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明园为清代举世无双的皇家御苑,位于北京西郊海淀镇北面的一片平原上,距北京城中心十公里。其基址为明代懿戚李伟的故园遗址,在清顺治时赐其子康熙,后康熙又赐其子雍正,并亲自题名为“圆明园”,取“圆而入神,君子之时中也;明而达照,达人之睿智也”之意。圆明园始建于清康熙四十八年(17XX年),雍正三年(1725年)开始扩建,乾隆又加扩充,到乾隆九年(1744年)基本建成。此后的嘉庆、道光、咸丰三代屡有修缮扩建,并先后在圆明园东侧和南侧修建了长春园和绮春园(同治时改名万春园),共历时150多年。
人们习惯上所称的圆明园,实际上是圆明、长春、万春三园的总称,占地面积约350公顷,外围周长约10公里。园内共构筑园林景区140多处,楼台、阁、殿、轩、廊等建筑16万多平方米,比故宫还多1万平方米。园外西起西山麓,东达西直门,又广布十几处园林,可谓“园中有园,园外有园”。
圆明园系一座水景园,水面占全园面积一半以上。三园之间设门相通,平面图呈倒品字形,只以隔墙、甬道划分,而且水系相通。圆明园为风景点、小园林、景区三者的结合;长春园由一个大景区和一个小景区组成,辅以若干小园林和风景点;万春园则是利用水系连贯和某些枢纽部位建置风景点的方式将许多的赐园和私园组织成一个彼此联系的小园林集群。在山环水绕之中,共分布着123处景观,其中:圆明园69处,长春园24处,万春园30处。有些景观的命名,直接以水为主题,如“平湖秋月”、“苏堤春晓”、“三潭印月”、“曲院风荷”等,都来自于杭州的西湖十景;还有仿桃花源的“武陵春色”、仿庐山的“西峰秀色”、仿狮子林的“叠石迷宫”、仿瞻园的“茹园”、仿孤山放鹤亭的“招鹤蹬”等等。其造景的意境,多采取神话传说中的仙宫幻境,或仿历代著名山水画中的深山幽壑,或采江南旖旎多资的名园胜景,同时还兼取了国外古典宫廷建筑的特点,以园中之园的艺术手法,将诗情画意融化于千变万化的景象之中,汇集了无数天下胜景和名园的精华,成为当世罕见的园林集大成者,被誉为“万园之园”。同时,圆明园不仅有极为精美的陈设、装饰,还收藏和陈列着全国罕见的珍宝、文物、图书。
今天驰誉世界的颐和园只是圆明园外围园林的一部分,从而可以想象当日的圆明园是何等的宏伟和壮观。
咸丰XX年(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时,英法联军入侵北京。入侵者进了圆明园,见到庄严的大殿,辉煌的楼阁,幽静的园林,立即动手大抢起来。抢了金子、银子和镶有珠宝美玉的艺术品,而许多无价的瓷器和珐琅器,因太大不能搬走,竟被打碎。最后他们仍不满足,就对圆明园进行焚毁。公元1860年10月,一代名园终于在侵略者的火把下化为灰烬。清同治时曾下令对圆明园进行修复,终因财力枯竭被迫停顿。光绪26年(19XX年)八国联军侵入北京,圆明园再遭洗劫焚毁。故今日仅留圆明园遗址公园,呈现我们面前的确是一片废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