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短篇小说 > 论语易讲
本书标签: 短篇  国学流  论语 

易讲之为政篇

论语易讲

为政篇

(讲学问的外用)

为政不是大众认为的孔子的“政治思想”。为政通篇孔子很少提到完整观念的“政治”,孔子只说“为政”,不谈政治;“政治”是后人所赋予的词的,正如国父所说是“管理众人的事。”孔子所提的“为政”本意指的是教化,教化是中国文化的名词,不可直接看成是教育。教是教育,化是感化(但过去又不叫感化,而叫风(风俗)化,同化)。为政的意义包括了教化。这个核心思想要必须把握住,不可偏离,全篇是讲学问外用的道理。

1、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为政——教化

北辰——对于“北辰”我们要了解天文学:整个天体有许多星星,都是以北极星作为中枢,众星围绕着它,每到晚上,北斗七星的斗柄前方,一定有两颗最亮的星,名招摇二星,它的光最为闪烁。春天北斗星一定指着东方的寅宫。一年四季,天体星座的移动,好像听北斗星的指挥,跟着它,绕着它转动。不但一年四季,每个月北斗星所指的方向都不同,整个天体随时在运转。每天十二个时辰,北斗星的方向也在变动,而且这是几千万亿年,其运行规则是呆定的,一直未变,也不能变。

共——同“拱”,环绕

  译:孔子说:“用德行来教化就像北极星安坐在它的位置上,其它星辰环绕着它一样(自愿臣服)。”

易注:

教化的核心是德行。和现在的道德品性类似。但真正的道德是两个词,道是道,德是德。(道,形而上的天道,德是作为人的人道。道德说白了就是要求人要明白大道而去遵循演化出合乎自然的人道,也就是说人要遵循自然,顺应自然。自古以来人类凡是与自然对抗,必定两败俱伤,这是不争的事实。)

孔子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为政以德”,内心有道,表现在外的行为就无懈可击。譬如北辰,有中心的思想,中心的作风,以道德的感化,你在那里本身不要动(无为而治),只要发号施令,下面的人就像满天无数的星座,都会自愿跟着你的方向运动。

  2、子曰:“《诗》三百,一言蔽之,曰:‘思无邪’。”

《诗》三百——指的是流传下来的诗经通过筛选整理代表老百姓思想的三百首,《诗经》归纳起来,有两种分类——“风、雅、颂”、“赋、比、兴”。什么叫“风”?就是地方性的,譬如《诗经》有《郑风》、《鲁风》、《齐风》等。“雅”以现代用词来讲,是合于音乐、文学的标准,文学化的、艺术化的,就是上流社会的。“颂”就是社会、政府公事化的文学叫“颂”。

为了翻译通俗易懂直接译为:老百姓的言行。

蔽——概括

  译:孔子说:“老百姓的言行,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思想纯正没有歪邪。”

易注:

看一个社会的风气怎么样,就去听老百姓的言行,老百姓共同言行的共同点就是反应社会状况的代表。

孔子说整理诗三百篇的宗旨是一句话“思无邪”。人不能没有思想,只要是思想不走歪曲的路,引导走上正路就好,凡是思想一定有问题,没有问题就不会思想,孔子的“思无邪”就是对此而言。人的思想一定有问题,不经过文化的教育,不经过严正的教育,不会走上正道,所以他说整理诗三百篇的宗旨,就为了“思无邪”。孔子说《为政》的“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就是告诉我们为政的人,除了领导思想不走邪路以外,对于自己的修养,更要有诗人的情操,才能温柔敦厚,才能轻松愉快的为政。

  3、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也礼,有耻且格。”

道——通“导”,领导

  译:孔子说:“以政令来教导,以刑法来管束,百姓虽免于罪过,但会不知羞耻;以德行来教化,以礼治来约束,百姓会知道羞耻,做事有格局(不逾矩,有原则底线)。”

易注:

孔子讲的为政是教化,不谈政治,以现在观念勉强来说他讲的是政治哲学,或说是政治的原理。与道家老子讲的“法令滋彰,盗贼多有”的一个道理。

4、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愈矩。”

