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岁的儿子自杀后,时隔一年多,45岁的父亲徐世海卧底“约死群”救人的新闻又上了热搜,引发了广大网友的关注
他说:“自己经历过的痛,不想再让别人经历了”,网友们纷纷心疼这位父亲:“用自己的痛苦去救赎别人,这个父亲太伟大了,希望严厉打击这种群,真的太害人了。”
“这位父亲,让‘约死群’里的青年们能及时刹车,还有机会看到美好的世界”,儿子死后,他很长时间都无法接受,痛苦地一遍遍问自己:我的孩子明明那么优秀又懂事,怎么就走到了这一步?经历了丧子之痛,他卧底儿子生前常去的“约死群”,一边用余生救赎别人,一边试图找到儿子自杀的真正原因,但儿子的死,或许早就有蛛丝马迹。
把别人的孩子救了,自己的孩子却没救到,2020年5月11日,儿子浩宇出事前一天,徐世海正随救援队在黄河打捞一个老人,晚上回到家,浩宇还贴心地给他倒了茶,洗了衣服又拖了地,第二天一大早,有保安来敲门说:有个孩子从顶楼跳下来了,是不是你家孩子?徐世海跑出去,看到浩宇血肉模糊地躺在地上,穿着平时最喜欢的白衣黑裤,最喜欢的运动鞋“……抱歉,我对这样的世界已经厌倦了,我讨厌这个社会的现状,讨厌对这个世界的不满,讨厌我身边的一切,讨厌我自己活的像个傻X”,这是浩宇临死前给朋友发的信息。
没人知道这个17岁的男孩,死之前经历过怎样漫长的黑夜,体会到怎样的绝望,才走到这一步,徐世海的世界从那一刻崩塌了,很长时间都接受不了这个悲剧,在徐世海眼里,儿子1米86的身高,长得很帅,乐于助人,有艺术天分,个性阳光,跳楼前,他已经规划好未来,打算从事新媒体或设计行业,最让徐世海骄傲的是,孩子一直很理解他、很听话,徐世海始终想不通,那么懂事优秀的孩子,到底因为什么连命都不要了?为了追查浩宇的死因,徐世海翻遍了他留下的所有东西,查询了浩宇所有的社交媒体账号。
直到查到儿子常登陆的QQ,他错愕又震惊:原来,外表阳光开朗的小徐,早就加入了不少“自杀群”、“约死群”。
而他加入的普通游戏群、兴趣群、动漫群里,也常常出现与自杀相关的话题,他这才知道,自己对儿子的关注远远不够,“约死群”里面都是十几岁的孩子,他们聊的都是关于“死亡”的话题,而且有的还会结伴相约自杀:“活够了,真的够够的。”“死了才能解脱。”“我走了,你们来不来?”原来,儿子浩宇不知从何时起,早就陷入沮丧的低谷,自己却丝毫没有察觉,而这些“一心求死”的孩子大多和浩宇差不多年纪,这些死亡发言也深深刺痛了他,于是他“伪装成”年轻人,卧底进入“约死群”,只要有人发了“想死”的话题,他就马上加对方为好友,并设为“特别关注”,进行私聊,起初他的语气中免不了有些说教意味,经常被踢出群,为此,他开始学习网络用语,偶尔在发言时加上粗话,也会阅读研究青少年的心理书籍;甚至为了跟上潮流,还会去学校门口听学生的聊天,学聪明过后,他开始能够获得大家的信赖,也因此开启了“救人”模式,一次,有男孩在群里发了一句“再见”,便爬上宿舍楼顶,徐世海陪他聊了5个小时,凌晨4点,男孩的一句话才让他心安下来:放心,我想开了,就这样,他成为了一名“守望者”,每当有人想“跳下悬崖”,他都想拉一把。
有时他也会感慨:“把别人的孩子救了,自己的孩子却没救到。”
你眼中优秀的孩子,内心早已痛苦不堪,起初,徐世海将儿子的死归于“约死群”和那些黑色漫画,但随着在“约死群”里的深度埋伏和卧底,他越来越发现对于浩宇的死,自己或许难辞其咎,因为他发现,孩子们自杀的原因,除了校园暴力和性侵二者占小部分原因外,绝大部分是因为家庭关系:严苛的父母,被忽视的孩子,有一个在单亲家庭长大的14岁孩子,在母亲的严厉要求下,既要保证学业优秀,又要分担照顾弟弟的职责,尽管在外人看来,孩子已经非常优秀了,是个懂事的小男子汉了,但不管如何努力,得到的只有母亲的苛责,家庭突变、母亲苛责、青春敏感期、压力巨大……重重重压之下,这个年仅14岁的孩子顶不住了,想到了死,“我太没用了”,于是他离家出走想独自赴死。徐世海找到他的时候,跟他聊了6个小时,他一直在哭。
另一个孩子的经历更恐怖。她正在上高二,是大家眼里品学兼优的好学生,由于压力太大,精神崩溃,跪求家长和老师,让她请假休整。却没有得到任何积极回应,“你不就是在家等死。”她的父亲扔下一句寒彻骨的话,并断了孩子的生活费,满腔绝望之下,她开始怀疑人生,怀疑亲情,也有了死的念头。
