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种是“腹有诗书气自华”的诗人派解说,出口成章,一场比赛的解说就奔着满分作文去了 。
“容颜如玉,身姿如松,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这段描述羽生结弦2018年平昌冬奥会表现的解说,把中式文言和花滑结合在一起,别具一番古典韵味。
“命运对勇士低语:你无法抵御风暴。勇士低语回应:我就是风暴。”抛掉略显笨重的歌颂式词汇,这样一句看似置身事外的话反而更有冲击人心的力量,让即使不了解花滑的人,也能或多或少地感受到运动员激扬向上的精神面貌。
好的比赛集观赏性、刺激感和体育精神于一身,也需要有高水平的夸奖来匹配。
乒乓球男单决赛,马龙战胜了小九岁的樊振东,成功卫冕。他把手举过头顶,比了一个大大的爱心。
解说员的“一个时代的开启,它不会轻易地落下帷幕”,就是此刻的最佳画外音。
每个时代的集大成者,都注定不易。正如解说传达的那样,漂亮的离场并不只是在巅峰时期退役,也有绝地求生,也有从零开始。
在颁奖典礼上,镜头给到了一旁观礼的罗斯科夫和波尔。解说道出了竞争对手的另一面,“这几十年也正是有这些对手和我们共同促进,因为对手永远是我们的另一只手”。
而从樊振东身上,我们也看到了国乒代代相传、生生不息的底蕴所在。
“尽管今天依旧没有能够翻越马龙这座高山,但是也请樊振东回头望望,这一路走过来都是风景。”
这届奥运会上,诗句、古言这些优美的中国话,为紧张刺激的赛场增添了一抹更为深邃悠远的氛围感。
射击场上,“00后”杨倩夺下首金,“除却君身三重雪,天下谁人配白衣”的解说一下子就把舍我其谁的气势拉满。
孙一文在重剑比赛中一剑封喉,解说化用古龙的诗句,用一句“一剑光寒定九州”把夺冠的瞬间点燃。
男子双人3米板,谢思埸王宗源携手站上最高领奖台,“丈夫未可轻年少”说尽了少年郎的意气风发。
两个还没有成年的小姑娘陈芋汐和张家齐,在女子双人十米跳台决赛中一路领先成功摘金。
解说的一句“雏凤清于老凤声”,胜过千言万语,已是对两位小将的最佳注解。
在专业客观的解说之外,解说员有时也会适当流露出个人化的一面。
这不仅不会影响解说本身的观感,甚至还会使比赛更具感染力。
在中国队优势项目跳水上,中国的施廷懋和王涵几乎没有悬念地拿下女子双人三米板金牌。
比赛全程里唯一的波动时刻,是解说员哽咽地说起她和王涵的渊源。
“2009年,我记得当时在意大利的罗马,我在现场转王涵的比赛,那是她第一次代表中国队参加世界级的大赛。但是当时18岁的小姑娘,现在要一直熬到30岁,才站到奥运会的舞台上”。
施廷懋和王涵的脚上缠满绷带,我们无法从表情上读出她们的内心活动。从解说口中,才得知这背后是动辄十年的蓄力。
不轻易展示辛苦,也不标榜努力。
解说的一句话举重若轻,把所有的敬意凝聚在了这段简短的往事回忆里。
有些解说既不是“教语文的体育老师”,也不走温情路线,而是以比参赛选手还振奋的精神见长。
赛艇女子四人双桨决赛上,中国队以明显优势夺冠。
解说员在看台上激情澎湃地讲解着。
“最后两桨!我们赢了!我们赢了!中国姑娘们赢下了这枚金牌!”
屏幕前的人听了,也忍不住想站起来为奥运健儿喝彩。
这让人想起13年前的北京奥运会,中国首次在赛艇项目上站上最高领奖台。
解说员的激动、投入和热爱,隔着屏幕也感受得到。
或许具体的成绩、比赛项目会忘,但全情投入、和解说共享胜利的那种热血感永远被珍藏。
当热血竞技与贴切有力又不失丰沛情感的解说词相遇,观赛便在视觉体验外多了一层听觉上的享受。
看得不止比赛、听得也不止解说,眼里有永不言弃的奋斗精神,耳朵里有成绩之外的共情诉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