立——指的不动,作人做事处世的道理不变。

天命——形而上的宇宙真理,思想本体

耳顺——听到任何东西都顺其自然,顺从天命

矩——规矩,指的是天道的规律

  译:孔子说:“我十五岁时立志求学,三十岁时可以立身处事,四十岁时可以免于迷惑,五十岁时可以领悟天命,六十岁时可以顺从天命,七十岁时可以随心所欲不越出规矩。”

易注:

此段是孔子的自我报告,简述一生的核心经历。他的一生的经历是充满艰苦奋斗的精神的。他的身世是比较惨的,父亲早逝,家里有个半残废的哥哥和一个姐姐,因此他要挑起家庭的重担。所以他说十五岁的时候,立志作学问,经过十五年的经历与人生的磨炼,才到了三十岁而“立”。但是这年纪还有是疑惑,摇摆不定的现象,到了四十岁,才“不惑”,到了五十岁才“知天命”。天命宇宙运行的真理,是形而上的思想本体范围。到了六十而“耳顺”,对于人们的好话坏话自己都听得进去且心里平静,明辨是非对错。然后再过十年,才“从心所欲”而“不逾矩”。真正的的自由便是如此,做事遵循天道守中不逾矩,顺其自然,无为而无不为。

5、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译:孟懿子问孔子什么是孝。孔子说:”不要违背(礼节)”。樊迟为孔子驾车时,孔子对他说:“孟孙问我什么是孝。我回答他:‘不要违背(礼节)。’”樊迟说:“这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父母活着的时候,依礼的规定来侍奉他们,父母过世后,依礼的规定来安葬他们,依礼的规定来祭祀他们。”

6、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译:孟武伯问孔子什么是孝。孔子说:“像父母为子女的疾病忧愁的那样心情去体会父母”

5、6易注:

孟孙是孟懿子的号,他是当朝有地位的人,以当时政界来讲,是一个忠臣,孔子对他相当尊敬,所以只称他的号。孟武伯是位世家公子。

这也是孔子对其答复的不同的原因(因人而异),

孔子答复孟懿子的话不同的原因——孟懿子是从政的人,孔子相当尊敬他,答话就比较含蓄,只说:“不要违背”,不要违背什么呢?不违背当官该做的事情,要以天下人为主,以人民为主,必须大孝于天下,就是这个道理。

而对对于孟武伯,答复却很简单,说你只要想到当你病的时候,体会当时你的父母那种心情,学会体谅父母,你就懂得孝了。

以个人而言——孝就是对父母的回报,你只要记得自己出了事情,父母那么着急,以同样的心情对待父母,当与父母产生意见不合是要多体谅父母,孝顺父母,这就是孝。

以社会而言——孝就是不违背人心,大孝于天下,以人民为主。正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

  7、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别——分别,分辨

  译:子游向孔子问孝。孔子说:“现在所谓的孝,是指能够赡养父母。至于像狗跟马,也都能够被养。如果少了尊敬,又要怎么分辨这两者呢?”

易注:

子游,姓言,名为偃,字子游,是孔子的弟子,比孔子小四十五岁。子游问孝,孔子言外之意是说——现在的人很多人那,不懂得什么是孝,认为只要能够养活父母,有饭给他们吃,有钱给他们花,就算是孝了。就像现在一样,那些自认为孝顺的人每年给父母寄点钱,买点礼物,就算是孝了,还差得远呢!不过有些人连这都做不到,世风日下啊。对于那些没钱或者不愿给父母的,他们的父母在家里守空巢,孤零零的,真是“流泪眼观流泪眼,断肠人对断肠人。”但是像收到孩子寄来的钱和送来的礼物的那些父母,他们还是欢欢喜喜的,但都是暂时的。父母真正需要的不是这些表面的东西,是关心与爱。所以啊,现在的人,以为养了父母就算孝顺,但是“犬马皆能有养”,养一只狗、一匹马也都要给它吃饱呢,甚至有些有钱人养的狗马比人吃的还好哩!所以光是养而没有爱的投入,就不是真孝,都是假仁假义,虚伪的。孝走的不是形式,不等于养狗马一样。养狗马有时不需要爱,但养父母必须要有爱,这才是两者真正的区别!

