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及过往,离岸的神色也柔和下来。只需要一点时间,他会让许清明记起来的。
转身离去,却没发现床上的许清明起身,看着他的背影。
许清明揉了揉脑袋,定了定神。开始细细地捋着思绪,刚才那个人给他一种熟悉的感觉,就像一直在他身旁的那个声音。
在他是许借问的那个世界里,说来可笑。那个声音也被他视作陪伴,很早之前,他就发觉了世界的虚无。
那个声音也更加坚定了他的想法,直到何处寻出现。
或许是因为何处寻是个散仙,法力修为尚且不够。许借问虽然被植入了许清明的记忆,但还有自己的独立意识。
只是这肉体是许清明的,他无法做出什么实质性的举动,只能细细观察着。
就在刚刚,他无意识地抬了抬手,发现许清明也随之抬手。
他意识到自己好像可以运用许清明的身体了,随之而来的是一些零散的记忆。
在这些记忆里,有的是他一个人靠在杏花树下独酌,有的是他与人比试。
不过这些都有一个共同点,他不是凡人。更像是一个法力高强的人,这点到和先前许清明随何处寻一同飞升连上了。
想要探索更多些,记忆却戛然而止。又揉了揉有些发胀的脑袋,终究还是沉沉地睡去。
毕竟这是人许清明的身体,还是得爱惜点。许借问觉得自己很有责任感,顺便把身体的控制权让了出去。
窗外曙光乍泄,许清明伸了伸懒腰。难得自觉地叠好被子,匆匆洗漱完后吃了个早饭。想起今日要去唐先生那里,今日他要讲学了。
这个年纪的孩子都喜欢玩,要想让他们静下心来在学堂好好听那些老学究的话,倒是不太可能。
不过唐先生的话,孩子们大抵还是愿意听的。 唐先生年青,和孩子们也能玩到一块。
先生讲学极有意思,他不论三纲五常,不讲礼艺春秋,不行繁文缛节。
最喜欢出些“悖论”让孩子们来辩论,这可太戳中许清明“离经叛道”的胃口了。
记得有次唐先生让他们论“人之初、性本善”这句话,有人道:“人之初,性本恶。”许清明却中立地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他引用了管子《论积贮疏》中的一句话:“仓廪实而知礼节”,他这般中庸的态度引起了先生的注意。唐先生让他接着说下去,他也不谦让。
“人性本善,故形容孩童用天真无邪,烂漫可爱。人性本恶,且看未经父母管教之孩童,能从顽皮淘气到顽劣不堪。这两种说法都有些偏颇,故我认为,人之初并无善恶之分。善恶皆可互相转化,只不过从善到恶更为容易些罢了。”许清明对着众人缓缓说道,唐先生也难得赞许地看着他。
这酒馆里长大的孩子,没上过几天学堂。虽然例证尚且不足,但这份思想确是独到。常人思想便是这个不对,那另一样必然是正确的。“此子可教”,唐先生欣然起身鼓起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