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文历法
中国素来重视天文历法,不仅仅是中国古人对于皇权有着“受命于天”的理念,还对于农业生产有很强的指导意义。明朝比较有代表性的例如:明朝组织人力物力财力于1383年新建观象台;1493年又造有模拟天体运动的浑天仪;即便是到了明朝末年1634年,大明王朝风雨飘摇,依旧编纂完成了《崇祯历书》一书,值得注意的是,书中对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做了简单介绍,并对其中内容做了大量的引用。
二、农学医学
中国是一个有着优秀传统的农业大国,历来受到统治者的重视,一个以农业为本的国家,农业自然成为科学技术发明的一个突出热点,尤其是大明王朝更是如此。俞宗本完成《种树书》、朱橚著成《救荒本草》、喻仁与喻杰共同完成《元亨疗马集》、赵蛹写成《植品》等,值的一提的是1628年徐光启完成《农政全书》,该书是的重要意义已被编入中学的历史教科书中,早已熟烂于心此处不再赘述。;另外由于新航路的开辟,东西方文化的交流逐渐加强,美洲的大量作物呗引入我国,例如番薯、玉米等对我国农业的发展与进步,缓解人口压力等起到了重要的推进作用。
中医是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宝库,中医的最初形态与巫术相关,可以说是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渐从“巫”的观点中脱胎而来,但却在神州大地上逐渐生根发芽,并治愈了很多病人,创造出许多医学奇迹,中医如今仍是我国医学传统的重要瑰宝,并得到西方发达国家的重视,即便是一剂药方,有时流入欧美国家也会成为他们研究学习的热点,一时大有“洛阳纸贵”之象。在中医方面的作出重要贡献的人物有杨继洲的《针灸大成》、陈实功《外科正宗》、张景岳的《类经》、吴游性的《瘟疫论》等等。
在中药学方面突出的人物及其代表作莫过于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一代医学大家,医者仁心,通过毕生的追求,为解救民众的痛苦,大有神农尝百草的牺牲精神,独立创作出举世瞩目亦令后人敬仰的《本草纲目》。该书的影响力也已超出我国一国范围,对于韩国与日本的医学发展也产生的重要推动作用。
三、地理学
我国地形复杂,地域景观差别较大,而且我国文人墨客又素来重视闲游,三五知己相伴,寄情山水,成为迁客骚人中间十分流行附庸风雅之事。在此情况下,对于地理志等方面的研究与整理也逐渐兴盛起来。如顾炎武始著有《肇域志》、徐宏祖写成《徐霞客游记》。另外由于郑和几下出海远洋,加强与周边及世界的联系,1425年,郑和航海图完成。
四、化工
化学工艺此时也成为明朝科技成就的重点之一。今天的矿井开采大多采用爆炸方式,此法即可追源至明朝的火爆法采矿发,另外1637年,宋应星完成了《天工开物》一书,该书被称为“百科全书”式的著作,其中包含很多近代化学的概念。
五、科技发展的特点与突出成就
通过上述研究我们发现,明朝的科技成就往往与人民群众的劳动生产有巨大关系。明朝也是我国封建形态发展较为成熟的时候,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带有总结性质,此外,根据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我们可知所有的科技发展的原动力必然来自生产发展的需求与经济的支持。另外明朝在兵器的改进上、数学的运算上、航海技术的提高上等方面也取得了相当可观的成就。
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总结了我国古代药物学成就,丰富了我国药物学宝库,在世界医药史上占重要地位。
宋应星的《天工开物》对我国古代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进行了全面总结。被誉为“中国十七世纪的工艺百歼全书”。
徐光启的《农政全书》全面总结了我国古代农业生产先进经验,技术革新和作者对农学的研究成果。
明朝的科技成就:
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总结了我国古代药物学成就,丰富了我国药物学宝库,在世界医药史上占重要地位。
宋应星的《天工开物》对我国古代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进行了全面总结。被誉为“中国十七世纪的工艺百歼全书”。
徐光启的《农政全书》全面总结了我国古代农业生产先进经验,技术革新和作者对农学的研究成果。
