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至1996年,清西陵文物管理处对端亲王园寝进行了全面的修缮。其中1994年7月20日经文物主管部门批准,对中间的端亲王墓进行了发掘清理,地宫的情况大致如下:有石门一道,两扇门向外开,每扇石门面宽94.5厘米,高182厘米,厚26厘米。石门外191厘米远处有一道挡券墙,城砖成砌,墙面阔197厘米,高187厘米,厚98厘米,在石门至挡券墙之间的地上有被倒出的骨灰一堆,同时发现石门上有一个铁锲子。据分析,门是向外开的,门关上后,自然不能再用自来石支顶,很有可能这个铁锲子是用来固定石门的。如果事实确实是这样的话,就应该有两个铁锲子。另一个可能早年遗失。门内墓室面阔160厘米,进深176厘米,高177厘米,四壁及顶部皆用条石成砌,无任何装饰浮雕。靠北墙有一座长方形的石须弥座,此为宝床,面阔81厘米,进深96.5厘米,高35.5厘米。座的上面有一个圆形槽,据分析,此槽是放置骨灰坛用的。槽内正中为金井,金井口直径为9厘米,骨灰坛早年被盗走,骨灰被倒在石门外,由于地宫早年被盗,没有发现随葬品,据分析,早殇皇子一般殉葬品很少甚至没有。
另外两位皇子的地宫没有发掘清理,内部情况不详。据推测,其规制,葬式,现状应该与端亲王墓相似。这还只是一种推断。端亲王墓地宫发掘清理后,没有开放。为了保护地宫,在地宫口外设置了木罩实施封闭保护。
端亲王园寝始建于乾隆登基后,完工于乾隆二年年底。端亲王重新安葬后,乾隆每年中元,岁暮致祭。
关于端亲王弘晖、怀亲王福惠(生母敦肃皇贵妃年氏)、皇三子弘时园寝的特殊性分析
1、按《大清会典》,和硕亲王园寝,享堂五间,建碑亭一座。而端亲王弘晖、怀亲王福惠二王园寝均未享堂三间、无碑亭之设。在康熙年间,清廷曾规定:凡皇子初殇,皆备小式朱棺,袝葬于黄花山园寝,唯开墓穴平葬,不封不树。康熙皇帝的35位皇子,有15位早殇,均未追赠爵号,也未给他们建坟立碑修园寝。他的皇十八子8岁殇,葬入景陵妃园寝内第三排东数第一位,地面上无任何痕迹,1978年挖苹果树时无意发现这个秘密,墓穴为砖池,内有一小型朱棺,池上用条石绷盖。弘晖、福惠虽然也是幼年夭亡,但毕竟已封为亲王,加之时代已到了乾隆年间,满族汉化程度更深,如果仍不封不树,也有损亲王体面,有伤国体;如果将早殇追封的亲王按成年亲王一样对待,似乎也有些不妥。所以才出现了低于标准规制的端、怀亲王园寝。
2、丧制的火化本是清朝满洲风俗,清朝初期至顺治末年仍沿用火化。由于受汉族文化土葬习俗影响,到康熙初年就有所改变。死于康熙十三年的孝诚仁皇后就未采用火化,开始使用棺椁土葬,以后沿袭不替。就连早殇皇子也用小式朱棺殓葬,死于康熙四十三年的弘晖仍用火化。不过,康熙皇帝的朱批提到康熙的皇贵妃(孝懿仁皇后佟佳氏)皇八女也用火葬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