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上了大学之后有面临过这样的情况吗?做什么事情都要和室友一起,如果落单,反而不自在,好像被孤立了一样。
其实你心里最清楚,跟他们在一起做事情远不如自己一个人自在,可是又怕被人认为孤僻、不合群,所以总是想要融入其中。
小米在上大学之前,一直都是独来独往,虽然有很好的朋友,但是他们彼此之间并不会特别依赖。她认为的朋友,应该是在困难时出手相助,快乐时共同分享的人。而不是整天呆在一起,做个连体人就是好朋友。
可是上了大学之后,室友们总是一起上课、一起吃饭、一起写作业、一起出去玩。每次他们都会热情地邀请小米一起,小米心想大家都是好意,经常不好意思拒绝。
每次遇到宿舍聚会,都会打乱她的计划。当大家都在梳妆打扮的时候,虽然她更想多读会书,但每次还是会像大家一样挑衣服、化妆。
很多次部门聚餐她都想拒绝,可是学长学姐总会劝她——这是认识朋友的好机会。
多个朋友真的多条路吗?反正小米不这么觉得,因为每次聚餐她都是埋头吃饭。不好意思和其他的同学讲话,同样的话说出来,她总会觉得尴尬和无所适从。
其实小米很纠结,她觉得自己一个人做事情效率高、速度快,可是她又害怕如果自己总是一个人做事情,会不会显得不合群,会不会被大家孤立,跟不上她们的节奏呢?
小米心里清楚得很她该怎么做,可是她没有拒绝的勇气。其实,想要得到一些东西,那必然会失去一些。就比如想要得到一个人的自在,那可能会失去本来可以相处很熟的朋友。
我们在成长过程中,好像总会遇到一些特立独行的人。
课间很多人嘻嘻哈哈在打闹的时候,他独自坐在自己的座位前;当很多人都习惯了结伴吃饭、上厕所的时候,他却独来独往;周末几个好友相约看电影、玩剧本杀,他也很少出现。
小李曾经也是有很多朋友的人,他也觉得独来独往的人很奇怪,不合群的人会没有办法融入社会。所以他努力结交朋友,试图通过人际交往展现自己的社交价值。
小李开始反思:难道自我价值是通过朋友的数量表现的吗?
其实哪有永远的合群,一个群体往往是一群拥有共同特质的人的集合。
在学生时代,大家都是好玩的年纪,找到能够玩到一起的朋友很容易。可是慢慢走入社会之后,实力则成为一个人的主力军,人们往往愿意与优秀的人交往。
如果你觉得自己不合群,不需要担心,更不必焦虑,这说明你还没有遇到那个气场相合的群体。又或者,你需要通过提升自身实力,以找到让自己舒适从容的圈子。
喜欢读书,那就坐在自习室静静地读书,与知识进行深度交流,能让你身心愉悦。
喜欢摄影,那就出去多走走、多拍拍,发条朋友圈,在摄影技术一次次的提高中获得成就感。
喜欢美食,那就去探店、去打卡,可以把自己的探店心得体会拍成vlog,用镜头记录生活的点滴美好。
是谁规定了正确的形状?这个世界本就是多元且包容的。低质量的合群,不如高质量的独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