  8、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译:子夏向孔子问孝。孔子说:“子女保持和悦的脸色是最难的。有事要做时,年轻人代劳,有酒菜食物时,年长的人先吃,难道这样就可以算是孝了吗?”

易注:

而子夏来问孝时,孔子却说色难。色难,态度问题,不敬怎么能叫孝,就是态度的问题。比如,像我们后辈做子女的,看见父母刷碗的时候,接过刷子来自己做。有好吃的东西,就拿给父母长辈吃。难道你以为这样就是孝吗?如果替长辈做了事,请长辈吃了好的,却不一定就是孝是因为态度问题。如果帮父母长辈做事情,态度没摆正,不恭敬,强迫自己做再多事情也是不孝的,只是表面上为了维持这种孝。譬如当我们下班回家,累得要命,而爸爸躺在沙发上,吩咐你去倒杯茶给他喝。如果做儿女倒了茶,端过去时却沉着脸,把茶杯在桌子上重重的一搁,用勉强的语调说:“给!”所以在儿女这样态度下,为父母的心理,比死都难过,这是绝不可以的。

所以孝道第一步要摆正态度,态度上是尊敬的,这最基本的,是内心要具备的;第二步就是行为的态度,就是外形的态度要柔和,呈现出来的是心甘情愿的那种温柔,这是决定事情的成败。大部分人做了很多事情,态度上没做好,就是吃力不讨好,就算不是故意的,也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9、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私——个人行为

  译:孔子说:“我与颜回整日交谈,(颜回一直在听)没有任何违背,好像愚人一样。但是颜回回去以后,我观察他的个人行为,他把从我这里听到的道理,能够很充分地发挥出来,如此看来,颜回不是愚笨的人。”

易注:

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门生,也是孔子夸赞为数不少的学生。前面几文的问孝,涉及的是“敬”和“色难”,在古时候是与臣道、君道有关的。此文以颜回的态度来讲臣道,对上面说的话,下属都答“是”,态度上都是只有接受、服从。如果只是接受、服从,那就和机器人一样了,而人不是机器人,所以是有问题的。而接受、服从只是下属应该有的基本的修养,作为合格的下属,还要“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对领导的话要加以发挥,能够扩而充之,这才是个好下属,是一个好干部,是为政的人才。

  10、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叟哉?人焉叟哉?”

叟——有所逃避

  译:孔子说:“看他正在做的事,观摩他所作所为的原因,推察他的心安于什么情况。(看透了这个人)这个人还能如何逃避呢?这个人还能如何逃避呢?”

易注:

孔子所讲的观察人的原则。第一步“视其所以”——看他正在做的事情,目的是什么?第二步“观其所由”——知道他的来源、动机。第三步“察其所安”——通过前两部来推断他的心到底安于什么样的情况。孔子以“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这三个要点来观察人,这个人就没什么可逃避的了。看任何一个人作人处世,他的目的何在?他的做法是怎样的?(前者属思想方面,后面属行为方面。)另外,再看他平常的追求,他安于什么?有的安于享乐,有的安于贫困,有的安于平淡,有的人安于现状,有的人安于追求的境界。做人最难是平淡,能安于平淡的人,什么事都可以做的。因为他不会被事业所困扰,他的状态是一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例如他们今天发了财,也不会因为钱多而睡不着觉,影响不到他们;如果穷了,也不会觉得穷,不会感到钱对他的威胁。什么东西都不会限制他们,所以安于平淡是最难的。也就是古人所说的——安贫乐道。

  11、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孔子说:“温习过去的(经验)来知晓新的(经验),便可以做老师了。”

易注:

表面意思大家都知道,通俗讲就是温习过去,知道现在的,便可以做老师了。照表面文字上的解释,只会停留在假象而已,我们要更深一步体会。“温故”——说过去的我们要知道,譬如回顾并掌握中国历史,外国历史,人类历史等,“知新”——可以引导未来。认识了过去,吸取了经验,然后归纳总结,就可以推断未来,从而引导未来,促进人类文明。也就是现在人所讲的“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世界”。对于个人也是,回顾前人走过的路,失败的,成功的,吸收失败的教训,整理成功的经验,进而引导自己,来成就自己的成功,少走弯路,摸着石头过河。

