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赫出身于德国爱森纳赫的一个音乐世家。爱森纳赫是一个音乐之城,小城镇上的人们都非常热爱音乐,据说这个城市古代的城门上竟刻着“音乐常在我们的市镇中照耀”的字样。并且中世纪的吟歌者经常手执竖琴,在这里吟唱诗歌并举行歌唱比赛。瓦格纳曾据此写了著名歌剧《唐·豪塞》。而16世纪的宗教改革家马丁·路德,也在此将《圣经》译成德语。
巴赫家族是地地道道的音乐世家,他的家族早在他出世前就已经在音乐界赫赫有名了。他父亲是一位优秀的小提琴手,祖父的兄弟中有两位是具有极高天赋的作曲家,叔伯兄弟姐妹中有几位是颇受尊敬的音乐家。对于具有极高音乐天赋的小巴赫来说,在这样的家庭中成长原是十分幸运的。然而命运之神却偏要给他找些麻烦:他9岁丧母,10岁丧父,只得依靠哥哥继续生活。
尽管家里存放着大量的音乐资料,可专横的兄长就是不允许他翻阅学习,无论他怎样苦苦恳求也无济于事。巴赫只得趁喜哥离家外出或深夜熟睡之际,在月光下偷偷地把心爱的曲谱一笔一画地抄下来,这一抄就是半年多,因而大大损坏了他的视力。
从那天开始,巴赫每天除了要温习功课之外,一定会腾出一些时间抄写乐谱。白天要学习已经很辛苦了,晚上又要偷偷地抄乐谱,又要提心吊胆,害怕哥哥发现,因此他经常打瞌睡。
半年后的一天,巴赫担心的事情果然发生了。当时巴赫正抄得起劲儿呢,一个巨大的身影压了过来,他被吓了一大跳,猛然抬头,正看到哥哥那张生气的脸。
哥哥一把抢过巴赫手里的乐谱,十分生气地将巴赫辛辛苦苦抄下来的乐谱撕得粉碎。纸片洒在巴赫的脸上、身上,巴赫的心都碎了。
哥哥的家是待不下去了,同时为了不再成为哥哥的负担,巴赫离开了,走上了独立生活的道路,此时巴赫只有15岁。
他靠美妙的歌喉与出色的古钢琴、小提琴、管风琴的演奏技艺,被吕奈堡圣·米歇尔教堂附设的唱诗班录取,同时进入神学校学习。这里的图书馆藏有丰富的古典音乐作品,巴赫一头钻进去,像块巨大的海绵,全力汲取、融合着欧洲各种流派的艺术成就,开阔了自己的音乐视野。为了练琴,他常常彻夜不眠。每逢假日,他都要步行数十里去汉堡聆听名家的演奏。
就是这种顽强不屈的精神让巴赫取得了最终的成功。他成了一位著名的宫廷乐长,为音乐付出了自己毕生的心血。
每当有人问起巴赫的艺术是怎样达到如此完美的境界的时候,他就会严肃而简单地说:“这是由于我下过真正的苦功,如果有人像我这样下一番苦功的话,他也会取得同样的成就。”
晚年的巴赫由于年少时的那段经历以及长期的用眼过度,他失明了。但他依然坚持用口授的方式创作。就在临逝世的前几天,他仍没有放弃他的音乐。
巴赫刻苦努力学习音乐的精神使他成为了一位伟大的作曲家。
现在,我怕的并不是那艰苦严峻的生活,而是不能再学习和认识我迫切想了解的世界。对我来说,不学习,毋宁死。
——罗蒙诺索夫
大大寄语
生活困苦也好,无处安身也罢。只要能够学习音乐,巴赫就可以不眠不休地练琴,可以徒步十几里只为聆听名家的演奏。只要你喜欢,只要你用心,你可以战胜所有的阻碍,你可以让你的梦想离你更近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