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嫡妻】
【孝定景皇后】(隆裕太后)
【叶赫那拉氏】
身份:清德宗(爱新觉罗•载湉)嫡妻
民族:满族(满洲镶黄旗)
位份:皇后→孝定景皇后(追封)
出生日期:1868年2月3日
逝世日期:1913年2月22日
谥号:孝定隆裕宽惠慎哲协天保圣景
基本介绍:
隆裕,叶赫那拉氏,满洲镶黄旗人,名静芬,小名喜子,封一等承恩公副都统叶赫那拉•桂祥之女,是光绪的表姐
光绪十四年,被慈禧太后钦点成婚,次年立为皇后,并在婚期过后住进东六宫之一的钟粹宫
民国二年正月十七日,隆裕太后在西六宫之一的长春宫病逝,享年46岁
上谥曰孝定隆裕宽惠慎哲协天保圣景皇后,中华民国政府以国丧规格处理丧事,与光绪帝合葬崇陵(河北易县清西陵)
人物生平:
成为皇后
光绪十四年,被慈禧太后钦点与光绪帝成婚,大婚庆典定于光绪十五年正月二十七日
正当后宫上下为皇帝的大婚忙碌的时候,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
在光绪十四年十二月十五日深夜,这是一个雪花纷飞数九寒冬之夜,紫禁城突起大火,烧毁了太和殿前的太和门
大火过后,太和门化为废墟
慈禧断然做出决定:婚礼如期举行,并且皇后必须经过太和门再入后宫
如何解决皇后入二道朝门成为问题,慈禧再次做出令所有人意外的决定:她居然责令扎彩工匠日夜赶工,在火场搭盖太和门彩棚!最终也搭起一座足可以假乱真的太和门,使长期在内廷行走的人,一下子也难辨真伪
光绪十五年正月二十七日,是钦天监选定的皇后入宫吉日
午正三刻,是奉迎皇后的吉日,光绪帝头戴珠冠身着龙袍,升坐太和殿,文武百官三跪九叩,礼部官员宣读册封皇后的诏书。奉迎正使和副使待光绪帝回宫之后,率领着奉迎大臣们前往后邸迎接皇后入宫。与此同时,瑾、珍两嫔也由神武门被迎入后宫
在婚期过后,隆裕住进东六宫之一的钟粹宫
但光绪帝只宠幸珍妃,和隆裕之间感情很不好。而慈禧太后之所以会挑选她为光绪帝之皇后,也是希望由自己的亲侄女来监视光绪帝的一举一动,因此光绪帝对她多有所防备
她姿色并不出众,且性格柔懦,身为皇后既不得宠,在宫中也得不到慈禧太后的欢心,平日与诸命妇王妃见面时也不太有威信
光绪二十六年,因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在联军攻入紫禁城前夕,皇后随着慈禧太后、光绪帝和其余宫眷一同逃往西安
光绪二十七年,一行人再度回到了紫禁城。在珍妃死后,皇后依然不得宠
垂帘听政
光绪三十四年,光绪帝在南海瀛台涵元殿驾崩,依慈禧太后遗命由宣统帝即位
依宣统帝之命被尊为隆裕皇太后,被称为“兼祧母后”,上徽号“隆裕”,史称隆裕皇太后
宣统帝登位时年仅三岁,因此由太后抚养宣统帝。同时隆裕太后也实行垂帘听政,和摄政王载沣(宣统帝生父,光绪帝之胞弟) 共同主掌风雨飘摇的清王朝
隆裕不善于巴结于人,所以亲信不多,自当了太后,时有秉裁军国大政,她才知道要守住太后的宝座,必须要保住溥仪的帝位,这就必须要建立自己的势力,尤其是与那些手握实权的亲贵与外臣联合
因此,当载沣树威立信,筹建统治班底之际,隆裕也不得不想方设法笼络一些大臣,以防止载沣权力过大,而危及到自己的位置
隆裕拉拢的对象是庆亲王奕劻,奕劻因得慈禧太后的恩宠,受封清王朝最后一个铁帽子王爷,在朝中权力很大,与练兵起家的袁世凯互沣决定进行有限的抵制,有一次载沣拟提名那桐为军机大臣,请示隆裕,不想隆裕却推荐袁世凯的拜把兄弟徐世昌当军机大臣
这一下,载沣被惹火,虽然他也答应让两人同时当军机大臣,但不无警告地提醒隆裕说,只有朝廷重大事件,太后才能出面商议,这些具体政务,不必烦劳大驾
载沣虽没明说,但隆裕心知肚明,是让她不要越位
经此一遭,本来就没什么实权的隆裕,从此就很少直接出面干涉载沣,对于幼帝只能尽母亲的责任,而对这个国家她已是有心无力
退位让国
宣统三年,辛亥革命爆发
12月6日,载沣奉隆裕太后懿旨辞去监国摄政王的职位,垂帘听政的隆裕太后,成为即将终结的大清王朝事实上的最高统治者和终极责任人
2月7日,时任总理公署秘书的许宝蘅,在日记中记录了隆裕太后与内阁总理大臣袁世凯在养心殿内长达1个小时的对谈
隆裕太后表示:余一切不能深知,以后专任于尔
并且任命袁世凯为议和全权大臣,委托唐绍仪为议和代表,负责与南方各省进行和平谈判
12月28日,全国各地要求清帝逊位的呼声越来越高,隆裕太后召集庆亲王奕劻、袁世凯等王公贵族和国务大臣共商国是
她最后表态说:顷见庆王等,他们都说没有主意,要问你们,我全交与你们办,你们办得好,我自然感激,即使办不好,我亦不怨你们。皇上现在年纪小,将来大了也必不怨你们,都是我的主意
说到这里她放声大哭,袁世凯等王公大臣也一同大哭
哭过之后,隆裕太后进一步表示:我并不是说我家里的事,只要天下平安就好
清帝逊位的大政方针,至此已经初步确定
逊位诏书颁布10天后,上海《申报》于宣统三年2月22日以《清后颁诏逊位时之伤心语》为标题报道说
2月12日,《清帝逊位诏书》由袁世凯在养心殿内呈献给隆裕太后,隆裕太后阅未终篇已泪如雨下,随后交给军机大臣世续、军谘大臣徐世昌盖用御宝
此时反对逊位共和的恭亲王溥伟自请召见,隆裕太后表示说:彼亲贵将国事办得如此腐败,犹欲阻挠共和诏旨,将置我母子于何地!