  12、子曰:“君子不器。”

君子——人才

器——容器,延伸指的固定在一定范围的“人才”

译:孔子说:“人才不是固定的”

易注:

人才不是固定的,是样样懂的通才。正如——人要是行,行行行。“不器”就是并不成为某一个定型的人,不做呆定的,要上下古今中外无所不通。例如读书也一样,不要呆定,不要固定,不要有思维定势,无法变通会让自己学成书呆子。通俗讲,这种人才,好像一个奥斯卡金奖的演员,演什么角色,就是什么角色。当演配角的时候,就是规规矩矩跟着主角走,当演主角的时候,就引领配角成就自己…就是干哪一行就是哪一行。“君子不器”就是真正的通才,只要有所呆定,就算很聪明,也只能变成专才、专家。在古代,真正的将军都是能文能武,智勇双全,否则也选不上将军统帅,就算靠关系选上了也很容易“扑街”。

  13、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译:子贡向孔子问什么是君子。孔子说:“先去实行自己的言论,做到以后再说出来。”

易注:

做人要知行合一,言既出,行必果。延伸到实干兴邦,空谈误国。为人处事要把实际的行动摆在言论的前面,不要光吹牛而不做,不要做思想的巨人,行动的矮子。不管干什么,只要你先做,用不着你去说,做完了,大家都会跟从你,追随你,甚至顺从你。但是普通人都有一个通病,他们的心理都如出一辙,言行不一,爱吹牛,很少见诸于事实;而很聪明的普通人,他们理想非常的高,但在行动上做出来就却很难,刚开始他们尝试做了,却失败了,然后他们就不去坚持,不去做了,也自然沦为普通人。有时候自认为自己是个聪明人,就不要好高骛远,不然还不如做个踏踏实实的吹吹牛,喝喝酒,好自在的普通人。所以,孔子说,真正的君子,是要少说空话,多做实在的事情。

  14、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周——周全,包罗万象,延伸于对待任何事都是平等无私的

比——比较,延伸于偏见,考虑不周到,有私心

  译:孔子说:“君子(考虑)周全而不去比较,小人(喜欢)比较而考虑不周”

易注:

君子都是大公无私,没有偏见的,对待任何人事都处于一个态度,坚守正道。正如老子所说“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他们多半是考虑问题很周全,站在全局看问题,是非常客观的,不会包庇任何,毫无私心。而小人呢,一般都有私心,看问题有偏见,执着于自身,无法自拔,老以自我为中心。周是包罗万象,没有限制,就是一个圆满的圆圈,各处都到的,就像大道一样,无处不在。比,就是比较,限制范围,比附一方。小人比比皆是,君子寥寥无几。毕竟生而为人,都有私心,修成圣人,谈何容易,就是逐步把自己的人性去除,走向灵性,从而达到神性,只要还是人,就必然有私心。这也是大部分都不喜欢听那些专家讲的老生常谈,什么圣人啊,君子啊,各种规则啊,也是看不透。或许只有走向修行之路,才能逐步摆脱人性,慢慢步入灵性吧,成为真正的君子吧。

  15、子曰:“学而不思罔,思而不学则殆。”

罔——迷惘,没有收获

殆——疑惑

  译:孔子说:“只学习而不思考就会迷惘;只思考而不学习,就会陷于迷惑。”

易注:

这句话,众所皆知,喜闻乐见,也不需要深度讲解,因为本是众人皆知的道理,是很简单的,但往往最简单的事最难做。就如人人都知,又有多少人能做到呢?“学而不思则罔”,有些人有学问,可是没有智慧的思想,那么这个人就会空洞,就容易变成不切实际,没有用处。相反的,有些人“思而不学则殆”。他们有思想,很聪明,是天才,但没有经过学问的踏实锻炼,没有构建正确的价值观,那也是非常危险的。许多人往往倚仗天才而胡作非为,构成高智商,高科技犯罪,最后自断余生,令人唏嘘不已。

