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春华。
“死亡不是生命的终点,遗忘才是”
这句台词是《寻梦环游记》里的,我很久之前就想看了,这次是在朋友的再三推荐下观看的。
不出所料,很感人,也令人震撼。
人的一生有三次死亡。第一次是生物学上的死亡,人的呼吸停止、没有心跳,你无法再感受这个世界;第二次是社会地位的死亡,在追悼会上,亲朋好友们都来告别,那一刻被宣告了与这个世界再无联系;而第三次才是真的死亡,当世界上再没有一个人记得你,这是你便真的死去,这个世界的万物都不再与你有关。爱的反义词从来都不是不爱,直到现在我才明白,爱的反义词是遗忘。
似乎从很久很久以前,中国人就很忌讳死亡这个话题。生活里一旦说话碰到了“死”这个字,就像犯了大忌一般,旁人会对你使眼色让你闭嘴。
但我却一直很坦然,而且我很好奇死亡后的我们会去哪里,会发生什么事情,难道真的会升入天堂,或者下地狱吗。
我记得小时候特别清楚一件事,我小学四五年级的时候,早上起床洗完脸之后问我的奶奶,人死后会上哪里去。
奶奶很惊讶,没有直面回答我,反过来问我想这些有什么用。
但我却一直在想这个问题。
我死之后会有人记得我吗?
这个世界会有怎样的变化?
很多很多的问题出现在我大脑里,让我不得不停止继续往下想。
这真是件很可怕的事情,自从那以后,我每隔很长时间都会想想这件事。
想的时候会让我瞬间变得清醒,让我明白现在不是胡思乱想的时候,而是该抓住时间,好好生活。
有个例子我听过很多次,一个人得了重病,要不就是在医院里接受治疗直到死亡,要不就是放弃治疗继续像没得病一样继续生活。
我问过我的妈妈,如果她是那个人,她会怎么选择。
她跟我说:“我肯定接受治疗,人啊,现在没到那时候所以会选择后者,但是一到真正面临生死时,那种求生欲会瞬间出现的啊。”
我懂妈妈说的,也想到一句话:“原来只有当危难降临的时候 敢于表达的勇气 才是最珍贵的”
但是如果我是那个人,我一定会放弃治疗的,与其在医院受尽折磨还不如好好和家人朋友告别,做一些还没来的及做的事,不给自己留下最后的遗憾。
峰终定律,是诺贝尔奖获得者、心理学家丹尼尔卡尼曼总结,他研究发现人对一段体验的评价是由两个因素决定的,一个是过程中的最强体验,一个是结束前的最终体验,过程中的其他体验,对人们的记忆几乎没有影响。
而如果我作为那个得了重病的病人,整天在病房里度过余下人生的日子,那么我最后对我的人生定是绝望且充满遗憾的。
但是如果我选择后者,好好的再跟家人聊聊天,回忆往事,和朋友们谈心让他们放心。我们在回忆完我们的一生后,会有一种感动与温馨,不管我们这一生成功与否,短暂或漫长,都是我们自己选择的路,每次的经历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一段感情都是真挚的。
所谓死亡,对我们来说都是必经之路。我们能做的就是遵从本心,学会放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