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境轩读画记》云: 王尝得端石砚,山名曰紫琼岩,因自号紫琼,薨后且用以为殉。所作山水花卉能台石谷、南因为一手,本朝宗藩第一。
轶事典故编辑 播报
允禧与郑板桥的交情,在二百余年的清史中,可以说是一个奇迹!堂堂郡王与一小小县令相知相敬,终成莫逆,实在令人费解,但这却是载之有据的事实。二人初识时,允禧年仅15岁,郑板桥已33岁,可称忘年之交。
十载寒窗的郑板桥,为了取得功名,曾三次进京,即雍正三年(1725)、乾隆元年(1736)、六年(1741),并与允禧谋面。他在《板桥自序》中表白说:“紫琼崖主人极爱惜板桥,尝折简相招,自作骈文体五百字以通意,使易十六祖、傅雯凯亭持以来。至则袒而割肉以相奉,且曰‘昔太白御手调羹,今板桥亲王割肉,先后之际,何多让焉!’”颇以为荣。《郑板桥集》中提及有关允禧的诗词、序文等达十次之多。“郑集”问世,允禧题诗赞扬有加:“高人妙义不求解,充肠朽腐同鱼蟹。此情古人谁复知,疏凿混沌惊真宰。振枯伐萌陈厥粗,浸淫渔畋无不无。按拍遥传月殿曲,走盘乱泻蛟宫珠。十载相知皆道路,夜深把卷吟秋屋。明眸不识鸟雌雄,妄与盲人辨乌鹄。”
乾隆七年(1742)春,在慎郡王的转环下,郑板桥被任命范县令。将赴任,与允禧唱和惜别,作《将之范县拜辞紫琼崖主人》诗,有“红杏花开应教频,东风吹动马头尘。阑干苜蓿尝来少,琬琰诗篇捧去新”之句。允禧亦有《送板桥郑燮为范县令》答诗:“万丈才华绣不如,铜章新拜五云书。朝廷今得鸣琴牧,江汉应闲问字居。”最后并嘱板桥“驿递诗筒莫遣疏”。板桥在别后呈慎郡王《玉女摇仙佩》一词中真情袒露自己的心绪道:“一别朱门,六年山左,老作风尘俗吏。总折腰为米,竟何曾小补民生国计?”他也曾画兰遥赠允禧,且题七绝一首寄意:“山中觅觅复寻寻,觅得红心与素心;欲寄一枝嗟远道,露寒香冷到如今。”抒写思念之情。
乾隆十一年(1746),板桥自范县调署潍县后,曾寄书慎郡王,郡王得书即赋诗赠答云:“二十年前晤郑公,谈谐亲风古人风。东郭系马春芜绿,西墅弹棋夜炬红。浮世相看真落落,长途别去太匆匆。忽报双鲤垂佳贶,烟水桃花万里通。”(《喜得板桥书潍县寄到》,见1984年《文物天地》第二期,徐石桥先生珍藏),可见二人友谊之绵长。
爱新觉罗·胤祜 (1712年1月10日—1744年2月12日),清朝宗室,康熙皇帝第二十二子,雍正帝异母弟,康熙五十年(1712年)辛卯十二月初三日酉时生,母为谨嫔色赫涂氏,员外郎多尔济之女。
原名胤祜,清世宗登基后,众兄弟避帝讳,皆将名字中“胤”字改为“允”字,胤祜遂改名为允祜。
雍正八年(1730年)二月封固山贝子;雍正十二年(1734年)二月晋多罗贝勒。
乾隆年间一直总理三陵(顺治、康熙、雍正三位皇帝的陵寝)事务,政绩卓著,反映并解决了不少三陵周边的贪污、盗窃、陵园失修事务。
乾隆九年(公元1744年)正月初四日卒于任上,年三十三岁,谥曰恭勤。乾隆帝为次痛悼不已,几番追思。死后由长子弘昽降等承袭固山贝子爵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