  16、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

攻——热衷于

异端——极端

  译:孔子说:“热衷于极端路线,这是有害的。”

易注:

以现代的心理学研究来看,一般的人,大都是喜欢异端的,因为每个人活着都在找存在感,他们会找一些与众不同的东西来表示自己存在,来证明自己不普通,对于一个独立的个体来说,这是很正常的,也是人类的天性,也是创造奇迹所必备的。现在教育虽说在抹杀人类的天性,但或多或少也有人会保留这种天性,会在各方面中表现出来。但有些疯狂主义,就热衷于这种天性,他们号称自由的国度,过分热衷于这种路线,这是有害的,也是不招人待见的。很多人对于这种热衷于异端,做不好事情的时候,都认为他们在“哗众取宠”,如果做好了,就会被追捧。本身没什么错误,但是一旦偏激,偏离正道了就错了。中国人喜欢差不多,喜欢守中,做事不做绝,其实这就是智慧,中国的大智慧。

  17、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诲——教诲

知——前几个知是知道的意思,最后一个知是求知的意思,也可以引申为智慧。

  译:孔子说:“仲由(子路),我来教你如何求知,你知道吗?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样才是求知的态度。”

易注:

由是名字,子路的名字叫仲由。

一个人要求学,一定要持有这种态度,为人谦虚,有自知之明,懂得就是懂得,不懂就是不懂,这就是最高的智慧。换句话说,不懂的事,不要硬充自己懂,否则就真是愚蠢。普通人,很多人为了碍于面子,总不懂装懂,他们——打肿了脸充胖子。仔细想想也是可笑。总以为装懂能获取认可与关注,来吸引别人的喜欢,实际上虽然受到了关注,但获得的不是喜欢,而往往更令人讨厌。

  18、子张学干禄。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干禄——干,谋求。禄,在古时指的是官职与俸禄。在现代指的是工作。

阙——保留

  译:子张向孔子请教如何谋求官职与俸禄。孔子说:“多听然后保留疑惑,说话小心要留有余地,这样就会减少别人的责怪;多看然后保留不妥的地方,做事谨慎留有余地,这样就能减少自己的后悔。说话很少被责怪,做事很少会后悔,官职与俸禄,自在其中矣。”

易注:

子张是孔子的学生,姓颛孙,名叫师,比孔子小四十八岁,是位年轻学生。

他到孔子这里是来求谋生路子的。(俸禄,古代俸和禄是两回事。“俸”等于现在的月薪;“禄”有食物配给。禄位是永远的,所以过去重在禄。)子张来求学生与众不同,直截了当,干脆两个字——干禄;要找饭吃。而孔子教学生是为了广发仁义,培养品德兼优的人才,对于子张这种人按正常人理解孔老夫子会气得把他撵出去,然后呢,孔子是位圣人,对待学生都是因材施教的,不但不生气,反而传授他一套办法,告诉他呀,想找个好工作,就要多听、多看、多学经验,有怀疑不懂的地方就保留着,等着请教人家,请教别人时候讲话要谨慎,不要讲过分的话。如果不按照这样,就像大部分普通人那样本来不懂的事,不懂装懂,吹嘘一大堆,好像自己全通一样,其实狗屁不通,很容易出洋相。相反,按孔子的方法来,不讲过分的话,不吹牛,就很少过错;多去看,多去经验,对有疑难问题多采取保留的态度。对于模棱两可的事,如何做呢?正如俗话所说的那样:“事到万难须放胆,宜于两可莫粗心。”听完学完后,接着要特别小心处理了,不要有过分的行动,这样处事就很少后悔。一个人做到了这些,再去去谋生,随便干哪一行都行了。

  19、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服——服从

举——提拔

错——通“措”,安置

  译:鲁哀公向孔子问道:“如何做才能让民众服从呢?”孔子答道:“提拔正直的人,把邪恶的人安置下去,民众就服从了;提拔邪恶的.人,把正直的人安置下去,民众就不会服从。”