建筑成就:
明长城
北京城
文学艺术成就:
罗贯中的《三国演义》
施耐庵的《水浒传》
吴承恩的《西游记》
汤显祖的《牡丹亭》
明朝的城市规模
明末清初的战乱,曾使一些城市受到破坏,但在清朝前期就得到了恢复,此后又得到了较快的发展。特别是东南沿海地区、江南地区、南北大运河沿岸的城市发展更快。东南沿海地区的广州、宁波、福州、泉州。江南运河沿岸的杭州、苏州、常州、无锡、镇江(京口)和江北大运河沿岸的扬州、淮安、徐州、济宁、聊城、临清、德州、天津、通州等城市的发展,都超过了明代。除了东南沿海地区、南北大运河沿岸的城市之外,内地各省的省会等城市也得到了发展。我国近现代的城市,绝大多数都是在清代发展起来的。其中,清代最著名的八大工商业城市—北京、江宁、杭州、苏州、广州、汉口、扬州、佛山,至今仍然是全国的或地区的中心城市。
明清时期随着工商业的发展,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主要表现为城市扩建和人口的增加两个方面。一三六八年朱元璋建立明王朝,定都应天府(今南京城)。应天府城规模宏大,有外郭城、应天府城、皇城和宫城。外廓城扩大为一百八十里,共有十六座城门。应天府城,城周达六十七里,南北达二十里,东西十一里多。是当时全国第一大城市(当时,北京在其次),也是世界第一大城市(当时,巴黎城在其次)。永乐十九年((1421年)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北!京有外罗城、内城(皇城)、宫城(紫禁城)。内城周长四十里。外罗城从内城西南角起,绕内城城南到东南角止,全长二十八里。另外还建有天坛、地坛、朝日坛、夕月坛。
清朝沿用明代北京城规模,基本未变,只是增建和重修了故宫中的一些大殿以及午门、天安门。虽然明清时期的北京、南京规模宏大,而且其规模是由明清两代城市经济文化的发展逐步充实起来的。如南京在清代乾嘉年间仅从事丝织业的“不下千数百家,。乾隆年间,全城户数八万有余,人口达四、五十万。北京城里,在明代就形成了繁华热闹的灯市、花市、菜市、书肆。在清代,有人群熙攘,商店栉比的商业区大栅栏,热闹非凡的菜市口,小市繁荣、娱乐场所众多的天桥,书肆最盛的琉璃厂。但是,还不能说北京、南京的规模是直接由工商业的发展决定的,应该说这两个城市的规模主要是由作为都城的地位决定的。除北京、南京以外的其他城市的规模扩大和人口增加,绝大多数是由工商业的发展,水陆交通的发展所决定的。如扬州,在明代大运河杨通、槽运发达、南北经济文化交流发展的促使下,在旧城东边,靠近运河沿岸,增筑了新城。到了清代,由于“四方豪商大贾,鳞集糜至。侨寄户居者,不下数十万。”
这个数字但用这个记载来说明清代扬州城市的发展与工商业发展,交通便利的关系,则是可以的。苏州自春秋吴王阖间时由伍子尝土选址建城至明清时期,其城池的范围没有大的变化,大致是“衡(横)五里,纵七里,周环则四十有五里”。但是,该城人口数量,在明清之际则随着工商业的发展,大有增加。到乾隆年间,“郡城之户,十万烟火”。这个记载较实际情况有所夸大,但也反映了明清时期苏州城市人口数量,确实是在不断增加着。到嘉庆二十五年时,城内人口数量已达到五十多万。
明清时期的杭州城,是在元末改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南宋时被割在城外,而又不够发展的东城区,在明清时期被络入市内。明清时期因东城向外拓开三里而构成东城区,发展成为手工业者居住的人口稠密区。到了清代,“群工匠多家东城”,“杭东城机杆之声,比户相闻”。清代康熙年间,杭州城“广裹十里”,有十万多户,五十多万人。根据我的考察,这个户数目也夸大了,只能作为户口不断发展的形容来理解。汉口在明清时期发展较快,工商业十分繁荣:“商贾之牙侩,丝帛之肆,鱼米之市魁,肥其妻子,雄视里闸,下至百家技艺,土木食工,……趋利于阛闠者”,“距相错,踵相接”。在乾隆初年,汉口有“户口二十余万”。临清砖城建于明代初年,由于地处南北大运河潜运的交接点,又是南北货物的主要集散地,还由于明清两代修造皇城、紫禁城、十三陵陵寝和东陵、西陵陵寝用的砖绝大多数为临清砖,故临清制造和运输临清砖也是促使其发展和繁荣的因素之一。临清还生产特种丝织工艺品哈达.清代临清城市人口最多时,达四万多人。
但就其商业发达情况来讲,当时临清已发展为跨坟、卫二水的一座大商业城市,号称小天津卫。运河沿岸的淮安,在明代中叶扩建了新城,清代又在淮安新城附近形成了河下镇。再如东南沿海城市广州,在明清两代获得迅速发展,到鸦片战争前夕,有个外国人说:“有机会到达广州,走过它的街道,看一下各街道熙攘的情景的人,就会认为此城人口绝不会少于一百万人。”是过分夸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