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害者角色也许是主动选择
丽娜就是这样,深陷在一段让她痛苦大于快乐的关系中。
丽娜与男友恋爱三年,已经抓到三次男友和别人搞暧昧。
前两次是男友和别人网聊到半夜,偷偷出去约会看电影,并且言语亲昵,男友坚持说“只是闹着玩的”。
最近一次是丽娜出差在外,无意中发现男友有好几个晚上没回家。男友解释加班太晚,在公司睡着了。但女人的直觉告诉她这理由根本站不住脚。
丽娜感到很疲惫,无数线索都提示她,自己所托非人。
男友不愿意带自己见朋友和家人;周末做规划,总是不考虑丽娜的感受;吵架就冷暴力,直到丽娜先道歉……丽娜也尝试过沟通,男友却认为是丽娜无事生非。
在这段感情里,丽娜就像一个在沙漠里快要渴死的旅者,得不到一点滋养。但她却坚持了三年,即便对方负她,她也没有决心说再见。
每一次讲完与男友的日常点滴,丽娜都深陷在沙发里,脸色黯淡,像一颗被埋没在泥沼中的珍珠。
在我和丽娜曾经谈过很多次。我问她,“在这段关系中,你扮演着受害者的角色,这让你很痛苦,但是你却选择不从这个角色里走出来,或许你也从这个角色中得到了一些好处?”
丽娜苦涩地撇撇嘴:“好处?没有好处,只有痛苦。”
“如果留在关系中没有给你一丝一毫的好处,你肯定就毫不纠结了,走就分手了对不对?”
“也是啊,为什么自己明知这段感情没有未来,却没法快刀斩乱麻的走出呢?”丽娜问自己,带着愤怒、委屈和疑惑。
为什么要扮演被害者角色
其实,一方面,扮演受害者是她所熟悉的。熟悉的就是安全的,哪怕是令人痛苦的,我们也不愿意去打破。
小时候,丽娜的父母常常沉浸在自己的感受里,对丽娜的感受视而不见。父母的回应让丽娜伤心,但作为孩子,她无力扭转关系。
丽娜表现乖巧,以此讨好父母,渴望得到回应却不说出口,因为说出口就意味着被拒绝。但这样的互动会让她感到伤心、委屈和羞耻。
当我们感到痛苦,却又没有办法改变现状时,便会作出防御。
丽娜用把自己定位为一个受害者的方式,让自己可以更少面对伤心、委屈:如果我天生就是个应该讨好、付出的人,那我为这种境遇而感到的痛苦是不是就会少一些?
另一方面,当我们在扮演受害者时,其实也在推卸自己的责任。
看上去,丽娜在这段恋爱中承担了很多,但这让可以让她不用为自己的情绪和人生负责。
当她感到伤心、愤怒时,她可以归结为是对方造成的;当她提出的需要被对方拒绝,甚或无法进入婚姻时,仍然可以归结为是对方造成这一切后果。
如果丽娜与一个“足够好”的伴侣谈恋爱,她就必须面对:哪怕伴侣再好,自己有时也会伤心、愤怒、羞耻,自己的需要有时也会被拒绝,感情也有无疾而终的风险……这时她就不得不正视自己能力的有限和人生的无奈,而没法再去责怪别人。
其实当我们明知道自己在关系中感到痛苦,却还是委曲求全时,往往是因为受害者的位置背后隐藏着我们自己想要的东西。
好的关系,从真诚开始
当你在关系里扮演受害者,看似是让渡更多利益给别人,其实也无形中把他人推上迫害者的位置,这对他人也是不公平的。
不再扮演受害者,意味着一种真诚,对自己和对他人的真诚。
01
表里一致的沟通
把自己放在被害者的位置,是因为你相信只有取悦他人,才能保障自己的生存。抱有这样的信念只是因为你没有体验过其他的生存方式,一种两个人共赢的生存方式。
此时不妨尝试使用表里一致的沟通:向对方如实表达自己的感受、想法和期待,但期待只是期待,并不是要求和必须。
我可以有我的感受,你也可以有你的感受,我们彼此理解,但是并不强求相同。
02
留下独处的时间,优先照顾好自己
当你以自爱和接纳填满自己的杯子时,你便不再一味向外寻求他人的认同。
每天留一些独处的时间给自己,做悦纳自己的事情。比如写日记、投入自己感兴趣的爱好、正念练习、享受按摩或做瑜伽。
人生从来不是只有一种模式,只要你想,你可以创造你想要的可能性。
当然人无法得到自己不相信的东西,只有先在意识层面发生改变,只有先相信你值得比“受害者”更好的角色,你值得成为你生活的主人,你值得幸福与美好,你也才会真正得到这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