易注:

哀公是鲁国的国君,是孔子自己祖国的君侯。当自己国家的领袖问他怎样使老百姓服从时,孔子却说了一句众人皆知的话。这是为何?从人生经验来看,一个人到了一定的权位的时候,就会很容易迷失自己。就像现在很多当官的知法犯法,和当初那个初入仕途的自己判若两人。他们起初都会说——假如我做到了什么什么位置的时候,一定会公正,公事公办,为人民服务,但是真的到了那一天,却很难做到绝对公正了。因为人总会受人情世故的干扰,例如,人家来贿赂,心里明知是不可以的,但仍怀有侥幸心理,觉得收个一两次没什么,不少人都收了也没啥事,我也试试,不一定被发现呢!或者是亲朋好友来求事,为什么维持这种亲情关系,难免会有私心。这都是要命的心理,不能善始善终。所以一个人能够做到公正廉明,真是一种当官的最高的修养。

唐朝的历史中记载有个有意思的故事如下:

一天,武则天问武三思:朝中谁是忠臣?

武三思说,跟我好的都是忠臣。

武则天说,你这说的是什么话?

武三思说,我不认识的,怎么知道他好不好?

——同样的道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正如苏轼所说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所以啊,我们批评历史容易,当身为当局者时,就真不容易了。因此,孔子答复鲁哀公的话,虽然看似非常平淡,但最平淡的道理是最难做到的。正所谓“大道至简,真理至朴”。

  20、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教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译:季康子向孔子问道:“要使老百姓对我尊敬、尽忠,再劝勉百姓为善,应该怎么做呢?”孔子答复说:“面对老百姓自己要庄严有德行,百姓自然恭敬;孝敬长辈,爱护幼小,百姓自然尽忠;提拔贤人,教化不贤之人,百姓自然互相劝勉。”

易注:

文中提到的敬忠劝,敬是尊敬人,忠是忠于事,劝是劝勉,教导的意思,与现在所说的“教育”类似。对于嵇康子的问话,孔子告诉他的道理是——面对老百姓要以身作则,身体力行。不能只喊口头话,不能欺骗老百姓,这是没有用的,天下的聪明人多着是了,是蒙骗不了的,纸是永远包不住火的,如果就算口头骗了老百姓,也只能骗得了一时,骗不了一世。真正的好领导,接近老百姓时,内心要有真正的庄严情操,百姓对你自然就恭敬了。只要要内心真正的庄严,尤其对部下、对群众,有发自内心的庄严情操,部下对你自然就恭敬了。真正的去爱人,将心比心,时时刻刻为人民服务,老百姓对你自然尽忠,如果领导人对部下与群众,付出如爱儿女一样的心肠,付出了真情,是没有不收到忠的反应的。如果没有这种慈孝,光是口头劝导教化是完全没有用的。奖罚分明,明辨是非善恶,对善有奖励提倡,对恶有惩罚打压,不作官样文章,实事求是,脚踏实地。对于部下不懂的,并不嫌弃他们,去虚心教诲他们,因为你是领导人,等于他的长辈,既然是长辈,就是他们的老师,尽量教他们,他们自然受到感化,互相劝勉,共同进步,最后社会大同,人人互爱。

  21、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

  译:有人对孔子说:“你为什么不参与政治呢?”孔子说:“《书经》上说:‘最重要的是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再推广到政治上去,这就是参与政治了,不然如何才算参与政治呢?”

易注:

有家才有国,各个小家组成了大国。作为个人,应该明了“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每个人都爱家,自然爱社会,每个人把自己该做的都做好了,所有该做的的自然都完成了。真正的爱国,并不是做出什么大风大浪来,而是平平淡淡,不给国家添乱,做好自己该做的,尽力而为地为家庭,为社会做出贡献。争取人人做到如孟子所说的那样“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廉济天下”!人人都在参政,人人都是政府的监督员,国与家是共同进步的,没有谁是单独隔离的!

