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初三年,余朝京师,还济洛川。古人有言,斯水之神,名曰宓妃。感宋玉对楚王神女之事,遂作斯赋。其辞曰:
一(女)黄初三年,我来到京都朝觐,归渡洛水。古人曾说,此水之神,名字叫宓妃。因有感于宋玉对楚王所说的神女之事,于是作了这篇赋。赋文云:
洛神: 传说古帝宓(fú)羲氏之女溺死洛水而为神,故名洛神,又名宓妃。
黄初: 魏文帝曹丕年号,公元220—226年。
京师: 京城,指魏都洛阳。
济: 渡。
洛川:即洛水,源出陕西,东南入河南,流经洛阳。
斯水: 此水,指洛川。
宋玉对楚王神女之事: 传为宋玉所作的《高唐赋》和《神女赋》,都记载宋玉与楚襄王对答梦遇巫山神女事。
余从京域,言归东藩。背伊阙,越轘辕,经通谷,陵景山。日既西倾,车殆马烦。尔乃税驾乎蘅皋,秣驷乎芝田,容与乎阳林,流眄乎洛川。于是精移神骇,忽焉思散。俯则未察,仰以殊观,睹一丽人,于岩之畔。乃援御者而告之曰:“尔有觌于彼者乎?彼何人斯?若此之艳也!”御者对曰:“臣闻河洛之神,名曰宓妃。然则君王之所见也,无乃是乎?其状若何?臣愿闻之。”
一(男)我从京都洛阳出发,向东回归封地鄄城,背着伊阙,越过轘辕,途经通谷,登上景山。这时日已西下,车困马乏。于是就在长满杜蘅草的岸边卸了车,在生着芝草的地里喂马。自己则漫步于阳林,纵目眺望水波浩渺的洛川。于是不觉精神恍惚,思绪飘散。低头时还没有看见什么,一抬头,却发现了异常的景象,只见一个绝妙佳人,立于山岩之旁。我不禁拉着身边的车夫对他说:“你看见那个人了吗?那是什么人,竟如此艳丽!”车夫回答说:“臣听说河洛之神,名字叫宓妃。然而现在君王所看见的,莫非就是她!她的形状怎样,臣倒很想听听。”
京域: 京都地区,指洛阳。
言: 语助词。东藩:东方藩国,指曹植的封地。黄初三年,曹植被立为鄄(juàn)城(即今山东鄄城县)王,城在洛阳东北方向,故称东藩。
伊阙: 山名,又称阙塞山、龙门山,在河南洛阳南。
轘辕: 山名,在今河南偃师县东南。
通谷: 山谷名。在洛阳城南。
陵: 登。
景山:山名,在今偃师县南。
殆: 通“怠”,懈怠。一说指危险。
烦:疲乏。
尔乃: 承接连词,于是就。
税驾:停车。税,舍、置。驾,车乘总称。
蘅皋:生着杜蘅的河岸。蘅,杜蘅,香草名。皋,岸。
秣驷: 喂马。驷,一车四马,此泛指驾车之马。
芝田:种着灵芝草的田地,此处指野草繁茂之地。一说为地名,指河南巩县西南的芝田镇。
容与: 悠然安闲貌。
阳林:地名。
流眄: 纵目四望。眄,斜视。一作“流盼”,目光流转顾盼。
精移神骇: 神情恍惚。骇,散。
忽焉: 急速貌。思散:思绪分散,精神不集中。
殊观: 少见的异常现象。
岩之畔: 山岩边。
援: 以手牵引。御者:车夫。
觌: 看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