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书的开头看到那个蹲在角落里的少年,我就猜测这可能讲述了一个成功人士的“成功历程”,如同许多传记中的故事,少时清贫,挫折不断,自力更生,终成伟业。而且故事的脉络清晰地向这方面发展,在孙家的光景逐渐起色的时候,总是让人心情舒畅眉头舒展。可是故事又如同谐波一样,到了高峰却又直转直下,最终的结局貌似未完待续,却又清晰无比,“那样”的少平已注定在这个'社会’上成为平凡的工人了,可是在他的身上,永远闪耀着人性的光辉。在书的许多情节伏笔处,我的自作聪明都得到了无声的嘲弄,当故事的发展一次次与我背道而驰的时候,我就渐渐放弃了猜测的打算,静下心来随着故事的流动而喜怒哀乐,仿佛我就是双水村的一员,我目睹了这期间的爱恨情仇和尔虞我诈,为人物们的窘境而担忧,为人物的幸福而微笑,为亲人的死去而流泪,更是感受到翻天覆地的变化下,人们那惶恐迷茫的心理和充满期待的美好愿望。而有时我又是读者,我能够跳出局外,隔岸观火一样地分析事情,重渡我的过往,分析我的世界。
其实这个到了看完书之后,对于猜测情节失败的自我窘迫一经荡然无存了,甚至连唏嘘不已都无心去做,只能陷入深深的思考,这是一个恒久的话题,对人生的解剖和自我精神家园的构建有了重新的审视,对于过去的自己重新反省后又对未来的生活提出了更为积极的要求,即使我们只能做一个普通的人,可是,无论做什么,只要我们的精神是高尚的,我们的理想是高远的,我们终究成就平凡中的不平凡。而这个精神层面上的不平凡不一定要通过什么而显现出来,我一贯发对将自己的意念强加于人的事,从某种角度上来看,哲学家是无耻的,因为他们将自己的观念深深扎根在别人的脑海中,使他们失去了自己的意识,随波逐流,固步自封。所以我不喜欢读书评,别人的东西或多或少会干扰自己对事物的看法,也许当你满怀信心的准备挥毫写一部洋洋洒洒的文字的时候同时看了几篇别人的思想后,写出来的东西连自己都觉得陌生,是自己的语言而非自己纯净的灵魂。也许,知识太多也是一件坏事。
说的有点偏了,但是我们的少平不是正是这样吗?他的精神世界是丰富多彩而又高尚博大的,可是他依旧只是一个下层人民,与许多红光满面衣着光鲜的成功人士相比他甚至有些凄惨,没有少人知道他的精神有多高尚,可这又不影响他自我的高度和在认识他了解他的人心里的评价。有时候,真正对你评价高的人不会说出来,他觉得如果告诉你他对你的精神很欣赏很认同是对你的不尊重。当我们生活在周围的人的夸赞声中的时候,我们没有必要沾沾自喜,正确地认知自己才能不失却自我,当我们不是自己的时候,那创客对你的欣赏也就随之离去了。(写的太高考作文了,都惭愧不已,可是在随着潮流对这种正轨思想的批判过后,真正地客观来看,也是忠于真实的,也更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