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来,我们还是通过案例分析的方式进行探讨:假设我们已经按上面的要求,在涉及的几个部门建立了同一格式的报表。让我们先打开最后工序的报表,提炼出前一工序的品质数据——
上面的表格稍稍说明一下。其中“7月份合并后”这一栏,是用“&”公式将上表中的“品名”与“总批号”进行合并的结果。为什么要进行这样的操作呢?这是因为,上例中,同一个品名对应有很多的总批号,所以,不能仅用品名进行追溯。反过来,不同的总批号可能对应同一个品名,所以也不能仅用总批号进行追溯。只有两个结合起来,才能准确地代表一种状态。有必要时,甚至可利用“&”公式合并更多的信息。这份表格提炼出来,是作为向上一工序追溯的源头。接下来,我们找开所要追溯的前工序报表。将上面这份表格复制到前工序报表的一个空白工作表中,取名为“后工序品质信息”备用。接下来,将“主品名”与“总批号”用“&”公式合并后,提到“合并后”这一栏。如下表。
建立起这份报表后,我们可以发现,这份报表与前面那份报表有一栏是完全一样的格式,即上表中的“7月份合并后”与下表中的“合并后”。这样,我们就可以用“VLOOKUP”公式,导出后工序的相对不良率。见上表中的“后工序相对不良率”一栏。有了这份表格之后,我们就可以用透视表对表格中所列的任意一个变量对相对不良率的影响程度进行分析。如班次之间的差异,不同班组之间的差异,不同作业者之间的差异,不同时间段的发展趋势等等。
首先让我们来看一看两个班次之间不良率的差异性:
上图将所有涉及的作业员,按不良率从高到低进行了排序。其中,红线为平均线。高于红线的这部分员工,不良率相对较高,需要对其采取改善措施,使其在最短的时间内将不良率降下来,如安排重新培训,在工作中作重点关注等。而低于红线人员,不良率相对较低,需要对其进行表扬,鼓励,并设法将其好的经验发掘出来,让其他员工共享,或是转换成SOP。一个月的数据或许存在一定的偶然性,我们可以持续跟踪几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