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
台上的朗诵还在继续,崔元青的呼吸却逐渐急促起来。
崔元青这篇文章,这篇文章……
刚才有人说不知如何评价他的文章是阿谀奉承,而此刻崔元青却实实在在不知如何去评价这篇文章。
待淮阳二中的朗诵结束,台下掌声依然热烈,只是不如刚才就是了——因为许多人根本就没听懂。
而评委席上的表现就完全不同,此刻别说是交头接耳了,整个评委席上静得可怕。
坐在这儿的怎么可能会是普通人,他们听完之后的感受和其他那些家长们大为不同。
好在评委们的点评环节放在了最后,否则这幅场景被众人注视着的话就有些微妙了。
台上的比赛还在继续,台下的评委们久久没能收回心神。
不知是谁说了一句“他们给的有稿子”,评委席上顿时又响起了一阵窸窸窣窣的声音。
崔元青从面前的一堆稿件中翻到了人家早就交上来的朗诵稿,看了眼名字——《劝学》。
崔元青从头到尾仔仔细细看了几遍,每看一遍他心中的惊骇就多了一分。
首先最直观的感受就是这整个是篇哲理散文,用文言所写竟丝毫不感违和。
能做到这一点就至少说明了作者不是个为了凸显高逼格故意拽文言的半吊子。
更让崔元青感觉震惊的是,这篇文章里面竟然还有好些个通假字!
这仿古仿得也太绝了,这个作者不仅不是半吊子,而且还是研究颇深的那种。
要只是这样也就罢了,对古文文言有研究的人也不少,除去这些表面现象,这篇文章最让崔元青喜欢的还是内容。
这篇文章通篇以“学不可以已”为中心论点,从学习的意义、作用和态度等多方面有条理层次的进行了阐述。
只是这样还不算,作者显然并不想要简单的说教,谁都知道那样的效果不好。
于是崔元青就发现,这个作者在详尽严谨的同事,又用了许多多样化的比喻去把这些深刻的道理给阐述清楚。
这种写作手法他当然清楚,修辞上被称为“博喻”,只不过他以往所见几乎都是用来作为辅助的景物描写,在这里却变成了说明事理的工具。
崔元青不禁睁大了眼睛,就连他也在这篇文章里有些意想不到的收获。
更绝的是,《劝学》的这些比喻不仅多,而且技巧够高。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
崔元青觉得这里有许多话都足以当成学习格言,甚至作为人生格言也不为过!
就是这么一篇道理深刻到如此境界的哲学散文,更难得的是其还如此的易读。
大量的比喻是一方面,整篇文章的句式整齐以至于读时朗朗上口是另一方面,而且作者有非常主意在排偶中适当夹进一些散句,就使得文气流畅而不呆滞。
就是这些风格特点,使得这篇文章如此易读。
虽然现场反馈好像并不太强,但这只是普通人第一遍听到后的反应,崔元青相信,如果让这些人再看几遍这篇文章,一定又会大为不同!
崔元青大才!
崔元青不禁感慨,而周围评委们看着他的眼神却有些古怪。
本来他们只是想做个顺水人情,毕竟谁也没想到会有人在这么个小比赛上写文章胜过崔元青。
可是《劝学》的横空出世让他们迷茫起来。
这些人并不傻,《劝学》不管是从立意、深度、文笔还是内容方面都可以说是完胜崔元青。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要保证事情按原计划发展,那就只能把黑幕拉起,可真的所有人都愿意这样吗?
顺水人情他们当然乐意做,可他们也同样爱惜羽毛。
现在的华国对弄虚作假那时深恶痛绝,他们都做到这个身份地位,怎么可能为了搭个人情就冒这么大的风险——
除非崔元青能做出些什么承诺,并且能打动他们。
很显然,崔元青也不是这样的人。
在读了许多年《劝学》后,他心中的激荡久久不能平静,现在他可想要比赛快点结束,他好去见一下这篇文章的作者。
夏亦秋好的,淮阳四中的表现也很精彩,接下来让我们用掌声请出各个学校的代表,上台接受评委老师的点评,以及公布最后的排名!
崔元青???
这就结束了?
他看得入迷,却把后面的朗诵都给忽略了过去。
而且当他回过神来后,却发现周围几位评委都在用奇怪的眼神看着自己,他终于意识到了那个问题的存在——
自己没能给惟德中学拿下第一,之前的种种宣传,学校的种种许诺,今天来的种种人物……
崔元青唉……
崔元青客观评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