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情似水,好像是对一个人的赞美。
能做个温柔大方的人,也是很舒服的一件事。
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的温柔常常变了味。
有意见不能直接说、包容不满的情绪、心胸要宽广......
这时 “温柔” 不再是大方有力,而成了攻击性的压抑。
并且,也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关系。
一个压抑了攻击性的温柔的人,多半比较顺从,不会拒绝别人,也不会攻击别人。
而当带着这份温柔进入到亲密关系时,他们常常会不自觉地营造出一种氛围
“因为我太温柔了,所以你们要替我出头”
但这气氛的背后,其实隐含着一种微妙的攻击性转移。
我曾经见过一个新闻,一个女孩,性格温和,为人友善。
亲朋好友平时有事找她帮忙,大到借钱,小到去她家借宿,她一般都是来者不拒。
但婚后几年,她的老公却仿佛变了样,变得不近人情,攻击性越来越强,使得客人再也不上门了。
为什么会这样呢?
这是因为面对着外人的过度索取,她表面没有反击。
内心却压抑着愤怒、委屈、不情愿等一系列不舒服的感觉。
“ 温柔 ” 的本性使然,她没有力量当面拒绝,只能选择压抑这种感觉。
而背地里,她又会有意无意地把这份无力与委屈透露给她老公。
当她老公察觉到这份压抑和不舒服的时候,出于保护的本能。
会在无形中承接了这份愤怒,替她作出反击:
送她去单位给她壮壮胆子,替她拒绝借钱的亲戚……
这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她,也保护了夫妻两人的共同利益。这本也没什么问题,甚至很浪漫
但遗憾的是,柔弱的她始终无法与老公站在同一战线作出反击。
在这个过程中,她老公一人 承载着双倍的愤怒 ,变得越来越暴戾。
而当对方最后承载不了那么多情绪,把这份暴戾的部分指向她的时候,便成了残忍。
这会形成一种投射性认同
投射性认同是一种诱导他人做出某种特定反应的行为模式。
在攻击性的投射性认同中,越温柔的妻子,往往越容易诱导丈夫在关系中做出持续攻击。
就像我前面提到的这位女孩
一开始丈夫偶然把暴戾指向她的时候,她也是一副甘愿受欺负的模样,不做任何反击。甚至安慰丈夫
实际在丈夫眼中她表明了立场
“我是柔弱的,没有办法反击,我理解你为什么这样做,我允许你伤害我”
时间长了,她在对方心中关于 “柔弱、无能、愿意被伤害” 的形象也愈加鲜明。
在往后的日子里,丈夫便开始习惯性地攻击她、伤害她,并且不会觉得这有什么不妥。
反而觉得她是愿意承受这份伤害的。
在这样的关系中,两人都不好过。最后只能散场
为什么会这样呢?
这是因为,攻击性是人类的一种本能。
当遇到一些不如意的生活事件时,常常会令人产生委屈、愤怒、不情愿等内在不舒服的感觉。
这种感觉,往往会令我们产生一种破坏、毁灭的冲动,形成隐蔽的攻击性。
正常、合理地释放这份攻击性,非常必要。
首先,我们要先抛下这道温柔的枷锁,意识到攻击性是人类的一种本能。
提到释放攻击性,许多人第一反映是吵架、打架等暴力行径。
这其实,正是因为前期存在压制和隐忍,它才会走向这番激烈的形态。
那攻击性的最初形态是什么呢?
说白了,就是你内心不舒服的感觉。
不要怀疑自己的愤怒,也不要因为自己的愤怒而感到羞耻。
而是要学会去注意,去觉察:
你是在委屈自己吗?
是在忍耐吗?
是在压抑愤怒吗?
但凡这些不舒服的感觉被你压抑在内心里,不作表达。
它们日后都会形成隐蔽的攻击性,转移或投射给关系的另一方,去再度伤害你。
与其接受这种隐蔽的二次伤害,不如学着在当下,去释放自己的攻击性,形成 良性循环。
当然,在现实生活中,并不是每一次表达,都能换来对方的体谅。
甚至有的时候,表达完了还会引发新的矛盾或斗争。
也因此,很多人都不敢表达,或不习惯表达。
但我想说,那又有什么关系呢?
真正的表达,需要放下对外界的期待。
要知道,我们有表达的权利,别人没有体谅的义务。
我表达的,仅仅是我的感受,我的态度。
因为我想把这种不舒服的感觉从体内释放出来,以此来保护自己。
我表达了,我放松了,我也就解脱了。
至于别人怎么回应,那是他的事。
“ 我表达我的感受 ” 与“ 别人体谅我的感受 ” ,是两个独立的事情。
但至少,通过表达,我们能更加清晰地决定一段关系的走向。
真正的温柔,是建立在内心强大的基础之上的。
哪怕有人真的可以用温柔来对抗世间万物,那也存在一个重要前提,他的内心是坦然、舒适的。
优先尊重自己的感觉,为自己的感觉而活,才是和谐关系的最终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