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读者安:
【池上罗马】系列的罗马的设定集,将包含【建筑】,【经济】,【军事】【文化】,【社会】【政系】六个个部分,将穿插在常规章节中。
之后也会一一更新相对应中幾,星群,金沙三国的设定。
至于为什么要用“池中”呢?还是等着各位自己找出答案吧。
作为人类仅存的四文明之一,罗马城作为首都在规模上位居第二,虽然比不上咸阳的恢弘大气,但其繁华程度,却是丝毫不落下风。
在遭遇外域种的入侵后,人类的些许习俗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就比如说建筑风格。
人类后后工业时代林立的高楼大厦皆尽在战火中消逝了。战火带走了它们,也带走了人类心中无限向上攀缘的贪欲。四国的建筑普遍适中,少有高过十米的普通建筑物。
低矮敦实,罗马城建筑的特色。帝国全境内,最高的建筑是罗马城轴心的万神柱,仅次于此的是大斗兽场凯旋门与罗马大浴场。住宅区与高度普遍适中。
但并不意味着,会影响到美观。
帕伦总工在重新规划罗马城区时,参考了古罗马时期的建筑特色,又融入部分实用性元素,以大理石作为内层结构,中层是抵御外域种的磁板,外部则融合异能科技的光学导向性材料与能萃底质(燃烧后留下的废渣),构建了如今恢弘而又壮美的建筑群——白霞。
立于高坡之上俯瞰罗马城,这座宏伟的城市会展现出一道白灿优雅的霞光,若恰逢黄昏晚意,那抹红晕洒下,只会更衬其温婉的柔美。而在戒备时期,街巷多数是空荡的,而此时罗马城建筑表面会将平日吸收的日光通过表体薄晶技术绽出具有特殊效应的亮银色,伴随而来的是圣洁的威武。
“白霞,恒古的光华,世界虽大,你若想去罗马。”这是著名诗人戈伏在观摩罗马再次落成后寄于诗篇中的慨叹。
罗马人曾经喜好以厚实的砖石砌墙,富有力量的刚性美,再糅以半圆形拱券,具备承重与美观双重作用。
除却拱券式结构的建筑,剩余的少数便是框架结构了,传统的几何句型构造,不以墙作为主要承重点,而是柱子。
罗马人重视柱子的使用,无论是多立克柱式(参照帕特农神庙的柱子)还是科林斯柱式(参照宙斯神庙),这些都是他们的选择,粗壮浑圆的支柱或质朴立体,或线条澄美,或精巧柔和,或刚猛烈然。
无论是方是圆,都错落有致得交织在一起,并没有直入云霄,而是以一种缓和的方式融合在了自然景致中,天与地,条条大路通罗马,齐壑相和的建筑与四横八纵的道路共同铺成这座富有艺术气息的国际性都市。
地区各行省的主要城市也是按照罗马主要规划方式修建的,但也会根据实际地形地貌进行微调。
帝国的核心是罗马,罗马的核心是万神柱。
帝国每征服与开拓一片土地时,都会在该地区的中心建立一尊万神柱,该柱的半径与高度取决于地域面积的大小与战略重要性。
拉文纳与罗马城的万神柱宽十米高百米,顶部燃烧金萃之焰。柱体本身带有强大的磁场,罗马帝国合金技术也是空前发达。在人类进入紧急状态后,可注入能萃,使各地的万神柱链接起来,形成强大的增益力场。
罗马浴场也是其别具特色的建筑,普及到了帝国的每一个城市,注入一定祈福之力的浴水无论以什么形式,接触到人身上,都会带来无与伦比的舒适感。这不仅是劳动者所青睐的休闲场所,权贵与军人们也热衷于在浴场里消磨午后时光。
罗马城的大浴场是整个帝国规模最宏大的。最大容纳量高达五万人。配备全套洗浴设施,精美的马赛克绽露着文化的兴盛,配套服务业也是体系完善。
再者就是大斗兽场了。
人们在古罗马斗兽场的原址上,利用新技术重新修补完善之,赋予其新的生命。
现如今的用处也是供罗马【角斗士】(启扉者,在【军事】篇详细介绍)进行训练与比赛。自然,政府也会出售观票。——这可比看电影有意思多了。
在整体布局上,罗马分外城和以万神柱为核心的内城两部分,内城是为罗马的中心地段,经济文化工业中心都规划秩序地坐落在内城里,至于为什么工业区可以置于内城内,【工业】篇会给出相应的答案。
至于外城,外城广布着各种自然景观,高档住宅区也多选址于外城,相应的,供人探索的【遗迹】也分布在外城之中(【军事】篇会介绍)所以在战略性上,内城与外城不相上下
诸多柔美元素杂糅在一起,但并不脆弱矫情,展现出来的确是欧洲古典建筑中“以刚克刚”的意境。在执政官图拉真有序地部署下,铸就了似若一座巨大军堡的罗马城。
内柔外刚,尚武韧强,包罗万象。
这是罗马浩瀚的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