要不是遇上徐世海,这个孩子或许已经不在人世了,2018年,谷雨实验室披露了一份研究报告——《中小学生自杀问题现状调查研究》,报告总结了中学生自杀的6大原因,其中家庭矛盾以33%的高占比,稳居榜首。而很多孩子的心理问题,归根结底也是家庭所导致的。
虽然与孩子朝夕相处,但或许你从未真正了解过自己的孩子,就像徐世海满世界找儿子的死因,却发现他对浩宇“也没有什么更深的理解”,在徐世海的记忆里,他和浩宇无话不谈,可浩宇在遗书中写道:“没有人愿意倾听我的废话,以至于后来我也懒得再去分享。”“所有人只在意我做了什么,那么,自杀这件事现在成真了,你们满意了吧。”“你们其实什么都不懂,还要装做我都是为了你好。”
3月10日,浩宇在QQ空间里发:“世界,晚安,”还配了一张让人看了特别心酸的一张图,暗示着浩宇有两张面孔,笑脸背后,暗藏着一张哭脸。
这个满腔是恨的孩子,留下的遗书签名是“I m just a joker.一个连自己都逗不笑的小丑。”徐世海说:“我不知道恨的是什么”。如果这也是浩宇,那么他认识的那个“阳光向上开朗的孩子”,又是谁?那个在家长眼里优秀、乐观、懂事的孩子,内心其实早已痛苦不堪,这并非个案,还有很多家长,直到孩子自杀后,才发现其实自己根本没了解过孩子。
一个18岁的高中生在与徐世海聊天的时候说:“父母总认为衣食无忧了,就没有什么好不开心的了,在他们的眼里,我的痛苦难受都是无病呻吟。”在自杀群里待得越久,徐世海越是发现:“现在的孩子早已不像我们当初了。孩子们不会再为一点零食、一块橡皮而苦恼,比起更好的物质生活,他们更需要父母的理解和尊重,”就像《务虚笔记》里有一段话:一个真正想死的人,不会再计较人们说什么。一个拿死说来说去的人,以我的经验来看,并不是真的想死,而是还在渴望被爱。
真正的爱,是我们的关系比对错更重要,知乎上有个热度很高的帖子:一个小女孩和父母一起生活在北京,但是她中考没考上北京的学校,不得已独自回到老家读高中,女孩在老家很孤独,各方面都不适应,她哭着打电话给妈妈说:我很孤单,很想和爸爸妈妈在一起,妈妈却说:我有什么办法?谁让你当初不好好学习的?这个时候说这些有什么用,多年以后,她对此事仍然心有龃龉,她也知道回北京读书不现实,但其实她只是希望妈妈能跟她说一句:“别怕,妈妈在。”其实对于孩子来说,真正让他们伤心难过的,不是他们遇到的挫折或者犯下的错误,而是遇到问题时父母的不以为意或冷嘲热讽:这有什么大不了的!当初我怎么告诉你的?现在知道后悔了,一个巴掌拍不响!先反省反省你自己,这只会让孩子觉得,父母是站在自己的对立面的,只会将亲子关系越推越远而产生孩子对父母的不信任感。
而他们想要的,不过是简单的一句话:别怕,爸爸妈妈跟你在一起!亲子关系中总会有冲突,发生冲突并不可怕,关键在于冲突之后如何修复关系,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聆听,并具备同理心,能够站在孩子的立场上去理解孩子,就像我一个跟爸妈关系非常好的朋友,跟我说过她小时候跟爸爸妈妈争吵后的经历,她说妈妈很情绪化,常常为了点小事就跟她吵架,但妈妈冷静下来后,都会主动来敲她的门,拉着她的手说:宝贝,对不起,原谅妈妈好不好?而每次和爸爸意见发生冲突后,爸爸会专门做她爱吃的菜来哄她,会笑嘻嘻地听她说她的想法,她已经不记得当初是为了什么跟父母吵架,但都记得父母愿意主动服软,主动聆听带给她的感动,孩子的世界并不如家长们幻想地那样简单,有些事大人觉得没什么,但是从孩子的角度看,可能天都要塌下来了,所以永远不要自以为是地以为:我的孩子一向很好,没有异常,处在崩溃边缘的孩子们,家长不知情的一句指责,或是自杀群里苦丧气氛的感染,都可能将他们推向死亡的深渊;但与之相反的是,当苦闷情绪缠绕孩子们的时候,父母耐心的聆听和劝导,或者只是一句关心,一切都会变得不一样。
当父母能够这样一次次地在亲子关系出现裂痕后主动向孩子伸出双臂,就是在告诉孩子,我永远接纳你,永远不会放弃你。
真正的爱就是,我们的关系,比对错更重要,只要你坚持这样做,你会发现,你的孩子会健康快乐地长大。
这一直都是默笙的教育理念,事实证明她是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