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话题#我不麻烦你,你也别来麻烦我#上了热搜,原本是郭麒麟和李雪琴的社交观点,但在网友们愈发热烈的讨论下,还衍生出一个新名词——社交自觉症,“不打扰”,成为当下最新的社交诉求,有人会说,凭我们的关系,帮点儿小忙很难吗?但你们的关系,或许并不如你想得那么深,帮点儿小忙也真的很难。
你以为自己是宇宙的中心,所有人都该围绕在自己身边,但遇事儿的时候,才发现关心自己的就那么几个;你以为朋友就该陪你走到人生尽头,但走着走着,才发现曾经的莫逆之交竟然也会天各一方……人啊,永远不能高估和任何人的关系,否则,最伤害的,还是自己。
其实每个人只能陪你走一段路,电影《山河故人》里有这么一句话:“每个人只能陪你走一段路,迟早是要分开的”,想来,导演贾樟柯也是有感而发,他曾讲过这么一个故事,小时候,他和表弟一起长大,感情深厚,他一度认为,血脉相连的俩人,一辈子都会那么好,但18岁那年,他去了北影学导演,表弟留在当地的一家煤矿务工,多年之后,两人再见,似乎再也找不到共同话题,也再不会像小时候那样勾肩搭背、称兄道弟,只能看着彼此,笑着点点头,听着凄凉,但却无奈。
木心也感慨:“童年的朋友,如同童年的衣裳,长大后,不是不愿意穿,是无可奈何了”,不知道多少人有过这样的经历:曾经最好的闺蜜,却是从别人口中听见她结婚的消息;曾经最好的哥们,却是在同学会上才能匆匆见上一面,人生路上,你会收获很多,但也会失去很多,有些人因为步调不一致,只能渐行渐远;有些人因为时空的谎言,只能成为生命的过客,著名的“邓巴数字”,就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你的人际圈子是有限的,你所能一下子反应过来的人名最多有148个,而能进入核心交往层的,却只有20个。
即使你们曾经不分彼此,即使你们曾经情深义重,但随着新人的涌入,旧人也只能离开,即使你再不舍,也只能说声再见,即使你再遗憾,也只能挥手告别。
过高的期望,是失望的开始,有些人走着走着就散了,有些人处着处着就淡了,有些感情,在你眼里是可以“两肋插刀”的深厚;有些感情,在他眼里或许只是“可有可无”的淡漠,有时候,对一段关系抱有过高的期望,往往就是你对这段关系产生失望的开始。
小松刚工作时,认识了同事小昕,小昕为人热情,走到哪儿,都带着初来乍到的小松,还总是会各种“提点”小松,让她避免了一些常规性的错误,小松也喜欢这个为人开朗的姑娘,两人慢慢从同事处成了朋友,甚至一起租了房子,有一次,小昕发高烧,小松赶紧请假,带着小昕看医生,尽心尽力照顾了她好几天,小松认为,好朋友就是在彼此最需要的时候,陪着、宠着、安慰着,但是,小松有一次重感冒,难受得下不了床,小昕只是说了一句“多喝热水”就匆匆出门了,这让小松心里存了芥蒂,认为自己的付出没得到回报,自己的好意全都付之东流,几天后,感冒是好了,但小松却渐渐疏远了和小昕的关系,后来,她和前辈无意聊起了这段错付的友谊,前辈安慰她:“小昕其实不是坏人,要不一开始也不可能尽心尽力帮你,只是你对她的期望值太高了,一旦她没按你想象的去做,你就会对她特别失望。”
心理学上有一个“投射效应”,是指我们在和他人相处时,总是希望自己的热情能有回应,自己的付出能有回报,自己对别人好,他也能对自己好,但是,人心却不是商品,并没有所谓的等价交换,与其高估一段关系,等着受伤,还不如放平心态,保持距离,给彼此一个喘息的机会,懂得体谅彼此的不易,一段关系才能走得更远。
其实最好的感情是:亲疏随缘,爱恨随意,周国平曾说:“对于人际关系,我逐渐总结出了一个原则,就是互相尊重,亲疏随缘”,诚然,舒服的关系,可遇不可求,长久的关系,可盼不可期,不知道你是否有那样的朋友,即使好久不见,但回首时,却发现他仍然在那里?即使相聚千里,但需要时,却发现他始终不曾离开。
我就是这样的,谁联系我,我就联系谁,谁不联系我,我就不联系她,生活本来就是这样,我们没有必要强求什么,得不到可能是我们命里没有吧,所以珍惜拥有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