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想让AI拥有个性和情感,自己却不断追求理性、摒弃情感。可也恰恰是这些喜怒哀乐,让我们如此鲜活地存在着……
曾有一位朋友跟我聊起她与“AI”男友(戏称)的事。
她是个情感丰富的女生,有时心情就像坐过山车。但无论她谈到一个多开心或者多难过的事情,男友都无法切身体会。
“我没有这种感觉”,“我理解不了”,相反的,他总会客观地分析一堆原因。每次“冰与火的交锋”,都有些啼笑皆非。
是男友不爱她吗?
不,她已经是“离他最近”的人了。除了她,他甚至不会和任何人讨论感受和情绪的问题,因为根本说不出什么,或者说,“没必要”。
这样的极度理性,让她羡慕和好奇,也让她有些孤单。
你身边也有这样一位没有感情的酷盖吗?
这种“冷漠”名为述情障碍
在我们身边,会有这样一类人,他们无法描述自己的情绪,思考问题过于专注现实和逻辑,像个"机器人"。
他们似乎陷入了一种困境:无法用言语形容情绪,那就等同于,没情绪。
早在上世纪70年代,他们的症状就被冠以“述情障碍”的名字(这并不是精神诊断)。
而且人们渐渐发现,问题不仅仅表现在“说不出情绪”上——他们中的一些人连感受自己的情绪都是困难的。
我们在产生情绪的同时往往伴随一些生理反应,比如:愤怒时气得涨红了脸,受到惊吓时面色惨白,害怕时还会微微颤抖。
可这些感觉对他们而言都是困惑的、毫无头绪的,甚至会认为这些身体上的感受是生病的表现。
觉察自己的情绪已经很困难了,理解他人的情绪更是“奢侈”。
当你声情并茂地向他们讲述一段经历,他们可以完整地接收到这件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述情障碍者的逻辑能力往往很不错),却完全过滤掉你传达过去的情绪。
可是,这才是我们最想让他们体会到的部分!
比如,当你对他说:
“我不小心在马路中间摔了一跤,当时,正好有一辆卡车迎面向我冲过来!就差一米!还好最后司机踩了刹车。”
你在表达:我遭遇了危险,感到后怕,希望得到安慰。
一般人听到这些,大多会感叹:“这太吓人了!”,“这太危险了,你没有受伤吧?”……
可有述情障碍的人给的回应,往往让人觉得不近人情。
“这辆卡车装载量应该不大,否则照这个速度,制动距离还会更长。”
完全没有注意到你的惊吓,还把焦点放在了制动距离上。
这有点像我们常说的“看不懂眼色”,但,他们是真的读不懂情绪,更加难以做到恰当的回应。
你知道吗?述情障碍离我们并不远,据统计,人群中每十个人就有一位,并且男性居多。
他们的症状表现和程度也不尽相同:
有些人只是缺少了某些情绪体验,比如不会生气,不会悲伤,而有些人却毫无情绪反应;
有些人的极致理性是与生俱来的特质,有些人却是在成长过程中,丢失了感受情绪的能力。
他们也会笑,只不过,这可能是为了迎合成长中学到的“人之常情”,事实上,他们内心毫无波澜。
面对期待的眼神,或许他们始终无法“真诚”;而他们的真诚,有时也一样是伤人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