  22、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

“大车无輗,小车无軏。”輗和軏两个字,是古代车子上的车杆子。大车是牛车,輗就是牛车上一根用来套在牛肩上,中间的大梁子;小车是马车,軏就是马车上挂钩的地方,这都是车子上的关键所在。

  译:孔子说:“一个人不守信用,不知道他如何存在下去?就像大车没有輗,小车没有軏,它如何才能运动行走呢?”

易注:

孔子说作人也好,处世也好,为政也好,言而有信,是关键所在,而且是很重要的关键。就如大车的横杆,小车的挂钩,如果没有了它们,车子是绝对走不动的。人处一世,无信则不立;国家处一世,无信则自溃。诚信是每个人的通行证,也是每个国家的门牌面!

  23、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十世——表示久远的时代,指千秋以后的将来时代

  译:子张向孔子问道:“千秋以后的将来时代可以知道吗?”孔子说:“殷朝依照夏朝的礼,有所减损或增益,从这些地方可以知道;周朝因袭殷朝的礼,有所减损或增益,从这些地方可以知道。以后的不管哪个朝代,如果能够继承周朝的礼制(五伦道统),虽说是经历百世,也都可以知道。”

易注:

十世:世,以西方的观念,一百年为一世纪,西方文化以耶稣诞生那一年(约在我国汉朝的时候)开始为纪元——第一年。如今是二十一世纪,我们现在也用这个西元。

但是!站在中国文化的立场上,这是相当令人痛心的事,我们使用西方纪元,而不用本土纪元,把自己的历史抹煞,消亡殆尽,这着实令人痛心。接下来我们来了解一下自己本土文明的世的解释:对于中国文化过去的世,小的单位以三十年为一世,这是一个时间的代表单位,后来用以作抽象的代表单位了。这是把一代叫作一世。所以每说到“世”的问题,常以“十世”表示久远。唐代以后,佛学进了中国,又有“三世”之说,什么叫“三世”呢?过去、现在、未来,就叫“三世”。几千万年前是过去,前一秒钟也是过去的;现在就是现在;未来,此后的一秒钟是未来,以后的千百万年也是未来。这就叫“三世”——是佛学的名称;儒学则称之为“十世”。这里《论语》上的十世,等于说千秋以后将来的时代。

此文讲述的是文明的传承,即不中断的文化,指的是传统文化。所谓传统,就是这样在一个系统中渐变传下来的,并不是顽固得一定永远保留原来的样子,才叫传统。

所以周朝就因为殷礼——殷商的文化,演变成周朝的文化。那么从周朝的文化,也可以看到前朝,殷商文化的对与不对,而有所改变。“其或继周者”,孔子是东周时代的人,这意思就是说,周代的文化也是要变的,而将来的历史演变,不必说下一代会变成什么样子,就是千百万年以后会变成什么样子,也可以知道。孔子并不是有宗教性的神通,也不是先知,换句话说,是他要人凭借智慧,多读历史,就知道过去。既然用上述的法则,循历史的轨迹就可以知道过去,用同一法则,也就能知道未来。以前提到过,温故而知新,也是这个道理。历史的演变,不会突然的,都是渐变而来的。所以将来的历史,未来的时代,明天怎么样?几乎很清楚的可以了解。

  24、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

鬼——指的是祖先,祖宗

  译:孔子说:“不属于自己应该祭祀的鬼神(祖先),若是去祭祀,就是谄媚。看到正义的事情,而不去做,就是懦弱。”

易注:

如今不管是哪个国家,哪个人也好。对于国家,国家要做的是传承自己的文化,就像现在的中国应该发扬自己的传统文化,而不是崇洋媚外。

对于个人,应该见义勇为,乐于助人,而不是像现在的社会出现“扶不扶”的社会丑恶现状。社会人情冷淡,世风日下,人心不古,严重缺乏爱,当人类完全失去如何去爱人的时候,就会泯灭,人类文明就会终结,人类物种就会灭亡,开始重塑下一个文明,就像易经六十四卦,水火未济那样!(此话,不多讲。智者自辨,如鱼得水,冷暖自知。懂得自然懂,不懂的也不会去懂。)

上一章 易讲之学而篇 论语易讲最新章节 下一章 易讲之八佾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