初八(女娲伏羲成婚之日)的民间祭祀活动。在平利女娲山区,考古发现有多处新石器时代遗址,山下两河边的台地间,史前及商周以后的历代文化遗址都很丰富,出土有各个时期的文物数百件。平利县文管局所藏有130余件国家级文物,其中70余件出自女娲山区,为以神话传说为背景的女娲文化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文物资源。

8.女娲庙

目前国内有五处女娲墓,山西省内有两处,一处在芮城县的风陵,一处在洪洞县的赵城。查《文献通考》 、 《寰宇记》 、 《九城志》等古籍,都说女娲墓在赵城;而且历朝历代祀典女娲也都在赵城。此外,浮山县也有女娲庙和女娲补天处。

澳门女娲庙

女娲庙座落在草堆街与大三巴街交界处,庙宇建筑与普通民房相似。该庙正门原向大三巴街,门前空地为神殿故址,

并无草堆街;庙后与布疋店相连,铺向草堆街。1914年冬,布疋店失火,波及女娲庙,焚毁正殿,只余偏殿。当局清理灾场后,不许重建庙宇,开辟街道。女娲庙只得半壁,经过修葺,从旁辟户,加奉吕祖,名为“灵岩观”。相传古时发生天崩地裂,女娲氏炼五色石以补天。因此,世间痴男怨女竟想求女娲娘娘补“情天”。往昔澳门花事灿烂,一般青楼女子多前往膜拜,该庙香火因而一度旺盛。

秦安县女娲庙

地处秦安县城50公里的陇城镇,相传为女娲出生之地。据《水经注》记载:秦安县城北面,山上有女娲祠,此地有风姓命名的风沟、风台、风莹等地名,娲皇、凤尾、龙泉等村名,传说女娲生于风沟,长于风台,葬于风莹。在风沟悬崖上至今还有一处深不见底的女娲洞,镇北门外有一口大井,世称龙泉,据传是女娲抟土造人用水之泉。镇南门有一座占地160平方米的气宇轩昂、雕梁画栋、飞檐兽脊、流丹飞碧的女娲庙 -“娲皇宫”,大殿正中有著名雕塑家何鄂创作的女娲塑像,生动再现了女娲“炼石补天”“抟土造人”的情景。2005年,女娲庙被秦安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焕然一新的女娲庙,与大地湾遗址、街亭古战场、女娲洞、风台、风沟、风茔、略阳古城、龙泉等景点连为一线,已成为人们寻根问祖和旅游观光的好去处。

女娲山乡七里村

女娲庙坐落在女娲山乡七里村。据当地百姓介绍,解放初期的女娲庙十分庞大壮观,在平利堪称第一寺庙,有四扇大门,房宇百余间,殿堂三层,故又称“三台寺”;庙内住僧人二三十余、居士若干。但在历经了战乱、土改、“文革”等重重劫难后,现仅存一间正殿和“平心门”的残墙断壁。

相传,女娲采金州(现安康)南山五色石炼之补天,救民于水火,从此百姓康泰,风调雨顺。女娲在此地修造了一座土地庙,教南山民众种桑养蚕,取丝纺绸,福祉于民。当地民众为祭祀女娲的贤能圣德,将土地庙改建为女娲庙,供奉香火,顶礼膜拜。

为颂扬女娲“补天”之功,夏代在女娲山始建宝灵寺,后改为中皇庙、女娲庙,香火极盛,“登探者淑匿纷来,瞻礼者贤否沓至”。 《路史》云:“女娲始治于中皇山,继兴于骊山之下,中皇山即女娲山,有天台鼎峙,今建女娲庙。”唐宋以来,女娲庙历经修葺扩建,尤其是清乾隆元年重修后,拥有正殿四重、房屋百余间,是当时平利最大的寺院,被誉为“名胜之方”。解放初期,女娲庙仍保存完好。此时的女娲庙共分三层殿,即在三台自然地貌上建筑,又称“三台寺”。一层是天井,内有一棵五六人方能合抱的千年桂花树,人称“中皇古桂”。二层是拜殿,殿外两条滚龙抱柱,楼宇古朴,雕龙画栋,气宇不凡;殿前有一顶门神“胡敬德”的官帽,大赢二尺、厚寸余、重约八九十公斤,据说此帽为胡敬德朝庙上香时的遗忘之物。三层即正北为正殿,供奉女娲娘娘、十八罗汉诸神。另分东房、西房和南房。东、西房各有一门,南房有两门,即山门平心门。

在女娲庙西南侧一里之遥的山巅,建有一座玉皇宫,即玉皇大帝的宫殿,四合大院,一个天井,内设正殿和火神庙,正殿供奉玉皇大帝。玉皇宫仅住三四个和尚,规模远不及女娲庙,但与女娲庙遥遥相对,独成景观。玉皇宫解放初期保存尚好,却毁于六十年代。

女娲庙、玉皇宫和塔院的建筑十分讲究。建筑所用木材就地取材,但寺庙塔院所用上千柱墩石却来自安康旬阳县的火岩石,此石坚硬无比,千年不化。采石后经众纤夫从灞河用船运自徐家坝,再用牛拉、人抬、木滚等方法运至女娲山。庙院的砖瓦也很独特。从古至今,女娲山一带的山民大多沿袭土墙、木梁、石盖的砌房方式,女娲庙却单一色的青砖青瓦,而且砖的大小规格有七种之多,形状又有圆砖、方砖、长砖和厚砖、薄砖、花砖之别。工匠们考虑到建庙耗砖瓦之巨,质量之高,特在女娲庙后山修建了窖场,至今后山还有“窖场”的地名。

平利县收藏一块《中皇山女娲氏庙碑》 ,系清雍正十三年修葺寺庙时由当任知县古沣撰文,博引古今文献较系统地阐述了女娲神话传说。庙碑高3.3米、宽1.3米,欧体楷书,由3块梨木精刻而制,工艺极为考究,系平利发现最大的木质碑刻。

上一章 1.盘古开天辟地 中华历史五千年最新章节 下一章 3.骊山老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