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有鼓,称京韵大鼓,有水袖翻转,腔韵婉转,称皮黄戏,有那朗朗上口,玉子响板,称太平歌词,还有那说学逗唱,换您一笑,称相声。
都说“数载浮游客燕京,遥望桑梓衣未荣。”真正到了北京城才明白,在这座城灯红酒绿的面具下,中华传统依旧历久弥新。
何九华健步如飞地把戏服送到后台,口罩没来及摘就听见有人油腔滑调地打趣他,“何导啊,您再晚来两分钟,咱这儿就算是舞台事故了。”闻言何九华略有些不好意思,“路上堵,晚到了些。”
“您呀,不轻易到咱们现场来,不知道天桥场才真儿真儿是场场爆满,场外车呀人呀的,都排出一个连去了。”戏曲演员抖开衣服小心翼翼地穿戴好,“哎呀这油头粉面的,可别给我蹭坏了。”
说罢笑着冲九华一拱手,“俺张拱这厮有礼了,咱下台再叙,下台再叙哈。”话没说完人已经在三步以外,踏着鼓点就要上场。何九华在扬长而去的戏曲演员后边儿追着喊,“上台时慢点儿,戏服号大,别再给你绊台上!”
侧幕驻足,何九华目送演员踉踉跄跄地奔上台,在他身后偷偷拍了张踩住戏袍身体前倾的照片,点开群聊发了进去并留言,“张生这腿脚够利落(大拇指),能不能追到莺莺,全靠一张嘴坑蒙拐骗了。”不一会儿群里就炸开,群聊成员附议加调侃,何九华都能想象出来台上的张生下来看到消息的脸色,嘴角上扬。
关掉手机让群里的各位角儿们自然发酵,他慢慢踱回后台。这折《西厢记》他还没毕业就已经开始研究剧本了,在传统昆曲的基础上添加了些创新的元素,连布景都是他亲自指导的,还借了一处园子录了个小样做宣传。演员都是俊男美女,不愁吸引不到观众。和着台上婉转悠扬的调子,何九华在后台转悠着找节目单,好不容易来一趟,不如多了解了解现在流行的曲艺形式。
低头抬眼间,他看见了一个穿着大褂的孩子。眼前人是个大男孩,十八九岁,一身暗红色大褂,手里夹着两片玉子,闭着眼睛不知嘟囔着什么。后台南头是一道长廊,门窗大开着,初春乍暖还寒的冷风吹进来,男孩身上穿的大褂随即被风灌满——嘶,真瘦啊这孩子。何九华指了指他旁边椅子,礼貌打了声招呼“打扰了,这个座位是空的么?”
男孩像是被吓到了,激灵一下睁开眼,眼神直直地看向他,九华有些尴尬地抬手解释“对不起对不起,我没想到你这么投入,吓到你了吧?”
男孩缓了缓神站起来,把快板玉子往自己这边拿了拿,“没关系,您坐吧,这儿没人。”他看起来有些局促,眼睛亮晶晶的,微微弓着腰,作出邀请的姿态。
是个懂礼数的孩子。
他坐着时九华没注意,站起来才发现,这孩子身量比他还高,却瘦得不行,也不知道是被哪家曲艺社团苛待了。
台上《西厢记》正唱到了张生的那句“庸脂俗粉多如海,好一朵幽兰在空谷开”,男孩突然开口,“这是西厢记的第三场 ‘酬韵’吧?可真是巧了。”九华闻言,多问了一句,“怎么个巧法?”男孩玉子一打,随口唱了两句:“小琴童哎不消停,手打着灯笼走进房中,尊声相公~~~安心睡吧您哪,明日清晨早哎登程哪。”
“这是你的节目?”
“嗯,第一次上台,有一段大西厢”
“巧了,这折戏也是我第一次导。”
“您是导演?”男孩语气也跟着尊敬起来,九华看着他忽闪忽闪的眼睛,又撇了一眼快遮住半张脸的头发,扶了扶额,真是一发型毁一张脸啊。
“算是吧。曲艺工作者。你也是北京曲艺团的演员吗?怎么以前没见过你?”
“我是德云社演员,叫秦凯旋,师傅刚给赐了字,名霄贤。”原来是德云社的。九华心道,论资历还得叫我一声师哥。
“何健,跟你一样师承郭先生,字九,名九华。”何九华是德云社弟子,也是曲艺团编外人员,现呆在五队,对青年队的年轻演员还不够熟,也没见过这孩子。
“师哥好!”男孩连忙站起来鞠了一躬,倒是把九华吓了一跳。
我长得这么吓人?何九华有些怀疑人生,小师弟看起来憨憨傻傻的,难不成真是在德云社被苛待了?也不知是几队的,这情况得往上反应反应。
九华拍了拍男孩,“坐下坐下,动不动就站起来,我看着都累得慌。”说着拿起搁在他身上的快板试了试道,“这段儿,准是准了,节奏不对。我替你捧着,来再唱一遍。”
男孩立刻正襟危坐,听着师哥的快板节奏,唱着他的大西厢。
秦霄贤么?回去问问师父。
九华打着快板寻思着,他的《西厢记》下台了,下一个节目又顶了上去。
天桥剧场是曲艺圣地,多少年轻演员就是这么一路从小剧场唱到说到了电视,成为声名鹊起的角儿。何九华瞧着台上的年轻演员们,感叹了一句,年轻真好啊,活力无限,未来可期。
等到男孩下台,何九华还没走,演员们正卸去脸上的油脂,涨腻脂粉随水流浮浮沉沉,露出原本清俊年轻的脸。
秦凯旋站在台下一动不动,怔怔地看着自己手里的玉子,过了好久似乎才想起来自己在台下,抬眼就撞见了何九华没来得及收回的目光。他咧嘴一笑,凹下去的一双大眼睛眯成一条缝,倒映着后台的亮光,像是盛了满天的星子;他雀跃着冲他扬起手中的快板,“师哥,你看,我演完了观众都给我鼓掌呢!”
何九华愣了愣,尽管他不怎么想承认,有那么一瞬间,他的确被这孩子眼里的星光烫到了。