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福临福临,有福天临;父皇说,他出生那日,永福宫里异象红光,法师说,将有贵人降世;父皇还说,他的福气随他的额娘,永福宫庄妃,那个日日跪在偏殿之外却不得进入的女子。
父皇的身体不好,脸色冰凉青白,也总是忧郁;于是有的话,他并不敢多问,事实上,问也 得不出什么答案……他只能看到,在父皇不忙的时候,会对着窗外,看那个据说是自己额娘的女子,长久的沉默,然后叹息。
这场景给了他深刻的烙印,以至于以后回想起这位父皇的时候,他也往往只能回想起这黯然沉默的侧影;而那渐渐模糊的面目,连同和他在一起的那些时光,都渲染成如水墨般忧伤的无声的黑白,这就是,爱新觉罗福临的童年……
那时候,记忆里唯一有色彩的,是每每夜深后爬起,窗外夜幕中灼灼零星的天灯,火热、温暖、明亮,却也不是夜夜都有,但每次见着,都感觉到由衷的开心和愉快。
这是个秘密,他只对十四叔说过……
那是个和父皇全然不同的男子,笑容温暖,眼神明亮坦诚,似有太阳的光华,像夜里的孔明灯一样;嗯,孔明灯,那是这位叔王告诉他的那些天灯的名字,他说发明他们的是古时一名才华卓绝的男子,他不会亲手拿起刀箭,但却是位英雄。
福临“不拿刀箭的英雄,啊,那一定是和皇阿玛一样!”
童言天真,脱口而出,惊出了一旁伺候着的小太监的一身冷汗;几乎是颤着嗓音提醒他:
小太监“九阿哥,慎言!”
那时候,父皇的病已经很严重了,秋日狩猎,叔伯们纵马英姿、箭驰如飞;十四叔更是个中翘楚,不仅是箭无虚发,更常一箭双兔、一箭双雁,每每穿目而过,据说这样可以最大限度的保存猎物皮毛……而他的父皇,却只是远远的站在观狩台上,目光清冷莫测;偶尔令侍者奉来弓弦,不上箭矢张成满圆,对准远处那个白马白甲意气风发的男子,倒真是旁人猎杀猎物般的专注……
但也仅仅如此,他不曾见他刀在手,箭上矢,偶尔比划指导一下他和几个兄弟,也很快头晕目眩气力不济;但所有人都对他很恭谨,就像三国故事里众人对孔明一样;他把这想法说给十四叔,那人的微笑便消失了,许久拍拍他的肩膀,说:
多尔衮“那是一样,也是不一样,九阿哥;也许要到你长大了,才能明白。”
那一日,云淡天高、草长鹰飞,是狩猎的好季节;那一天,他知道有一本书,叫《三国》,里面有“孔明灯”制造者和一群英雄的故事;父皇爱看,十四叔爱看,而自己的那位额娘,据说也很爱看。
那一年,九阿哥福临,快满六岁了!
作者备注:
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满语:ᡶᡠᠯᡳᠨ ,1638年3月15日-1661年2月5日),清朝第三位君主(1643年-1661年在位),清朝定都北京的首位皇帝。清太宗第九子,生母为孝庄文皇后博尔济吉特氏,出生于沈阳故宫永福宫。年号顺治。
福临六岁登基,由叔父睿亲王多尔衮辅政。顺治元年(1644年),清兵入关,入主中原。同年,迁都北京。顺治七年(1650年),多尔衮出塞射猎,死于滦河,福临提前亲政。面对全国出现新的抗清高潮,福临同大臣经过反复筹商,决定采取抚重于剿的策略,一方面实行"招降弥乱"的怀柔政策;一方面重新起用洪承畴经略湖广、广东、广西、云南、贵州等处。使局势逐渐好转,为日后进攻云贵,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顺治十年(1653年)为了恢复战乱破坏的农业经济,顺治帝采纳范文程等人的建议,设立兴屯道厅,推行屯田。顺治十四年(1657年),又积极鼓励地主、乡绅招民垦荒。对地方官员制定《垦荒考成则例》,按垦荒实绩,分别予以奖惩。同年,编成《赋役全书》颁布天下。这些措施,使濒于绝境的农业生产开始有了转机。
顺治帝对整顿吏治甚为关注,派监察御史巡视各地,惩治了一批贪官污吏。为了提高官僚机构的办事效能,顺治帝比较注意发挥汉官的作用。 到顺治末年,除东南沿海之外,全国的领土基本得到统一。
顺治十八年(1661年),顺治帝去世,终年24岁。庙号世祖,谥号体天隆运定统建极英睿钦文显武大德弘功至仁纯孝章皇帝,葬于清东陵之孝陵,遗诏传位第三子玄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