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若与秦简无关,那当年他又为何会做出辞官的决定,执意隐居在这片山林之中呢?
周盼索性直接问出此话:“秦简,我先问你,当年那么多参与过的人,都相继辞官,你可知道缘由?”
秦简明显是欲言又止,周盼的语气便冷了许多:“你即使不说,我们通过别的方式也能查出来。只是这事情关乎百条人命,王延之大人也很可能是无辜戴罪。若因为你一人在说谎,就连累了案子的进度,你明白是什么后果。”
闻言,秦简也就终于知道了周盼等人的来意。
他见他们是为了翻案而来,心里已经激灵起来。原先还想过这事情有没有得皇帝的许可,可又想到若是没有皇帝下令,那沐南辰也无法接触到刑部,更得不到自己的目前住处了。
而若是陛下都许可的,他如果真耽误了,才是大罪过。与此相比,当年的那一念之差,反而罪名轻了些。
“王爷王妃,我说,我都说。”秦简妥协下来,垂首道。
“好。”沐南辰道,“你便说说,你们为何如此巧合罢。”
秦简在这个节骨眼上,已不再敢隐瞒什么,索性把当年的事都讲了出来。
原来当年查案过程中,一切都很顺利,因为机缘巧合,负责查案的人都是刑部的中游之人。
虽比那些几乎没有姓名的小官要好些,可前面又有那么多有背景的大官挡着,他们这些没有多少家世作支撑的官员,对仕途的精进之心早已淡了,取而代之的则是对金钱的渴望。
秦简胆子小,负责的东西也不过是抄写卷宗,其实影响微乎其微。
但他也记得,当年查案之中,其实人证物证都够了,可当年的兵部侍郎孟坚,却还是给了查案之人最后的金银。
秦简记得,自己拿到金银时,几乎眼睛都直了。
没人能抵御这种诱惑,更何况拿钱其实无伤大雅,大家也都多少缺着钱的用度。
“孟坚派人给你们钱做什么?”沐南辰问道。
这么一回事,若不是他们从头查起,估计几十年都不会有人知道。
秦简想了想道:“草民不曾问起,左不过是两层。先前草民以为他和王延之大人都是兵部共事的,所以孟坚是想要为王大人行贿。但听他的意思却不是这个,那便是第二层了。”
秦简讳莫如深地看了沐南辰一眼,“王延之大人一倒,那率先得益处的,便是孟坚这个兵部侍郎了。他为了早日顺利晋升,必然不希望王延之大人安稳,这才给了我们钱财,让从严处罚。”
“这么说,孟坚给了你们钱财,只是为了让你们从严处罚王延之而已。可你们又为何后来辞官呢?”沐南泓大为不解。
他甚至不觉得秦简他们收了东西,算是一种栽赃,毕竟依照当时的证据,外祖父王延之定罪是根本不必犹豫的。
“说来就让人气恼了。”秦简道。“原本我们也以为,这事情其实就此结束。可那孟坚却又找上了我们,要逼迫我们辞官回乡,否则就会把我们的交易告知陛下。”
这种手段,真是闻所未闻。
周盼连连摇头,脑里已经有了一个猜测。
秦简他们因为金钱的诱惑,而答应帮助孟坚。可孟坚却在王延之被处斩后,又反过来逼迫他们辞官,这摆明了,就是想要顺便将涉案的人都清理干净。
秦简等人压根都不知道其中的内情,尚且被如此对待,那率先参了王延之一本的员外郎,会突然被杀,也就不稀奇了。
“你们就没有想过,去找陛下坦白?”沐南辰道,“本王觉得这也不算太大的错处。”
秦简却皱眉摇头:“王爷,您身份与我们不同,自然敢这么说。可我等却并非如此身份,又加之当时王延之叛国大罪已定,满门抄斩,陛下盛怒,又岂会有耐心去听我们这些人去解释?”
秦简言毕,已是不语。而周盼则会出了其中的另一番意思。
秦简等人贪财,做官又没有在仕途精进的捷径,于是这一次得了大量钱财,已经是拿人手短,当然不会再凭空惹事。
至于在宋大人那处得知的他们后来的情况,也显示其中大多数人都得以依靠做官时的俸禄,回乡或是做买卖,或是置办房产土地,都能富甲一方。
如今周盼细细想来,这所谓的俸禄,大概并不纯粹,至少大部分都是来自孟坚的贿赂了。
“你们一时的贪心,却招致我外祖父无辜身死……”一旁的沐南泓明显情绪不稳定起来。
周盼连忙施展元神之力,去稳定沐南泓的心神。
毕竟秦简等人并不知情这其中的阴谋诡计,如今之计,是尽快找到物证流落何处的线索。
而沐南泓之言,则也引来了秦简奇怪的眼神:“王爷,三皇子殿下,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沐南辰知道秦简久居山林,其实并不知晓不远处的京城里都发生了什么事,于是把假冒皇后,以及安南国的细作等事,都一一讲给秦简听。
秦简方才还心存侥幸,此刻也怏怏起来。
“若当年真是安南国的人从中构陷王大人……”秦简的心里涌现出一股悔意来。
或许方才的沐南泓说的没错,若是他们这些负责查案之人,能够心思缜密,多核实下那些证据,或许真的有可能找到不符合常理之处,从而破了这所谓的叛国投敌之罪。
而沐南泓的外祖父,当年的兵部尚书王延之,也不会含冤而死了。
可恨当年他们几人被金钱蒙蔽,早就盼着那件案子早点结束,早点了结才好。也并未细想若真的是证据坚不可摧,那孟坚何必要这样讨好他们。
“如今木已成舟了。”沐南辰沉重地道。“你们当年的一时贪欲,却招来这百条人命。而如今终于有个机会,能重查旧案,肃清如今的晋国朝堂,你可愿意为之出一份力?”
沐南辰看着秦简,他没有忘记先前周盼的考量。秦简作为卷宗的文书,很可能是最后见过完整卷宗的唯一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