此时无论是何贵族,均不准进内,于是盖用御宝陈于黄案
清后仍大哭。清帝时立清后怀中,见状亦哭,袁世凯君及各国务大臣亦同声一哭
隆重国葬
隆裕太后下诏逊位后,毕竟心中难以释怀,郁郁寡欢,终至染病
1913年,隆裕太后的万寿日,在御殿接受朝贺时,见民国大总统袁世凯的专使梁士诒,用外国使臣觐见的礼节祝贺
宗室王公大臣多半回避,不肯入贺,殿上不过寥寥数人,抚今追昔,悲痛不已,以至一病不起
于同年2月22日在长春宫薨逝,享年46岁
溥仪上谥号:孝定隆裕宽惠慎哲协天保圣景皇后
时任民国总统的袁世凯随即下令全国下半旗致哀三日,文武官员穿孝二十七日
参议院除下半旗外,于2月26日休会一天,2月28日为祭奠之期
不唯如此,袁世凯还亲自臂戴黑纱,举哀致祭。当时的军政要员纷纷致电名义尚存的清室,对隆裕的病逝表示哀悼
随后,在参议院议长吴景濂的倡议下,借商务总会为哀悼会的筹办事务所
全国各地纷纷响应这一号召,长春、辽阳、凤凰、铁岭、营口等各地都开会追悼隆裕太后,并各派代表入京参加追悼会
18、19两日,在大和门前广场隆重召开了全国国民哀悼会,到席者达五万人之多
民政府于3月19日在太和殿召开了国民哀悼大会。灵堂上方悬挂着“女中尧舜”的白色横幅,灵堂正中摆放隆裕像,所有外露的梁柱均用白布包裹。殿堂内摆满了挽联、花圈。穿着清式丧服和现代军服的仪仗队在灵堂前左右站立
哀悼大会还决定将要设立皇太后的铜像,以表彰她的功勋。据当年各大报纸刊载,隆裕太后薨逝后,舆论界颇为惋惜
驻京各国公使对隆裕太后的薨逝亦均表惋惜,除亲去太和殿致祭外,于哀悼会期间,各使馆均下半旗致哀
由于光绪帝的崇陵还没有修完,所以,隆裕太后的梓宫也只能恭奉暂安
奉移时由民国政府的仪仗队、军乐队前引,传统的满族执事:门纛、曲律(满语译音,即小纛旗)、影亭、亮轿、曲柄黄伞、鹰、狗、骆驼、刽子手、帐篷等随后。用的是96人的“落地满黄”的“皇杠”(即黄杠、黄罩、黄杠绳、杠夫戴的青荷叶帽插着黄雉翎,举黄色白光的拨旗,上书“恭奉暂安”字样),一直抬至前门火车站(西站)用慈禧太后曾经使用的专列,运至河北易州梁各庄行宫内暂安,等候崇陵竣工后,与光绪帝一起入陵
隆裕太后的丧礼结束后,于民国2年3月出版了一个线装石印的特刊《国民哀悼纪事录》。书前是一幅隆裕太后的御影,附有她宣布清帝逊位的谕旨。接着是太和殿内外哀悼大会的摄影12幅。还有各界拍来的唁电、挽联、致祭礼节、祭文、哀悼歌词、皇室答词、外宾名单、工作人员名单等等
隆裕皇后不仅博览群书,对西方历史与政治也是有一定了解的
因此,她不会盲目反对维新变法的实行。虽然她的政治天赋比不上慈禧太后,但是在开眼看世界这一方面,隆裕皇后在当时的紫禁城中是非常进步的
曾和四格格、德龄一起探讨各国,她说:我知道每一个国家都有一个最高统治者,而有些国家是共和政体,像美国就是,美国对我们很友好。不过遗憾的是现在到美国去的都是些平民,没准人家美国人以为我们中国都是这样的人,我倒真希望能够有几个满洲贵族去,好让他们知道我们到底是个什么样子
然后她告诉德龄,自己正在读一些不同国家的历史,当然是已经翻译成中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