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现实困境,我们经常听到有人说“这件事是不可能的”、“这种好事怎么可能落到我头上?”之类的话。然而,他们口中所谓的“不可能的事”真的就是不可能的吗?事实上,世界上不可能的事情很少,而可能的事情却很多,只不过“可能的桂冠”总是戴在既敢想又敢干的出类拔萃者的头上,而那些望洋兴叹者只能一辈子与桂冠无缘。人们常说的许多“不可能”,只不过是常规下的结论,也许是因为努力不够,也许是因为过高地估计了困难。而“可能”则是在充分掌握了事物规律的基础上,付出了比常人更多努力后达到的结果。
1992年,一位刚拿到律师资格证的湖北大学生在北京进修时听说司法部正在举办中国首期证券资格律师培训班,于是便找到主管培训班的处长,表示他想参加培训,但处长回复说:“参加培训的都是资深律师,每个省只有一两个名额。你没有审批手续,不可能参加这个培训班!”大学生说:“我交钱旁听可以吗?”处长表示决不可能。
第二天,大学生转乘了三辆公交车,早早来到培训楼门口。因为没有听课证,门卫不让他进去。快8点时,他发现工作人员在搬培训资料,就趁门卫不注意上去帮忙。大家都以为他是学员,但那位处长一眼认出了他,于是对他说:“要不我让你去听课吧,但你没有报批手续,即使考试通过了,也得不到资格证,那时你别来找我!”
三个月的培训结束后,他考了全班第三名,而按规定,前50名都可以拿到资格证。于是他硬着头皮找到处长。处长苦笑着说:“你怎么就考了第三名呢,这叫我帮你不是,不帮你也不是!”大学生说:“那你就帮我吧!”
处长被他的韧劲感动了,向部领导详细汇报了他的情况,大学生破例得到了梦寐以求的资格证。
10年后,这个大学生连续两届当选为“湖北省十佳律师”,又当选为“湖北省十大杰出青年”,他就是湖北省唯一获得司法部授予“部级文明律师事务所”荣誉称号的湖北得伟律师事务所主任蔡学恩。
回首往事,蔡律师说:“当初,我也认为拿到资格证是不可能的事,但我始终不愿放弃。现在想起来,只要你愿意去做,这世上没有什么事情是不可能的。”
世界上所有的成功者都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敢于向不可能挑战,在他们的字典里,没有“不可能”三个字,在他们的眼睛里,越是不可能的事情,越有可能成功。
人有一个最主要的弱点,就是常用“不可能”为自己的懒惰找理由,这个不可能,那个不可能,似乎就是在告诫我们,任何努力都不起作用,我们只能一事无成。没有人一生下来就是总统,没有人一生下来就是富翁,但是,如果你常对自己说,“我不可能成为总统”、“我不可能成为富翁”,那我只能非常遗憾地告诉你:“恭喜你,你答对了!”试想,一个心理完全被消极心态占领的人,还会为自己的事业、前途而努力奋斗吗?还可能成为总统、成为富翁吗?
1983年8月,李开复接受了卡内基·梅隆大学的邀请,从纽约来到匹兹堡,师从拉吉·瑞迪教授攻读博士学位,拉吉·瑞迪教授交给李开复的课题是“做一个不特定语者的语音识别系统”。当时人们所做的语音识别系统,还只能识别一个人的声音,即“特定语者”的语音识别,而不特定语者的语音识别在当时的世界上还是一个无解之谜,可以说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当时在语音识别领域,专家系统是最火的技术,瑞迪教授也认为专家系统是解决不特定语者问题的最好方法。经过数月的钻研,李开复把自己的整个研究过程写了篇论文发表出来,得到了正面的回馈:在有限的领域和单一的语者身上,专家系统研究出来的机器语音识别率可以达到95%。这是一个让人非常兴奋的数据,意味着人和机器可以进行简单的对话了。这个结果让瑞迪教授兴奋异常,也得到了业界一片喝彩声。然而,李开复却显得非常沉默,因为他在研究中已经发现专家系统的前景非常不明朗,机器只能识别特定的20个训练者的声音,如果换另外100个人的声音检验原来的研究成果,其识别率立即会降到30%左右。李开复走到了自己课题的十字路口,他不知道将何去何从。他的师兄彼得·布朗建议李开复试一下用统计学的方法来研究语音识别。这是一条没有人走过的路,没有任何资料可供参考。
1984年秋天,瑞迪教授从国防部得到了300万美元经费从事不指定语者、大词汇、连续性的语音识别。也就是说,要机器听懂任何人连续说出的任何一句话,这更是一个无解的问题,瑞迪教授希望对专家系统已有深入理解的李开复在团队中发挥更大的作用。然而在暑期运用统计学方法赢得世界奥赛罗计算机比赛冠军以及战胜奥赛罗棋世界冠军后,李开复已经决定用统计学的方法来解决“不特定语者、大词汇、连续性语音识别”。尽管这是瑞迪教授的学生用自己的方法与教授唱反调,教授还是给予了李开复大量无私的支持。
1986年底,李开复的统计学系统的语音识别率达到了40%,1987年5月,统计学系统的语音识别率达到了80%,1987年底,语音识别率达到了96%!李开复的研究成果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1988年4月,李开复在纽约世界语音学术会议上演示了自己的研究成果,轰动了整个学术领域。他的成果成为计算机领域最顶尖的科学成果,使全世界语音研究领域闪出一道希望之光。从此,所有以专家系统研究语音识别的学者都转向了统计学方法。
在研究语音识别的三年半时间里,李开复每天都工作到凌晨2点,都是在困到无法撑开眼皮时才睡。可以说,李开复完全是用自己的信念和毅力完成了全世界顶尖学者都无法完成的课题,将不可能变成了可能。后来,《商业周刊》把李开复的发明选为1988年最重要的科学发明之一。这一年,李开复仅仅26岁。
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不可能的事情,只要你肯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敢去做别人认为不能做、不可能做的事,你就成功了60%。总喜欢说“不可能”的人,必定是一个失败之人。因为他在做任何事情之前,首先想到的是失败的后果,根本没有勇气去设想成功的喜悦。这样,他在做事的过程中,就会不断地寻找各种困难作为放弃的理由,直至将本来有可能的事情,变得完全没有可能。
事实上,“不可能”只是我们欺骗自己的一个借口,是我们取得成功的绊脚石,只有克服了“不可能”这种心理因素,才能将奋斗付诸行动,才能朝着既定的目标前进。而克服“不可能”的唯一办法就是牢固树立“没有不可能的事情”的意识。当你树立起这种意识之后,你就会发现,积极主动的心态取代了消极悲观的心态;对任何事情你都会主动尝试而非被动接受;无论处境如何,你都会对未来充满希望;越来越多的目标都能如愿实现,尽管过程充满艰辛,但你从未中途放弃。
当你真正认识并彻底领悟“世上没有不可能的事情”的时候,你离成功就又近了一步。
只有积极主动的人,才能在瞬息万变的竞争环境中取得成功;只有善于展示自己的人,才能在工作中获得真正的机会。成功青睐那些对未来充满渴求的人,青睐那些自信自己能够成功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