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妃立后
雍正十二年春季的选秀中,镶蓝旗讷里佐领下、原任佐领讷尔布之女被指婚于宝亲王爱新觉罗·弘历,为侧福晋。及后,由钦天监根据八字算日子,即所谓“择吉”,决定在八月十二日巳时送妆奁,行初定礼,赏宝亲王侧福晋之父讷尔布染貂冬冠一顶等物,赏侧福晋之母镶有两个珍珠的金耳坠三对,赏福晋父母四成色淡金十两,银七百两等物[37] 。十一月初八日(1734年12月2日)正式娶进,新娘卯时上轿,正未时梳头,行走均朝西南方向。婚礼后,侧福晋随宝亲王向雍正帝及其后妃行礼[36] 。
雍正十三年(1735年)八月二十三日,也即那拉氏入潜邸九个月后,雍正帝驾崩,皇四子弘历继位。在雍正十三年乙卯九月二十四日(1735年11月8日)那拉氏被封为妃,暂称为“那妃”。雍正十三年十月二十九日(1735年12月12日),乾隆将位于花甲寺胡同的舒库入官之宅邸一所共四十二间,赏给她的父亲原任佐领讷尔布,档案可知她家原本住在河槽沿东。
乾隆元年丙辰五月(1736年6月9日—1736年7月8日),据《内务府造办处档案总汇》记载,乾隆帝下旨赐匾”德洽六宫“于储秀宫,”令仪淑德“于永寿宫,又”著收拾景仁、承乾、钟粹三宫,用买尺七方传七千叁百八十六块......",据《故宫100》介绍,那拉氏曾为承乾宫主人,推测乾隆初年那妃居所或为承乾宫。最迟到乾隆九年甲子十二月(1745年1月3日—1745年1月31日),娴妃搬进翊坤宫。
乾隆二年十二月初四日,行娴妃册封礼;其封号“娴”在内务府《鸿称通用》中记载的满语是“elehun”,意为“安和的”,“恬静的”。在所有已知年龄的高宗后宫中,那拉氏是最年轻的妃、贵妃、皇贵妃。[35]
乾隆十年乙丑正月二十三日(1745年2月23日),那拉氏被晋封为娴贵妃;十一月十七日行册封礼。
乾隆十三年戊辰三月十一日,弘历的元后孝贤皇后病逝,中宫皇后的位子出现空缺。三月二十二日,乾隆下令将养心殿西耳房的装修挪到东耳房去,也就是说最晚于此日乾隆敲定了继后的人选(东耳房是皇后住处,西耳房是贵妃住处,东西围房是嫔妃住处)。同月,那拉氏手中增加三名宫女,接近皇后标准。四月十二日,部分低位妃嫔如陆常在、那常在(即后来的庆妃、颖妃)等已经内部晋升为贵人[34] ,推测同日那拉氏进为皇贵妃。四月十四日(1748年5月10日),娴贵妃侄子、佐领讷苏肯授三等侍卫及乾清门行走[39] 。四月十六日,东耳房内挪得装修讫,根据《清宫内务府造办处档案总汇》记载,此后东耳房内的所有陈设做了一系列改动。四月二十日,那拉氏已经在内部档案里被称为皇贵妃,二十一日,乾隆帝从雍和宫出发前往静安庄阅视工程。那拉氏以六宫之首的身份携其他妃嫔随行。六月二十一日,孝贤皇后丧满百日。二十二日,军机处呈进所拟册立皇贵妃谕旨,乾隆帝朱笔改册立谕旨后,批示明日再述。

共2张
《清代雍和宫档案史料汇编》
七月初一日(1748年7月25日),乾隆帝正式下诏宣示那拉氏为继任皇后。因尚在先后丧期,乾隆帝参考明太祖李淑妃、郭宁妃相继摄六宫事,顺治十三年清世祖福临册封董鄂妃为皇贵妃时曾颁诏天下、“典至崇重”,先为那拉氏创设了“皇贵妃摄六宫事”这一头衔,赐予皇贵妃接受中宫笺表、颁诏天下的尊荣,令“(册封礼毕)上御太和殿受贺。颁诏天下。嗣后遇三大节。及庆贺大典。三品以上大臣官员、进笺庆贺”;笺表是外臣每逢年节庆典进给皇后的贺文,有固定的格式,自诞生以来就是皇后专属的权利,“贺笺授之,此半皇后矣。”[16] 因为后宫女眷一般不能为外界所知,只有皇后作为国母可以接受外臣的贺表,诏告天下。纵观明清两代,也仅有乾隆帝继后那拉氏和顺治妃董鄂氏两位皇贵妃在册封时享有颁诏天下的尊荣[46] [47] 。乾隆又令贵妃、妃、嫔、王妃公主命妇等都在册封礼后给皇贵妃行礼[17] ,确立了皇贵妃作为内外命妇之首的地位。通常情况下,皇贵妃属于嫔妃的一阶,因此贵妃等无需向皇贵妃行礼,内庭嫔妃向皇贵妃行礼,这在清代尚属首次。[45]

共2张
为庆贺册封摄六宫事皇贵妃所进的笺表
七月初十日,皇贵妃之侄讷苏肯被赐予油坊胡同(今灯市口北巷)的官房一处。[40] 次日,皇贵妃等位前往雍和宫,随行的有翊坤宫茶房太监等,而按清宫制度,只有皇帝、太后和皇后会配备专属的茶膳房。因为在此之前还未有出身于下五旗的皇后,七月三十日,乾隆帝又将准皇后那拉氏一族由满洲镶蓝旗抬入满洲正黄旗[41] 。乾隆十四年,乾隆帝下令提升后宫的仪仗规格,改皇后、皇太后仪仗名为仪驾、将皇贵妃准用明黄仪仗写入会典并增加了仪仗数量[50] 。此前的大清会典规定:皇贵妃、贵妃仪仗相同,都只能用金黄色[49] 。除此之外,乾隆还命人重新修缮了皇贵妃所居的翊坤宫,添建屏门影壁一座(即今见“光明盛昌”屏门)、地平暖床三十四张,描金佛龛三十六座等等,据《奏销档》载,这次工程“实查销算银四千一百二十一两七钱三分三厘,除用旧料抵销银九百十八两二钱九分二厘,净销算银三千二百三两四钱四分一厘,赤金十二两三钱五分四厘。” 种种资料表明,此时的那拉氏风头正盛,在宫廷中受到了相当的优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