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我们提到德国坦克的时候,往往会脱口而出德军坦克“虎式”最猛,因为它在1942年下半年服役初期,曾凭借难以击穿的装甲以及火力猛烈的火炮,让苏军束手无策。
甚至因为“虎式”这么难打,当时只要有苏军士兵,能够用某种方法干掉一辆虎式,就会被战友们公认为“牛人”,戴上“驯虎者”的尊号。
当战争结束后,依托“驯虎者”的努力宣传,“虎式”自然而然的成为普通军迷眼中的“德军”王者。但是当我们仔细翻阅二战德军所用坦克对应的资料时,不难发现单从数据上来说“虎式”并非最强者。
在“虎式”的脑袋顶上,还有个霸气外泄的“虎王”。决定要研发虎王的时间,其实跟“虎式”是同期的,二者都是在1937年由德国武器军备发展局提出。
理论上作为重型坦克的高低搭配使用,高的为“虎王”、低的是“虎式”。因为坦克重量决定其研发难度,1942年“虎式”得以抢先出炉,且做到了一鸣惊人,秒杀当时苏联全部坦克。
而也正是因为“虎式”的强势,在已经够用的实用主义思想下,“虎王”项目陷入了搁置阶段,直到苏联在1944年2月投入IS-2重型坦克,该坦克在火炮威力上大了“虎式”一圈。(“虎式”火炮88mm、IS-2重型坦克122毫米),直接致使“虎式”失去了苏德战场上的绝对优势。
为了确保在坦克领域上的技术领先,1943年德军在得知苏联研发IS-2重型坦克的情报之后,“虎王”项目得以全面重启,并跟IS-2重型坦克同期投入战场。
此时的虎王装备了“虎式88mm”火炮的改进版(德国坦克的火炮二战最高即为88mm),威力有着较大程度的提高,根据苏联军方的测试,若两辆虎王坦克进行射击测试,虎王自身火炮可以仅用1发就直接击穿虎王自己的炮塔前甲。
而虎王正面最厚的地方即炮塔前甲,其采用的是钢装甲焊接结构,最厚处达到了150mm,在实战之中苏联最猛的IS-2重型坦克是难以一炮正面解决虎王,因而在战场上那时的虎王坦克正面装甲几乎打不破。
所以清算战场上的“虎王”坦克残骸时,不难发现绝大多数“虎王”都是因侧面被集中而“牺牲”。但是遗憾的是,在虎王登上战场的1944年,在美国的帮助下,苏联和英国已经把战火全面烧向了德国本土。
德国本土日夜受到英国或者苏联的轮番轰炸,譬如鲁尔区这样的重工业区尤其被“特殊照顾”。所以在生产设备和资源有限的大背景下,虎王虽然威力大,但始终没有大规模的生产使用。
不完全统计截止战争结束,虎王仅生产了489辆,其中1943年3辆、1944年377辆、1945年107辆。如此规模的数量,根本夺不回战场主动权。
一辆虎王威力再大,面对美国10辆谢尔曼、苏联10辆IS-2重型坦克也得束手就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